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解析】2019年北京中考地理试题解析
01
试题整体分析
1
体现地理核心素养
最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组成。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尚未引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但北京中考改革后的这两年地理试题都明显体现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图。
如2018年地理试题第44题,以填写任务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于秘鲁地形图的阅读与认知,问题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区域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通过知识框图体现对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要求。
在2018年试题的基础上,今年的试题更加强调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对于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如第38-40题以”山水林田湖“共同体为题目背景,将地形、水文、人口、城市、交通、聚落等地理要素融为一体,尤其是第40题考察学生对于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理解,渗透出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如第34-37题贴合时事,通过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考察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从地理环境与地域文明、河流水文特征、国际合作交流等角度设问,综合考察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理解亚洲”河·和·合“的文明特征。
再如第41题,以学生到学农基地开展实践活动为背景考察地图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模式、人口耕地粮食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最后一问请学生结合材料,联系地理学习说说认识,体现对于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要求。
2
地理图表阅读是基本功
地理图表阅读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功,也是中学地理学习阶段应该贯穿始终的一项练习。从这两年中考试题来看,地理图表阅读绝不是停留在课本,而出现了大量新颖的图表形式,对学生阅读图表的能力是较大的考验。
如第7-9题,诗仙李白的行走足迹也成为地理题目背景,虽然地图形式新颖,但题目比较简单。近年来,足迹地图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去年试题借鉴”行图“APP类似,未来的题目中也许还会出现更多相似的题目。
又如第13-14题,以近期我国启动国家公园试点为背景,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上叠加了国家公园的点状信息,考察学生对于四大地理区域的认识以及设立国家公园的意义。
虽然图表形式新颖,或许是完全没见过的形式,但是认真阅读图名和图例,看清图中的地理要素信息,回答正确并不困难。
3
与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课程的一大特点是生活性,强调学生应观察生活,从中发现地理问题,中考试题也处处体现着地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
如第24-27题以生活中真实的旅游场景考察气候特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等内容,同时考察旅行建议、旅行活动等生活性较强的题目。旅游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和生活联系紧密,建议同学们以后在旅游的过程中注意多观察多思考,尝试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旅途中发现的问题。
又如第2-6题,引入朋友圈截图和手绘游览图等图文资料,借助”金光穿洞“这一特色景观,涵盖天气特征、照片拍摄时间、游览交通路线等贴近生活实际的题目,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4
学科交叉趋势愈发明显
地理学科的另一大特点是综合性,今年中考试题中学科交叉的趋势更加明显。与2018年试题中出现大量古诗词类似,今年试题依然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如第8题考察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绘的景观,第9题考察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映的地理环境特征。
再比如第15-17题以苏绣为核心考察城市聚落、景观等人文地理要素,体现地理学科与绘画、纺织等艺术领域的联系。
02
部分题目解析
1
1
1
图1为小明同学观赏”金光穿洞“后发的朋友圈截图和他手绘的颐和园游览图。读图,完成第2-6题。
2.观赏”金光穿洞“现象的最佳天气为
3.拍摄此照片可能在
A.谐趣园 B.十七孔桥上 C.中午 D.傍晚
4.每年这个时段都有”金光穿洞“现象,与其形成有关的是
①地球自转 ②地球公转 ③天气 ④气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颐和园是世界文化遗产,这与首都城市职能中相契合的一项是
A.政治中心 B.文化中心 C.科技创新中心 D.国际交往中心
6.看了小明的朋友圈,小敏也计划去颐和园,为尽快到达十七孔桥,他应把导航目的地设置为
A.北宫门 B.东宫门 C.新建宫门 D.南如意门
解析
2.B 3.D 4.A 5.B 6.C
