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书蹇义:被朱元璋看重,受朱棣、朱高炽信任,与夏原吉齐名
吏部尚书蹇义是明初五朝重臣,备受朱元璋赏识,多年随侍御前,被建文帝破格提拔为正三品吏部右侍郎,被朱棣提升为正二品吏部尚书,兼任詹事府詹事,同时受到朱棣和朱高炽信任,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与夏原吉齐名,辅佐朱高炽、朱瞻基开创仁宣之治。
蹇义担任吏部尚书长达二十七年,为朝廷选拔、任用了大批称职的官员,才干突出,备受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信赖和倚重。
一、备受朱元璋赏识,多年随侍御前
蹇义,字宜之,是重庆巴县人,原来的名字是蹇瑢,出生于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蹇瑢参加四川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年考中进士,被封为中书舍人。
蹇瑢上奏事情很符合朱元璋的心意,得到朱元璋的赞赏。
有一次,朱元璋问蹇瑢:“你是不是蹇叔的后人?”
蹇叔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位列“春秋五霸”之一,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蹇瑢磕头不敢作答。朱元璋认为蹇瑢诚实厚道,于是赐名为“义”,并且御笔亲书他的名字赐给他。
按照当时的惯例,官员任满三年应该改任其他官职,不过,朱元璋特意下旨,让吏部等蹇义任满九年再调动,说:朕打算重用蹇义。
从此,蹇义朝夕陪伴在朱元璋左右,朱元璋时常把重要的机密文件交给蹇义处理,蹇义尽心细致、恭敬谨慎,几乎从未出错惹怒圣上。
二、被建文帝破格提拔为吏部右侍郎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根据朱元璋生前对蹇义的看重和蹇义的出众表现,破格提拔蹇义为吏部右侍郎,正三品,在吏部的地位仅次于尚书和左侍郎。
建文帝重用齐泰、黄子澄,让他们同参国政,厉行削藩,推行建文新政,让方孝孺主持改革事宜。建文帝在位期间,蹇义未曾提出重要建议。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带兵进入京师,蹇义迎附朱棣,被朱棣提升为吏部左侍郎。
国子博士王绅曾写信责问蹇义,蹇义无法回答,“国子博士王绅遗书责之,义不能答。”(《明史·蹇义传》)
王绅的父亲是王祎的儿子,王祎曾与宋濂一起担任《元史》的总裁官,后来奉命去云南招降元梁王时遇害,《明史》把王祎的传记列入忠义传。
三、被朱棣任命为吏部尚书
这年九月,蹇义被朱棣擢升为吏部尚书,负责文官的考核、选拔、任用。吏部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正二品。
吏部在六部中的地位特别重要,为六部之首,“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视五部为特重。”(《明史·职官志》)
从此时起一直到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蹇义执掌吏部长达二十七年,为朝廷选拔、任用了一大批称职的官员,因为才干出众备受朱棣、朱高炽的倚重。
在迎附朱棣的建文旧臣中,蹇义很可能是官职最高的文臣,掌握着实权,与杨士奇、杨荣等内阁大臣有所不同。
内阁大臣虽然参与机密要务的处理,可他们是通过向皇帝提建议而发挥作用,是六部尚书则直接掌握实权。在朱棣在位期间,内阁更多地是一个秘书机构,内阁大臣向皇帝提出建议,皇帝可以听,也可以不听,内阁大臣并没有制度规定的议政权,不是皇帝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朱棣并非所有的决策都去询问内阁的意见。内阁大臣当时发给各部门的文件只能盖翰林院的印章,得到朱棣特别看重的杨士奇在永乐年间的最高官职也只是左春坊大学士,正五品。
永乐八年,杨荣、金幼孜等内阁官员第一次跟随朱棣北征,与一般从征的文臣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因为在内阁任职而受到特别重视,在行军途中,他们时常与皂隶一起吃饭,或者与从征的宦官一起饮茶。
