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山里人:【邂逅大秦】
邂逅大秦
作者:山里人
众所周知,大秦帝国可谓一个伟大的王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非常深刻。然而,大秦帝国只统治了短短15年时间就走向了灭亡,后世之人知道它的很多很多,了解它的却很少很少。由于记录大秦帝国的史料极其匮乏,2200年来,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扑朔迷离而神秘莫测。
可到了公元2002年的夏天,在湘西一个叫里耶的地方,在里耶一个秦汉古城遗址,在秦汉古城遗址的一口方形古井之中,一次性出土了3.8万枚秦代简牍,考古专家称其为“里耶秦简”,是为大秦帝国的“百科全书”,足可让人们从这些简牍中了解当时的湘西里耶,从当时的湘西里耶窥见大秦帝国,与大秦帝国来一个美丽的邂逅……
在湘西里耶秦汉古城遗址内参观,有一处最让我伤感且又震撼的景物,那就是南城门墙土下玻璃框中的人体骨架遗骸。这具遗骸长1.56米,它仰面躺着,头朝北,牙齿、身躯完好,没有了双脚,其胸骨部还残留着两块发绿的青铜片,亦是他当时致命的凶器。从牙齿和骨骼判断,此遗骸应为十五、六岁的少年,没了双脚可能是秦王朝一种叫“刖(yue)”的酷刑所致。由于他掩埋在古城遗址南门拐角的城墙下,所处方位特殊,据考古专家分析,说是秦王朝二次筑城时,用活人祭祀将他掩埋在此处,为求城墙平安和坚固,直至2200年后的今天被发掘而重见天日。至今,我不知道这位躺在冰冷墙土之下达2200年之久的秦代少年姓甚名谁?何方人氏?但我却知道他是大秦王朝那严酷律令的牺牲品,实在可怜!可悲!
可怜的秦代少年因“秦律”的严酷而葬送了生命,可见“秦律”以严苛而闻名于世,秦王朝、秦始皇也因此而得“恶政”和“恶名”。“秦律”执行之苛刻,其统治之残暴亦见一斑,更亦如这埋葬了秦代少年2200年之久的冰冷墙土一样,让人不寒而栗!据史料记载,秦王朝早在“商鞅变法”时,就曾根据李悝(公元前455年,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为魏国相)的《法经》,改法为律,着手制订成文的律令。“商鞅变法”大家早已熟记于心,因为我们在中学课文中就己学过。商鞅是卫国的贵族子弟,后来到秦国得秦孝公的重用,而使秦国变法图强。其变法内容主要有:“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奖励耕织、推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焚诗书、禁游说、制定成文的律令”等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维护其统治的需要,从以“水德主运”,“事皆决于法”的思想出发,又将商鞅以来的律令加以补充、修订,形成了统一的内容及更为缜密的“秦律”。秦相国李斯曾曰:“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不过“秦律”早己佚失,其具体内容不得而知,史料也只有零星记载。1975年云梦睡虎地出土了千枚秦简,大部分为秦代的法律条文。2002年湘西里耶出土了3.8万枚秦简,是为秦王朝迁陵县的档案文书,其中也有很多秦代的法律条文,对我们解读“秦律”提供了重要依据。从出土的秦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秦律”中的刑罚为:“一是死刑,主要有弃市和磔(zhe);二是肉刑,主要有刖、宫、劓(yi)、黥(qing)等肢体刑;三是徒刑,将犯人拘禁起来服役;四是迁刑,将犯人流放边地;五是笞刑,即用鞭子抽打;六是赀罚,即让犯人向官府交纳钱财以达到惩罚之目的。”我们不难看出,里耶古城墙下躺着的那位秦代少年没了双脚,就是“秦律”“肉刑”中的“刖刑”所致。