”金光穿洞“现象是颐和园近年来得到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园林景观,每年冬至前后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主要是在冬至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在傍晚太阳落山时分,阳光恰好照射在十七孔桥所有桥洞的侧壁上,形成壮丽景观。
第2题主要考察天气符号,要想观赏这一景观,应该选择晴天,对应的天气符号为B选项。
拍摄”金光穿洞“景观需要选择十七孔桥旁边的合适位置,而不是桥上。中午太阳高度角较大,难以照射在桥洞的侧壁上,因此傍晚更合适。
”金光穿洞“现象形成主要是地球公转造成的,而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也会影响”金光穿洞“的出现时间。阳光是”金光穿洞“现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天气会影响其形成。气候是某地区多年天气特征的平均状态,不同的气候类型对于”金光穿洞“现象的形成没有显著影响。
世界文化遗产对应的北京城市职能是文化中心,关于城市职能是最近的高频考点,可以关注主要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相关表述进行了解。
第6题考察地图的阅读,读图可知,距离十七孔桥最近的景区大门为新建宫门。
1
2
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诗仙“李白不仅是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个”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图2为李白行走足迹示意图。读图,完成第7-9题。
7.李白的足迹多在我国
A.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B.季风气候显著的地区
C.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D.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
8.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绘的景观位于
A.长江中上游 B.长江下游 C.淮河下游 D.黄河中下游
9.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映的是
A.四川省地形崎岖
B.山西省交通不便
C.云南省位于边疆
D.贵州省晴天较多
解析
7.B 8.A 9.A
足迹地图是近年来风靡网络的新式地图,可以展示个人在某国家或者区域甚至世界范围内的足迹。
题目以诗仙李白的足迹地图为背景,考察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能力,也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推荐一个网站-唐宋文学编年地图(https://sou-yun.cn/PoetLifeMap.aspx),这个网站汇集了唐宋两代数百位文学家的足迹地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浏览查看。
第7题综合考察对中国地理环境的认识,我国地势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主要为青藏高原,图中李白足迹主要集中在第三级阶梯,A选项不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到在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李白的足迹大致相当,东部季风区也不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另外可以看到黄河、淮河、长江等主要河流,因此李白足迹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第8题和第9题以两句古诗设问,考察学生学科交叉能力。”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绘的是长江三峡的景象,因此应选择A选项长江中上游地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蜀“是四川省的简称,描述的是四川省地形崎岖的特点。
1
3
1
”广袤富饶的平原,碧波荡漾的水乡,辽阔壮美的草原,浩瀚无垠的沙漠,奔腾不息的江海,巍峨挺拔的山脉,承载和滋润了多彩的亚洲文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用”河·和·合“来讲述亚洲文明。读图11,完成第34-37题。
34.多彩的亚洲文明
A.孕育出相同的民俗风情
B.根植于多样的自然环境
C.塑造了复杂的亚洲地形
D.凝练成相同的地域文化
35.图中
A.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
B.河流均向南注入印度洋
C.古代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
D.河流均发源于青藏高原
36.受气候影响
A.恒河无明显汛期
B.幼发拉底河的流速快
C.黄河没有结冰期
D.长江水量季节变化大
37.文明对话大会中提到的
①”和“是地区间和谐共处
②”和“是地区间统一文明
③”合“是地区间消除差异
④”合“是地区间互利合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34.B 35.C 36.D 37.B
题目中”广袤富饶的平原,碧波荡漾的水乡,辽阔壮美的草原,浩瀚无垠的沙漠,奔腾不息的江海,巍峨挺拔的山脉,承载和滋润了多彩的亚洲文明“表达出亚洲文明的特点之一是多彩,也提示了亚洲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特点。
第34题A选项相同的民俗风情和D选项相同的地域文化不符合亚洲多彩文明的特点,C选项亚洲文明不能塑造复杂的亚洲地形,B选项亚洲文明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是正确的。
第35题主要考察亚洲的主要河流与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著名的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图中黄河、长江均向东汇入太平洋。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不发源于青藏高原。读图可知,古代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