不过,随着随侍御前的时间越来越长,内阁官员的地位逐渐提升,永乐二十二年,朱棣最后一次北征时,杨荣、金幼孜等内阁大臣时刻不离朱棣左右,还时而令太监赏赐酒肉,地位上升到与有功勋的将领、六部长官相差不多。
当时朝廷正在全方位修改建文时期的政策,建文帝在位期间所作的更改几乎全部废除。
蹇义向朱棣从容进言:进行修改重要的是与实际情况相符,建文时期所作的更改固然不妥,现在一定要全部恢复原样,也不一定合适。随后蹇义陈述了几个实例的来龙去脉进行说明,朱棣听后认为蹇义说得有道理,采纳了蹇义的意见。
可见蹇义对事情见解深刻,并非一味迎合朱棣,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敢于把自己的看法巧妙地表达出来。
有人说蹇义这是对建文时期心怀旧情,不过朱棣并未理会。
四、兼任詹事府詹事,同时受到朱棣和朱高炽信任
蹇义不仅实干能力出众,而且很善于沟通。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朱棣下诏册封嫡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然后为太子设立辅佐机构:詹事府,挑选了一批朝廷大臣在詹事府兼职,蹇义兼任詹事府詹事,詹事是詹事府的最高长官。
朱棣不太喜欢肥胖、行动笨拙的长子朱高炽,而十分器重第二子朱高煦,觉得朱高煦骁勇善战,更像自己。
朱高炽虽然已被册立为储君,可是处境并不轻松,朱高煦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时不时地在朱棣面前说太子的坏话。
可能是为了适当照顾朱高煦背后的武将的情绪,朱棣时而找理由打击太子的势力,朱高炽时刻担心受到朱棣的责备。
朱棣每当对太子有所指示,便让蹇义传达给太子,蹇义夹在两人之间,传话的工作十分有难度,稍有不慎,便可能两面不讨好,而蹇义总能婉转地把朱棣的意思尽量向太子说清楚,一直同时深受朱棣和太子朱高炽的看重和信任,蹇义杰出的沟通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五、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邱福战败后,朱棣决定亲征鞑靼,前往北京,令太子朱高炽留在京师监国。
朱高炽十分信任、倚重蹇义,蹇义熟悉典章制度和成例,善于把握根本,太子遇军国大事都倚靠他办理,“义熟典故,达治体,军国事皆倚办”(《明史·蹇义传》)。
在当时备受朱棣信任和重用的建文旧臣中,户部尚书夏原吉与蹇义齐名,朝廷内外都称二人为“蹇、夏”,任满三年进行考核,朱棣亲自在便殿设宴招待二人。
蹇义的工作能力十分强悍,曾数次奉命兼管他部事务,职责繁重,但他应付自如,“数奉命兼理他部事,职务填委,处之裕如”(《明史·蹇义传》)。
永乐十七(公元1419年),蹇义的父亲去世,朱棣和太子朱高炽都派官员前往祭祀,不久,朱棣下诏让他回京复职。
当时朱高煦想争夺太子之位,而蹇义始终对太子朱高炽忠心耿耿,坚定地站在朱高炽一边。当时朱棣最信任的文臣是杨荣,朱高炽最信任的文臣是杨士奇,只有蹇义同时获得朱棣和朱高炽的信任和敬重,独具优势,地位比较特殊。
永乐二十(公元1422年),朱棣北征返回京师,礼部尚书吕震的女婿户部主事张鹤参见失仪,朱棣以太子朱高炽曲意包容张鹤而蹇义未曾加以匡正为由降罪,将蹇义关入锦衣卫诏狱,次年春天,蹇义被释放出来。
六、备受朱高炽倚重
朱高炽即位后,蹇义深受倚重,是参与决策的辅佐大臣之一,而且位居首位。
朱高炽感念蹇义以前辅佐监国的功劳,第一个进封蹇义为少保,赐予冠服、象笏、玉带,而且让蹇义领取两份俸禄,不久,蹇义又接连晋升为少傅、少师,成为当时地位最高的文臣,获赐一枚银印章,上面刻着“绳愆纠缪”,意为:纠正错误。
蹇义可以凭这枚印章,直接向朱高炽上呈密奏,匡正皇帝过失。
朱高炽也把同样的银印章赐给了杨士奇、夏原吉、杨荣、金幼孜,还对他们五人说:朕如果有过错,请爱卿立即上奏疏,用这枚银印章封印,希望诸位爱卿能匡正朕的过失。
后来,朱高炽又御赐敕书和“蹇忠贞印”进行褒奖,当时只有杨士奇也获得这样的殊荣。
不久,朱高炽令蹇义与英国公张辅及夏原吉共同监修《太宗实录》。
蹇义才能出众而又老实厚道,杨士奇认为他过于周密、谨慎,曾经在朱高炽面前责问蹇义:“你为什么总是考虑这么多?”
