有趣的“寒结旁流”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病案
某男,73岁,1998年8月7日就诊。腹胀、腹痛伴腹泻15天。3天前门诊以“直肠占位,直肠癌?腹泻原因待查”收治。诉2周前突起腹饱胀隐痛,伴大便如水样泻,量少不畅,秽臭不堪,日解20余次,饮食大减,进食即吐。当地医院拟诊断为直肠癌。入院检查:大便隐血++,脓液+,红细胞++/HP。腹部B超示:直肠占位,大小约56mm*43mm低回声块);腹腔少量积液,不全性肠梗阻存在。腹部X线平片示:中腹及下腹部见多个散在肠腔小液平,并有轻度扩张。腹部CT示:直肠上段癌占位可能。刻见患者神疲乏力,坐卧不安,四肢不温,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腹诊:腹胀满,按之拘紧,降结肠与乙状结肠处扪及肿块,质硬,固定不移,压痛不明显。诊断:热结旁流证?但与患者谈话中得知,曾在当地一老中医处就诊,用大黄、芒硝等药下之无效。此乃寒、湿、瘀三者杂结而致旁流。治则:急投仿仲景大黄附子汤、大黄甘遂汤之意化裁:
大黄(后入)10克,附子15克,细辛5克,甘遂(吞)2克,当归5克,桃仁12克。水煎服。属每隔10分钟服10ml,以防呕吐。
服上药1小时后,患者肠鸣如雷,约3小时后开始大量矢气,随后排便。共如厕5次,燥屎与清水俱下。开始解羊屎样粪便,量甚多,色黑,秽臭不堪,最后排水样便。排便后顿觉腹中豁朗,诸症随之缓解,感口干饥饿,嘱进食稀粥适量。
8月8日复诊,患者精神佳,无不适,腹平软,无压痛,全腹未及肿块。峻下之剂,中病即止。给附子理中汤加味:
附子10克,党参30克,白术12克,干姜3克,当归3克,甘草3克。水煎服,日1剂,连服5剂。8月20日结肠镜检查:进镜顺利至末端回肠,诊断:慢性结肠炎,结肠溃疡,结肠息肉。排除结肠占位病变。
8月23日复查大便:阴性。
出院后随访3年无复发,大便基本正常。
本案是温州市第二医院施小平医师在2004年发表于《山东中医杂志》的一个案。通过本案,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寒结旁流。其临床表现为腹泻与燥屎内结同时出现,是由于便秘导致粪块嵌塞于直肠腔内难于排出,但有少量水样粪质绕过粪块自肛门流出,而形成假性腹泻,其病因病机为寒结阳明。
其理论渊源,来自《伤寒论》第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而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钱天来《伤寒溯源集》注曰:“愚以固瘕二字推之,其为坚凝固结之寒积可知,岂可但以溏泻久而不止为解?”认为本条所云固瘕,实乃寒积内结。施医师在此基础上,提出既有寒积内结,则腑气必然闭塞不通,水样粪质绕过肠中寒结燥屎,自肛门流出,而成寒实内结证。
既然“寒结旁流”之病本在于寒结,故当治以温通,可用大黄附子汤。在本案中,以寒积较甚,为了加强通下力量,还合用了大黄甘遂汤,借甘遂峻下之力,以下寒积。
回观本案,初时医者亦未知此证,一度误以为“热结旁流”。其腹胀隐痛,泻下如水,量少不畅,日行20余次,显然有腑气不通。但便出秽臭不畅,极似热证。虽然施医师自言患者曾服硝黄不效,故而辨为寒积。但他必然是参以舌脉,以其舌淡苔白腻,脉弦紧,方得断为寒积,果断使用温通峻下,一剂而效。
再者,也是施医师平时精研伤寒,才能先有“寒结旁流”的想法,临证之时,两相印证,便能施用。如果平时胸中无此定见,则仓促之间,也不可能有如此见识。是知起效在临证,而功夫在平时。
最后,191条所言固瘕,是否就是寒结旁流呢?却是未必。“欲作固瘕”时出现的大便初硬后溏,与“寒结旁流”的因寒结而泻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但二者之间,有触类旁通之机,却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