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行引发商业变局(组图)|青岛

从大明王朝开国就祖居青岛口的本土绅商、开设“瑞泰”商号的胡存约,在满清帝制的最后岁月,亲历了一座城市的诞生与早熟,更体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商业变局。

  胶澳设防之初,他只需确保来自上海或宁波的沙船安全按时抵达,就可大赚一笔。

  但青岛开埠后,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张世界地图,是一个复杂的全球贸易链。因为,洋行来了,洋行时代来了。

  德国洋行带来“重商主义”

  德国外交大臣布洛夫曾直言不讳地宣称:繁荣商业是德国攫取胶州湾最主要的目的之一。1901年初春,德国亨宝轮船公司首次开辟青岛至欧洲远洋航线后,正在全球扩张的洋行们纷纷来到青岛,一起将这座远东城市推进世界商品市场的汪洋大海。

  禅臣洋行,是德国在华的老牌洋行。总部汉堡,1846年先在广州设立分行,后将总行迁至上海。1902年,禅臣洋行在青岛霍恩佐街(今兰山路)创办分行,成为德国洋行的“带头大哥”。

  德国胶澳总督对此深受鼓舞。因为,像禅臣这样久负盛名的资深洋行,能够落户青岛,证明新的商业前景远大而美好。

  禅臣主要经营进出口贸易进口物品主要有德国机器设备、五金器材、化学颜料等;出口物品主要是花生、猪鬃、草编等山东土产。

  紧随禅臣脚步,礼和、哈利、捷成、美最时等德国洋行入驻青岛,开展进出口贸易,竞相逐利。

  为鼓励远洋贸易,德国人推出特许航运津贴制度,对亨宝轮船公司等开辟的远洋航线给予政府补贴,并规定“青岛至欧洲的运费和中国其他港口至欧洲的相同,而欧洲至青岛运费则比欧洲至中国其他港口低廉”。政策倾斜大大刺激了轮船公司的航运热情,亨宝洋行将青岛远洋货轮增至10艘,禅臣、捷成、美最时等德国洋行的17艘轮船也加入到远洋贸易利润竞赛中。青岛远洋航线已连接汉堡、不来梅、鹿特丹、安特卫普、马赛、热那亚、利物浦、伦敦等港口,织成一张横跨亚欧两大洲的航路网。

  一幕德国版的重商主义戏剧在青岛隆重上演,幕后是洋行获取巨大利益的不宣之秘:坚持两个“凡是”凡是世界市场需要的资源,无论是花生、棉花等农产品,还是草辫、陶瓷等手工艺品,乃至煤铁铜矿产,洋行就从山东、华北腹地弄到青岛出口;凡是中国造不了的,大至轮船汽车,小到洋针洋火,统统运来销售。

  进口洋货与出口土货之间的比重悬殊,使青岛沦为外国商品的倾销地。

  多年代理德国亿利登化工厂出品漂粉精(氯化石灰)的禅臣洋行,每桶进口价15元,在青岛出售为80元,利润高达400%;猪鬃收购每担360元-450元,销往英、美等国,每担1000元-1200元,利润也在200%以上。仅仅这两项一进一出,禅臣洋行每年就可获利100多万元。这笔收入对于胡存约和青岛口公所的其他商人而言,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而这笔收入背后的全球贸易链,对于胡存约们来说更是如同天方夜谭。美最时洋行不仅从事进出口贸易,还将触角深入工业领域,它在青岛开设的崂山汽水公司和美口酒厂,原料低价,劳力廉价,产品却高价销售。洋行广告满天飞,成为青岛报纸上一道别样风景。

  深孚众望的胡存约,站在德国人大兴土木的青岛口,眼巴巴地看着传统贸易在洋行时代渐行渐远,成为古老商业的最后夕照。他曾在《海云堂随记》中记下青岛开埠之前的商业样貌:“马车旅店九,洪炉一,成衣、估衣三,油坊、磨坊、染坊六……”这些“仍在自产自销的巨大实体之内”的行当,已被洋行的商业魔咒施加法术,捆绑到德意志资本扩张的战车上。