蹇义回答:“我担心鲁莽行事留下后顾之忧”。朱高炽认为两人的话各有道理。
杨荣曾经对朱高炽说蹇义的坏话,朱高炽因而觉得杨荣不太正直。
蹇义磕头回答道:“杨荣没有别的意思,陛下身边如果有人说杨荣的坏话,希望陛下留心分辨。”
朱高炽听后笑着说:“我原本也没相信他的话”。
七、备受朱瞻基重用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更加重用蹇义。当时正在修建献陵,朱瞻基打算遵从朱高炽丧事从简的遗诏,缩小陵墓的规格,节省人力物力,询问蹇义、夏原吉的意见。
二人极力赞成:“陛下眼光深远,既表达了至孝之心,又节约开支,有利于后世子孙。”
朱瞻基亲自规划设计,用三个月的时间建成献陵,虽然宏伟壮丽的程度比不上长陵,后来明朝帝王的陵墓,绝大部分按照献陵的规模形制兴建,直到明世宗朱厚璁营建永陵,才开始变得奢侈豪华。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可能从永乐七年开始修建陵墓,长陵大约修了十五年,共花了八百万两银子,平均每年五十多万两,而朱高炽在位大约九个月,如果修建一座与长陵一样的陵墓,需要数年的时间,不仅财政支出负担沉重,而且朱高炽无法很快入土为安。
朱瞻基此举明朝后来的帝王做出了榜样,开了个好头,百姓的负担因此减轻不少。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起兵反叛,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蹇义、夏原吉以及各位学士都跟随出征,参谋军中机要事务,获赐鞍马、甲胄、弓剑等物。班师回朝后,朱瞻基对蹇义赏赐颇丰。
宣德三年,蹇义跟随朱瞻基巡视边防返回京师。
不久,朱瞻基因为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四人都年事已高,钦赐玺书,让他们随侍御前,“朝夕在朕左右讨论至理”(《明史·蹇义传》),官职、俸禄都和以前一样。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朱瞻基让郭琎代理吏部尚书一职,不久接受胡濙的建议,让蹇义等四人讨论关于各地官吏、军民的建议和奏章,又赐给蹇义一枚银印章,上面刻着“忠厚宽宏”。
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朱瞻基下诏让官员为蹇义在文明门内建造新府第。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蹇义斋戒时患病,朱祁镇派太医前往探视,问他有什么话想说。
蹇义回答:陛下刚刚即位,希望遵守祖宗成法,坚持不渝。”
不久,蹇义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被追赠为太师,谥号忠定。
蹇义为人质朴正直,孝顺父母,对兄弟友爱,善于处理与同僚的关系,从未说过一句伤害人的话。杨士奇经常说:“张咏不爱好玩物,傅尧俞待人真诚,范景仁没有城府,三人的优点蹇义兼而有之。”
蹇义的儿子蹇英以诗闻名,被荫封为尚宝司丞,官至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