所谓“刖”是什么意思呢,《说文》:“刖,绝也。”《广雅》:“刖,断也。假借为蚏(yue)。”《说文》:“蚏,断足之刑也。”《汉书·吕刑》:“刖足曰剕。剕,去髌骨也。”“髌,膝盖骨也。”《前汉书·刑法志》:“刖罪五百。”“刖”,其实就是古代一种酷刑,把脚砍掉,仅次于死刑。“刖刑”始于何世何时,不得而知。据《周礼》中有“刖人使守囿(you)”一说,我们可以从出土的一件商周时期青铜上发现,铜器的车厢前左门扉上刻立一刖掉左足的裸体守门刖人,车周身刻有猴、鸟、虎等动物,象征着域养禽兽的囿苑,这便是“刖人使守囿”的印证。还有出土的一件西周青铜器,叫“刖人守门”。其上铸有能开闭的两扇门,右门外浮雕刖足者撩一插关,左门有虎头关口,造型奇巧,独具匠心。那么,刻在青铜器上两个被“刖”的是什么人呢?有人说是奴隶,“刖刑”的目的是怕奴隶逃跑。这种说法似乎站不住脚,因为奴隶是用来干活的,砍掉了脚怎么干活?一个西周贵族有多少奴隶,我们现今无法知晓,但也应该不会很少,怕奴隶逃跑,都砍了脚谁养活谁?而在史书上也有记载,写兵法的孙膑被砍了脚,献和氏壁的卞和被砍了脚,这两人都不是奴隶,而是有官爵的人。可见,在奴隶社会受刑的不仅仅是奴隶,而平民百姓甚至贵族犯了法也不例外。
其实,从夏朝开始就有“五刑”之说,所谓的“五刑”就是“墨刑、劓刑、刖刑、宫刑和大辟”,分别是“刺字、割鼻子、砍脚、除生殖器和砍头”。“五刑”的适用情况各有500种,就是说在哪种情况下犯了罪就处以哪种刑。到了汉代时,“新五刑”取代了“旧五刑”,又稍微人性化了,汉代后的“新五刑”就是“笞、杖、徒、流、死”,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据《周礼·秋宫》中还说:“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刖者使守囿,宫者使守积(粮仓)。”商周时候对受此酷刑的罪犯,仍然给予他们生活的出路,砍了脚的人安排守囿门,给碗饭吃不至于饿死。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刖人守门”或许成了专利甚至礼仪了。这样,我们似乎可以想象,里耶古城在秦王朝二次筑城时,为保城墙永固和平安,用活人祭祀,官吏们刻意找了一位受过“刖刑”而未成年的少年,将其杀死埋在南城门之下,以“刖人”来守卫城门,寓意着城墙永固,城门平安!没想到,那位可怜的秦代少年在里耶古城南城门墙土下,一躺竟是2200年守卫着城门,或许还要一直守下去,供今人参观探看!
关于“刖刑”,春秋战国时还有则故事:齐国国君齐景公施行暴政,滥用刑罚,百姓因一点过错,就被官府砍掉脚成为残废,弄得民众怨声载道,朝中大臣因惧怕齐景公都不敢直谏。齐国宰相晏婴也很着急,便寻找机会劝说齐景公。因晏婴的家居住在闹市,房子又低又矮,周围都是商家,更是吵闹。齐景公关切地问:“你身为相国,为何住在又旧又矮的房子里,又是闹市区,每日吵闹不堪。这样,我给你在清静的地方赏赐一栋新房,你快搬过去住。”晏婴对齐景公笑着说:“主公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不能搬家。”齐景公感到不解:“你为什么非要住在吵闹的市区,难道有什么好处吗?”晏婴回答:“家住又低又矮的居民区,可以亲身感受平民的疾苦,身处闹市,可以了解市场上的行情。”齐景公又问:“那你说说市场上什么东西最贵,什么东西最贱?”晏婴不假思索地回答:“履贱踊贵。”“履”是当时普通人穿的鞋子,“踊”是当时受过“刖刑”的人穿的特殊鞋,一说就是“义足”或“假足”。晏婴趁此对齐景公说:“国家滥施刖刑,如今被砍脚的人越来越多,就造成了履贱踊贵。大多数青壮年人因小小的过错失去了脚,怎么下地劳动发展生产?怎么上战场杀敌保家卫国呢?”齐景公一听恍然大悟,惭愧难当,即刻下令废除了“刖刑”。