  英美洋行垄断山东火油市场

  在德国人主演的重商主义大戏中,英美洋行也不甘寂寞,纷纷扮相出镜。

  前身为东印度公司的怡和洋行,1906年派出首任大班魏德迈,在青岛打开一扇大英帝国的商业窗口。很快,这扇窗口越变越大,形成怡和洋行与禅臣、礼和等德国洋行同席分羹的局面。这家以航运贸易为主业的资深洋行,不仅从事进出口贸易,还代销上海怡和总行开设工厂制造的毛麻纺织品、啤酒、药品、胶合板等产品,大搞“中国制造、中国销售”商品体内循环的低成本盈利模式。汇丰银行在青岛开设分行后,怡和洋行作为汇丰大股东,资金调配更加游刃有余。洋行不仅有银行撑腰,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自备船舶、自建仓库、自办保险、自业包装、自营转运”,一整套组织严密、筹划周详的现代商业运作模式,令刚刚启蒙的华商望洋兴叹。

  太古洋行,势力仅次于怡和,是英商四大洋行之一。太古进入青岛后,凭借其庞大的轮船公司,很快站稳脚跟。美国滋美洋行、丹麦宝隆洋行等一大批欧美商界大鳄,也都将资本眼光投向青岛。到1911年,有英国、美国、法国、比利时、俄国、荷兰、新加坡、印度、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以及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小洋行进驻青岛,青岛外国领事馆也呈现井喷局面,英、美、法、俄等国派驻的青岛领事,成为影响青岛政治和商业双重关系的特殊人物。比如,赵亨生,既是宝隆洋行经理,也是丹麦领事馆领事,简直就是红顶商人,在青岛商政两界呼风唤雨。基于此,沂水路领事馆街被视为英美洋行的最大后台。相较于从事进出口贸易的英美洋行,亚细亚、美孚和德士古等英美三大火油公司扎堆大港仓储区,更具商品倾销的殖民意味。

  从1912年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创办到1915年后美国美孚和德士古火油公司设立,青岛昌乐路、孟庄路一带就竖起一片大型油库,总容量达3万吨。青岛亚细亚火油公司由英国人卜威尔首任大班,下设营业、账务、调查、油栈、工程等部门。公司在昌乐路9号设立油库一处,内有煤油罐三座,总容量7500吨;汽油罐一座,容量2500吨。美孚、德士古与亚细亚在机构设置上大体相似,但油库储量是亚细亚一倍。这也不奇怪,美孚的老板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青岛的油商老大自然也是美国人。

  三大火油公司经营煤油、汽油、柴油、润滑油、蜡烛等油品,其中以照明用煤油销量最大。美孚的鹰牌煤油因烟少而热销,亚细亚的壳牌汽油挥发性高,销量高于美孚,德士古加入后又受到亚细亚和美孚抵制,三家公司竞争愈加激烈。在经历了一番恶性竞争后三方发现,与其互相杀价,不如联手独占市场,于是达成协议:亚细亚和美孚各占市场份额的40%,德士古占20%,其他洋行谁也不准染指。这个由英美三大公司组建的青岛“火油托拉斯”,在利益均沾的前提下,通过经销处和代理店,以赠送灯具等为诱饵,撒网式倾销,很快占领了青岛乃至整个山东的火油市场。一条胶济铁路成为外资石油产品深入青岛腹地的流动售卖线,山东沿海金口、威海、掖县等各大市镇到处飘扬着美孚或者亚细亚的招牌。

  无论是怡和洋行还是美孚公司,从大班(经理)二班(副理)三班(财务)到各部门主管,一律都是洋人,中国人只能做买办、职员和杂役。洋员薪水高于普通华员十倍,是所谓“高等华人”买办或翻译的四五倍。洋大班过着天堂般的奢侈生活,后来以洋行街闻名的馆陶路上,大班们无不是乘坐豪华轿车,(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三版)叼着雪茄扬长而来扬长而去。

  日本洋行“巨细兼收”