第36题考察河流的水文特征。恒河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有明显的汛期。幼发拉底河在西亚地区流量较大,形成冲积平原,流速较慢。黄河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有结冰期。长江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水量季节变化大,夏季水量大形成汛期,冬季水量小形成枯水期。
第37题”统一文明“、”消除差异“明显不符合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的原则,不难作答。
1
4
1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41. 2018年10月,某校学生到学农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图13为学农基地平面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学农教室在学生公寓的 ______(方向),两地的直线距离约为 ________(单项选择)。
A.50千米 B.5000米 C.500米 D.50米
学农期间,恰逢第38个世界粮食日。图14和资料卡片是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一些关于耕地、粮食的学习材料。
(2)2016年我国农用地中 _______ 比例最大。与2012年相比,2016年的耕地面积 _______ (增加/不变/减少),原因可能是 _______(单项选择)。
①城市建设占用耕地 ②退耕还草 ③毁林开荒 ④围湖造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我国是人口大国,2016年人口总量已接近14亿。
(3)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单项选择)。
A.人口数量持续下降
B.人们对粮食需求减少
C.优等耕地所占比重大
D.农业科技快速发展
(4)通过学习,同学们对人口、耕地、粮食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的感悟,并绘制了示意图。请将人口、耕地、粮食三个关键词填在框图中相应的位置。
学农期间,某同学在学农日志上记下了自己的收获:”今天我了解了人口、耕地与粮食的关系,太有收获了。在科普展厅,我看到了由中学生发明的新型柿子采摘器,它应用了3D打印和VR技术,太神奇了!“
(5)请结合日志,联系地理学习,说一说你的认识。(至少答出两方面)
解析
(1) 东北,C (2)林地,减少,A (3) D (4) ①人口 ②耕地 ③粮食
(5) 科学技术能够促进农业发展,提高作物产量等;人口、耕地与粮食相互影响,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应当切实保护耕地,同时合理控制人口增长。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题以某校学生到学农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地理实践力。
第(1)题考察学生对地图基本要素的理解,方向判断和比例尺判读都是非常基础的知识点。
第(2)题通过统计图表,考察学生阅读地理相关统计图表的能力,同时检测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的认识。
第(3)题以文字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农业科技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4)题以框图形式考察学生对人口、耕地、粮食等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第(5)题较为开放,要求学生根据学农日志的内容,联系地理学习说说认识。可以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结合3D打印和VR技术等新兴技术说明科技对农业的作用,也可以从人口、耕地与粮食的角度出发,说明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1
5
1
极地探索 拥抱地球
44.极地科考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的未来,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科技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现。图21为南极科考大事记和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
1.高 2.低 3.高 4.融化 5.没有 6.秋 7.大洋 8/9.69°S,75°E
10.距离南极大陆近 11.结合南极地区特点,言之成理即可。如不乱扔垃圾,加强国际合作,不捕猎极地地区动物等。
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的未来,近年来,中国在世界南极科考领域做出了很多贡献,正在努力成为极地科考的强国。最近与南极地区相关的题目大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但这次却通过卡通图片的形式综合考察学生对于极地科考的理解。题目比较基础,认真读题读图就能正确作答。
①-③主要考察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这些是对南极地区地理环境的基本描述。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南极冰川融化,进而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
⑤⑥综合考察极地地区与地球运动之间的关系,极地地区由于远离太阳直射点,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11月7日是上海的秋季。
读题可知,⑦应为大洋洲的弗里曼特尔。
⑧⑨两空主要考察特殊地图的判读,极地地区特殊的经纬网地图是本题相对较难的。但图中给出了重要经线,而且写明了是东经,因此正确作答较为容易,但估算时要注意合理性。
最后两空较为开放,言之成理即可。蓬塔阿雷纳斯主要是因为地理邻近,也因为该地物资较为丰富,所以被很多科考船选择为补给地。对保护南极的建议可以从国家、组织或个人的角度作答,如加强国际合作,鼓励非政府组织加强宣传,个人提升环境保护意识等等。
03
真题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