从里耶和睡虎地出土的简中,我们还可以得知,“秦律”是统治者意志的集中体现,是秦始皇统治国家的有力武器,它竭力维护封建奴隶制度,保护土地私有制,严禁对统治政权的颠覆和破坏。里耶秦简和睡虎地秦简中就有许多关于征收田租的《田律》和《仓律》,关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徭律》、《戍律》等。如《徭律》规定,百姓每年必须给官府服一定时间的无偿劳役,不得逃避或延误。“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卒;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就是指耽误时间的要受到惩罚,主要是罚钱物充公。而长时误期的或逃跑的,就要“刖刑”或杀头。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就因误期时间太长,担心“刖刑”或杀头而不得不起义造反。在大秦帝国的苛政之中,逃跑是当时贫民百姓和奴隶群众反抗封建统治,摆脱剥削压迫的主要方式,“秦律”中有不少严禁逃亡的法令。里耶古城墙下躺着的那位秦代少年,是不是因为逃避徭役起义造反被抓获刑的,年长者杀了头,而他因年纪小被“刖刑”,砍断了双脚,我们不得而知。但里耶秦简中出现的“隶臣妾”、“小城旦”等字样比比皆是,这些人就是逃跑造反犯人的妻子、儿子,他们受牵连被官府没收为奴,并发配在里耶(秦迁陵县)服役的人。逃跑的人就是自首,也要“当笞”五十,仍拘系至劳役期满或延期。至于对所谓“盗贼”的制裁,更是“秦律”的基本内容,而且量刑极重。“秦律”尤其重视对群盗的惩治,“凡五人盗”,那怕“赃只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有(又)黥以为城旦”。早在战国时期李悝制定《法经》时,就把《盗法》和《贼法》放在首位。历代封建统治者也主张“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这里所说的“盗贼”,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平民反抗和平民暴动的诬称,“秦律”也如此注重惩“盗贼”,实质上就是秦王朝怕聚众反抗推翻其暴政。
“秦律”早己散佚,后世根本无从全晓,只有零星的史料记载。然而,里耶秦简和先期的睡虎地秦简出土,为我们对“秦律”解读提供了不少的帮助,或许还可以还原部分“秦律”。而那位躺在南城墙下2200年之久,可怜的秦代少年受“刖刑”,也足可以为我们见证“秦律”而窥“一斑之豹”!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无不与漆有交集。你用的家具,有漆;你开的小车,有漆;你使用的一些工具,也有漆……只是现在所用的漆多是油漆,与古代的植物漆大不相同。而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有两种植物对人类有过极其深刻的影响,一是茶树,二是漆树。茶树和茶叶,大家是熟悉得再熟悉不过了,可漆树和漆器?恐怕就有不少人对它了解得不多了。
有次,我去湘西里耶秦简博物馆参观,竟在一展柜中看到了一把漆刷和一个残破的漆器。这把漆刷长20厘米,宽5厘米,与现今的漆刷没有多少区别,而那个残破的漆器,虽不完整但仍不失其精美。据讲解员介绍,此两件漆具都是从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距今已有2200年了。当时的里耶(秦迁陵县)盛产漆,官府设有漆园,并派专人进行管理,还有制漆作坊,生产漆器。
在《资治通鉴》有这么一段话语:“惜舜造漆器,谏者十馀人,此何足谏?”其意思是说,昔日舜帝制造了漆器,当时谏诤的有十多人,就一个精美的漆器,为什么要如此苦谏呢?因为,如此精美的一个漆器要耗费许多人力物力,太奢侈浪费了,所以出现了不少的人谏言反对。但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到,距今5000年前的尧舜时代,我国就有了制造漆器的技艺,只是那个时代制造一件精美的漆器确实不容易!到了夏代,木胎漆器出现,漆器不仅用于祭祀,也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殷商时代还出现了“石器雕琢,觞酌刻镂”的漆艺,更加追求漆器精美和艺术化了。