  后起者往往是最可怕的敌人。德国人尚未被日本人在军事上打败之前,贸易上已输掉了风头。德日之间贸易竞争从不见硝烟到剑拔弩张,再到彼此消长、愈演愈烈,最终,日本人在1912年成功踢场,拿下冠军。

  日本取代德国第一贸易国地位的历史拐点,要从日本最大财阀三井物产株式会社说起。

  三井物产进入青岛之前,日资商业主要从事杂货、餐饮服务等小本生意,日侨大都散居大鲍岛,混迹于华人中间,不显山不露水。1909年,三井洋行正式设立青岛营业所,德日贸易之战,萍末风起。向以精悍作风著称的三井洋行,在山东腹地各大重要市镇开设收买庄,直接派店员到当地收购花生、棉花、牛脂等土产品。与欧美洋行雇佣华人买办不同,三井触角向贸易物流链基端延伸,从商品交易外围走向内层,更具垄断性。

  就在德国人眼皮底下,三井洋行的青岛商业布局迅速展开。三井的“拖网”式商业战略,先让它在青岛纺织品贸易上独占鳌头,年营业额不下800万元,后来又将花生贸易划归日商势力圈。三井下设的杂货、船舶、粪肥、煤机器、保险六部,“业务均十分兴旺,睥睨内外大小诸商”,当然也包括德国洋行。以三井为旗舰,大仓、岩城等日本洋行组成的商业舰队接踵而至,山东土产品贸易大宗渐渐由日本人操刀。

  日本洋行在德国的崛起,像个神话。1904年,日商在青岛贸易额仅为212万海关两,8年之后达到767万海关两,超过德国,居列强之首。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享有“关税特权”的日本洋行更是长驱直入,全盘落子青岛市场。禅臣、捷成等德国洋行全线溃败,退出青岛市场,怡和、滋美等英美洋行也出现业绩下滑。1928年,曾经辉煌无比的禅臣洋行在馆陶路青岛取引所重新开业,此后到处租房寄居,像个漂泊不定的过客。

  与三井物产并驾齐驱的另一日本财阀三菱商事株式会社1918年也进驻青岛。尽管三菱的稳健家风与三井格格不入,但对于青岛商业的布局却别有阴谋,国人所言青岛“东洋帮以三井、三菱等为最大”,可谓一针见血。三菱依靠其无所不包的工业产品,打开青岛市场,从玻璃、酒精到内燃机、纺织机,三菱洋行成为日货输入的头号先锋。到1919年,青岛资本5万元以上的欧美洋行16家,资本10万元以上的日本洋行竟有116家,第二年增至147家。不仅大宗贸易的花生、棉花、畜产等输出,就连洋火、洋针、洋布等进口,也“大部分操于日本人之手”。

  日本洋行成为青岛商贸界的龙头老大,像怡和、美孚等资本雄厚的老牌欧美洋行,已被排挤出核心圈层之外。胡存约1916年去世,他不仅看到洋行改变了自己家族的命运,也看到比德国资本更为可怕的东洋棋局。这局棋影响了青岛30多年。

  青岛回归后,欧美洋行乘势返潮,与日商再度交锋。但此时日商“巨细兼收,无微不至”,特别是三井、三菱、伊藤忠等财阀极尽资本扩张,仅三井物产一家年营业额就达2000万,铃木、大杉等至少也在四五百万。欧美洋行虽然数量有所增加,但已无法与盘根错节的日商资本抗衡,华商更不必说。日本洋行一枝独大的现象,从30年代初青岛汇兑贸易额2.5亿元的比重中,可窥一斑:日商资本占1.3亿,欧美洋行占7千万,华商只占5千万。难怪有识之士扼腕感叹:“商权操于外人之手,惊心动魄,可耻可惧”。

  向来为英美垄断的石油贸易,也被三井洋行打开缺口,拿到了经销份额。青岛航运业几乎完全被三菱洋行包揽,从事不动产交易的大仓洋行、东洋拓殖等将青岛房地产生意一网打尽。坐稳了贸易老大的日本洋行还打起商品交易期货和零售百货的商业算盘。青岛取引所和劝业场不仅是日本人建造的“本埠有数之巨大工程”,更是日本洋行联手制造的“吸金大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