这一时期,漆器一般是髹(xiu)朱饰黑,或髹黑饰朱,以优美的图案在器物表面构成一个绮丽的彩色世界。《周礼·春官·中车》言:“駹(mang)车,草蔽,然,髹饰。”《汉书·卷九七下》曰:“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这其中的“髹饰”、“髹漆”的“髹”就是用漆涂在器物上。1973年在河南成蒿成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漆器残片,在木胎上雕饰饕(tao)餮(tie)纹,并涂上红黑两色漆,非常美丽。
漆器发展最鼎盛的时候,应在战国秦汉时代,特别是战国时期,漆器业独领风骚,形成长达五个多世纪的空前繁荣。《韩非子·十过篇》记载:“禹作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夏商时代漆器以木为胎,而在上刷漆而成,可到战国秦汉时代漆器就非常精美了。当时的漆器种类很多,其造型也与青铜器非常接近,有的甚至一模一样。其中,在湖北当阳出土的一个漆器豆,就与青铜豆的造型完全相似,仅仅颜色不同而已。战国之前,漆器的生产工序复杂,耗工耗时,精美的漆器极其昂贵,只有王侯贵族多为使用。到了战国时代,漆器制造技术相对成熟,种类也很多,不仅用于装饰家具、器皿、文具和相关艺术品,而且还用于乐器、兵器、丧葬用具等。那时的王侯贵族不再热衷于流行了几千年的青铜器,而是将兴趣转向了光亮洁净、体轻耐腐、易洗隔热、五光十色的漆器之上。同时还有研究表明,人们在使用了几千年的青铜器后,逐渐认识到长期与青铜器接触,会使人中毒而身感不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重金属中毒。因而漆器这种“环保”的器物,便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样,青铜器就多用于祭祀或陪葬了。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最精美的战国漆器,是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200多件文物,这些精美的漆器品类全,器型大,风格古朴,极为深刻地体现了楚文化的神韵。作为同一时期的出土文物,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漆刷和漆器残片,虽不及曾侯乙墓中的漆器精美,但它足以说明大秦迁陵县就有漆器制作生产,且这把漆刷与当今的漆刷无二样,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漆刷实物了。
那么,在古代漆的使用人们最初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防腐。漆的产生也是在漆树划伤后流出的树汁,人们发现这种树汁有防腐作用,便将它涂在一些木制品上。漆是一种胶质壮液体,非常粘稠,所以就有了成语“如胶似漆”。因漆的本色为深棕色,多次涂刷之后它又会变成黑色,所以又有成语“漆黑一团”之说,就是说它不透明。之后,人们在漆中加入了朱砂,漆就变成了红色,古人就在“红、黑”两色中做文章,便成了战国秦汉时代的漆器色彩,这也是那个大动荡、大变革、大整合时代的生活色彩。于是,漆在战国秦汉时代又有了另一个目的,就是装饰。从防腐到装饰,当时的漆器就有了更多种类,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素质漆器,一个颜色;二是描绘漆器,有了画意;三是雕刻漆器;四是镶嵌漆器。也由此漆器就有了更为复杂的工艺技法,如多彩、针刻、铜扣、炝金、描金、镶嵌、堆漆等。其中炝金、描金工艺技法,对日本的漆器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里耶秦简中,关于漆的记录有十多枚简牍。其中一枚简牍这样写道:“用和桼(漆)六斗八升籥(龠)六££££R,水桼九斗九升,凡十六斗七升六籥。”我们不难看出,这应是里耶(秦迁陵县)官府制漆作坊的用漆记录。当时漆又分为“和漆”与“水漆”两个品种,其中“使用和漆6斗8升6龠,使用水漆9斗9升,总计使用了16斗7升6龠”。可见,当时官府制漆作坊使用的漆数量很大,当然,生产出来的漆器也应该不少。另外还有两枚简牍分别这样记录:“卅七年迁陵库工用计,受其贰春乡髹R,桼三升,升飲水十一升,幹(干)重八。”“女卅人与库佐午取桼。”从记录中我们可知,里耶(秦迁陵县)是秦朝产漆的重要地方,县府还在贰春乡设有漆园,有专人看管漆树。在秦代,割漆还是女性的劳动项目,她们一共30人,每天割的漆交给库佐入库。对于上交的漆,迁陵县库工还要用专门的方法检验其成色。漆树多生长在高山地带,就是现今的里耶镇八面山仍是漆的主产地,在上个世纪,八面山的小木漆因开割早、产漆多、漆质好而声名远播,深受用户青睐。曾有俚语:“八面山上漆,/酉水河里鱼。/漆黑走天下,/鱼味贡皇帝。”
在战国时代,国家就设有漆园和专管漆园的官吏了。据记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封相之聘,宁在宋国做一个小小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曾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到了秦代,漆园的管理就更加苛严,据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当时的漆园管理还实行责任制,亦如盐铁实行专卖一样,对官吏进行考核,如若漆园管理不善,轻者要对相关连的官吏处以“赀一盾、赀一甲”,重者则要撤职甚至开除。由于秦朝对漆的管理非常严格,秦代的漆器质量较好,品种较多,造型严谨,纹饰精美,设色庄重,艺术成就颇高。当时的漆器仍以木胎为主,有挖、斫、播三种制作工艺,有彩绘、烙印和针刻等多种装饰技法,而纹饰多采用写实与夸张的手法,主要有动物纹、植物纹、景物纹和几何纹四大类。
在战国秦汉时代,我们所见最多的是漆器“耳杯”,古人又称之为“羽觞(shang)”,是专门用来饮酒的酒杯。这种“觞”在古代诗句中多有出现,比如诗仙李白就有“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诗圣杜甫就有“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等诗句。在古代还有一个“曲水流觞”的民俗,就是每年农历三月,人们在弯曲的河渠旁坐下,然后有人从上游放入酒杯流向坐在河渠两旁的人们,酒杯流在谁的面前,谁就取出酒杯喝下酒,可以祓(fu)除不吉利。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这个漆器就是这种“觞”,虽然己经残破,但它也是否曾在酉水河中漂流过呢?是否给秦代迁陵县人带来了吉利呢?我们不得而知,只有默默地静静地去想像了。
自汉代以后,由于瓷器的飞速发展,抑制了漆器的进步,从此漆器走了下坡路,数量急剧减少。战国秦汉时代是漆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我们今天能看到称之为“国宝”的漆器,便以这个时代的为最多,像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漆器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物。而后世的漆器因实用性减少,大都趋向于艺术化,到如今漆器更多为艺术品了。里耶出土的漆刷和漆器虽算不上艺术品,但它作为文物,仍然为我们搜刷了许多战国秦汉时代的真实历史,不由得令人倍感欣慰!
前不久,有朋自远方来,我便在湘西里耶古城的一家酒店招待他们。席间,热情的酒店老板给我们端上了一盘自制的酸藠(jiao)头,红色辣椒浆裹着洁白的藠头,“色、香、味、形”极佳,非常勾引人的食欲,酒过三巡的朋友一尝,其味酸酸甜甜,微辣爽脆,又极解酒气。几个朋友一连吃了三盘,赞不绝口,余味尤尽!
酒足饭饱后,我带朋友去湘西里耶秦简博物馆参观,在博物馆的一个陈列展柜前,我指着展柜中一个小玻璃瓶逗朋友说:“你们猜猜,那个玻璃瓶中装的是什么?”有朋友凑上前去仔细观看:“莫不是中午我们吃的藠头?”我便给朋友讲解:“这藠头可是从里耶古城的古井中出土的,至今已有2200年了。”朋友们惊讶:“哇塞!2200年前的秦代人也吃藠头。不知有没有我们今天吃的美味?”“呵呵,你们如今搞旅游,能不能将酸藠头做成旅游食品。”“一个可以集聚人气,2200年前的秦代美食。”······酒兴未尽的朋友还为里耶的旅游发展支起“招”来了。
众所周知,中国人追求“美食”可谓“穷尽侈糜”,正所谓“色、香、味、形、器”一应俱全。在“美食”上讲求享受,心甘情愿地把大量财力精力花在此中,“菜中味、酒中趣、茶中情”,无论贫富,不分贵贱,人们在“美食”之中各得其所,各享其乐。国人最能吃,也最会吃,在吃上可谓无所不在,无所不通,其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需求,但实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一种丰富的心理内函,获得更深刻的社会含义。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曾曰:“食、色,性也。”一个自然的人,“口腹之乐”与“男女之乐”都是人的自然需要。然则,性有年龄阶段,而食则与人终身相随。《史记·丽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汉书·食货志》载:“食为八政之首。”可见饮食对历代统治者的重要性。在民间也有“人生万事,吃饭第一”。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中国的饮食逆源,应从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等说起,“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陶具的出现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饮食的炊具和容器。商周时期,人们主要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旱田主要产稷(小米),是为五谷之长,还出产黍(粟)、大麦、菽(豆类),南方水田产稻,而菜蔬就更为丰富了。湘西里耶古城的古井中出土的“藠头”,是为秦汉时代的产物,就是当时南方主要菜蔬。与此同时出土的还有桃核、梅子、酸枣、葫芦及鹿、犬、猪、鸡等动物骨头,可见当时里耶(秦迁陵县)的食物还是比较丰富!
查看一些教科书,我们可以发现,“藠头”为百合科植物薤的鳞茎,又名“藠子”、“薤(xie)白”,味辛辣。主产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系我国南方特有的蔬菜。为2年生栽培,以鳞茎入食,质地洁白,口感脆嫩,营养丰富,具有“防暑、开胃、助消化”等保健功效和“理气、宽胸、通阳、治胸痹痛、脘腹痛、泻痢、症疖”等药效。常加工成盐渍、酸甜藠头食用和出售。清王朝时,云南开远的甜藠头还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因而在清宫中还留下了“久吃龙肝不知味,馋涎只为甜藠头”的赞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饮食文化渊远流长。中国的菜肴因其独具特色的“色、香、味、形”,而对全世界有着无穷的诱惑力。长期以来,各地区、各民族的方方面面的差异,形成了有着不同风格、不同风味的地方菜系。说起这些菜系,多数人都会对“四大菜系”、“八大菜系”津津乐道。所谓的“四大菜系”即鲁菜、川菜、苏菜、粤菜;所谓的“八大菜系”即在四大菜系后加上湘菜、皖菜、浙菜、闽菜。除此之外,还有“七大菜系”、“十二大菜系”、“十六大菜系”等说法。而“四大菜系”或“八大菜系”均为人们普遍公认。人们还将“八大菜系”分别比喻为:苏、浙菜像是清秀多情的江南美女,鲁、皖菜像是古朴壮实的北方大汉,粤、闽菜犹如风流典雅的书香公子,川、湘菜就如内涵丰富且才艺满身的名人高士。据出土的里耶秦简解释,当时的里耶(秦迁陵县)也出现了许多菜品,除了“藠头”,还有芋、芹、韭、蒜、葫芦等菜名,同时也还有橘、梅、桃、枣、李等果品。
上古到东周时期,古人主要栖息在黄河流域,而北方菜至今是饮食的主体。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等国的兴起,南方基调的菜肴曾在屈原的《楚辞·招魂书》中有过描写:“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zi)穱(zhuo)麦,挐黄梁些。大苦醎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懦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胹(er)鳖炮羔,有柘浆些。鹄酸臇(juan)凫,煎鸿鸧些。露鸡臛(huo)蠵(xi),厉而不爽些。粔(ju)敉(mi)蜜饵,有餦餭些。瑶浆蜜勺,实羽觞(shang)些。”其大意是,宗族相聚会餐,摆上淋琅满目的食物,新鲜的稻谷,香溢的小麦,金灿灿的黄粱。调成有苦有咸有酸有甜有辣的滋味,加上肥牛肌肉筋骨一起炖煮,芳香四溢。吴地的风味,就此奉上,清蒸鱼鳖,火烤羊羔,金黄糖浆,一并淋上。醋熘天鹅,风干野鸭,大雁乳鸽,滚油煎炸。鸡肉龟肉小火慢煮,油炸糍粑蜜糖滚过,甜滋美味。在倒上玉酿琼浆,大家共饮美酒佳酿!秦汉时期,大力开疆拓土,地处西南的巴蜀得到了迅速发展,杨雄《蜀都赋》就有对川菜原形的记述。到了唐、宋、元、明、清,地域辽阔,民族融合,饮食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
据专家学者考证,里耶秦简中有许多记录饮食的简牍,如有几枚秦简就纪录了秦代迁陵县衙的官吏饮食就餐的情况,一日两餐,非常翔实,可谓世界上最早的餐饮记录。还有一枚秦简记录了当时的一些菜品,有“芋、芹、韭、蒜”等,同时还出现了“季R”、“析R”等字迹,疑为当时的“菜谱”,因秦简还未完全解释,这些菜能否做成美味佳肴,我们拭目以待。另据有关专家撰文介绍,他们从里耶秦简中发现了秦人买卖虎肉的纪录:“卅五年十月壬辰朔乙酉少内守履出黔首所得虎肉二斗卖于更戍士五城父£里。”“阳所取钱册率之斗廿钱令史就视平魋(tui)手。”两枚秦简拼凑来意思是说,“秦皇三十五年十月的一天,叫履的少内守(秦代县管财政的长官)把百姓捕获上交的二斗虎肉卖给守边的武士。这个原籍城父县(今安微亳州)某里叫阳的武士取四十钱,折合每斗二十钱交给了县少内,一个叫令小吏监视,一个叫魋的记录此事。”简文中叫阳的武士买虎肉,肯定是为了美餐一顿。因为,早在周朝时就有周王“猎虎烹食”的记录,后又有炙烤虎肉食用的药方,说虎肉“益气力、治风邪”。或许当时秦代已有食补的说法,吃虎肉强身健体,这个武士可能没吃过虎肉,想尝尝“百兽之王”的味道。而当时一斗虎肉二十钱,以当时每日工资才八钱(据秦代出土文献记载)计算,二斗虎肉吃一顿就要花五日工钱,其价格也不菲啊!
关于吃,最著名的典故还在汉高祖刘邦身上,据《史记·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记载:“说是刘邦有兄弟四人,大哥早年亡故。他当年躲难避祸时,经常到他大嫂家蹭饭吃,不仅他一人吃,还带一班所谓的宾客也来吃。可怜刘大嫂一个女人持家不易,刘邦这伙人都是食量超大的壮汉,三吃两吃就吃得刘大嫂顶不住厌烦起来,就假装羹粥吃完了,用勺子刮锅发出清脆声响,暗示这伙吃货另找地方。不承想,刘邦为人精明,便跑进厨房揭锅偷看,发现锅里还有羹粥没吃完,怒从心起,有饭不让吃,太伤自尊心,于是怨恨起刘大嫂。到了刘邦做皇帝时,封了三亲六眷,单单不封大哥大嫂的儿子。刘老太公就问刘邦为什么忘记给你大哥大嫂的儿子加封,刘邦答到,不是我不封,怨就怨大嫂当年有羹粥不给我吃啊!之后,刘邦给大哥大嫂的儿子封了一个侮辱性的羹颉(jia)侯。”从这件事情上来看,刘邦一生奋斗打拼当皇帝,也只是为了一口“剩饭”。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因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的不同,山东、东北人多喜咸、江浙一带人多喜甜、山西、陕西人多喜酸、四川、湖南人多喜麻辣。那么,湘西里耶(秦迁陵县)因地处湘川(渝)交界处,潮湿之气较重,也是极喜麻辣的地方。而“藠头”也是辛辣之物,所以,在里耶人们喜食“藠头”也不足为怪,制作成“藠头”这样的“美食”也理所当然,因而从古井中出土“藠头”更是自然而然的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山里人,实名彭昌辉,湖南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出版散文集《望乡》、《梦回大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