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冯志亮解析冯姓的渊源与历史发展

  冯

  冯姓是中国第二十八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广东、河南和四川、当今冯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2%,总人口大约有818万。

  得姓始祖毕公高,姬姓,毕氏,名高,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因助其兄武王伐纣,受爵于毕,称毕公高。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得封魏地,是为魏武子。公元前四〇三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县,一说今陕西省大荔县),此支子孙遂以邑为氏改称冯氏,史称冯氏正宗。后世子孙遥尊毕公高为冯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冯,马疾行也。其本义是奔马马蹄踏地有力的声音。甲骨文中冯字的左边是“仌”,仌为古冰字,像水凝之形,后来字形演变成“冫”,冯人当以牧马为生活方式的氏族,一直活跃在北方沿河地区,以马和冰为其氏族的原始图腾,并作冯字小篆为氏族名和族徽。冯人长期居住的地方称冯,筑起围墙的地方称冯邑,最终建立冯国,出现冯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冯姓有一共有三大支来源.

  第一支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佐政官吏冯相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典籍《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冯相氏。冯,乗也。”冯相,就是后来演展出来的左、右太宰(丞相),为二人:左相由姬姓的王族担当,主掌廷政、军事、以及天、地二府司;右相由忠心勤恳的异姓人承担,主掌一应国务,以及春、夏、秋、东四府司。二相合称为“冯相”,共掌六司。

  在冯相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冯相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相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píng(ㄆㄧㄥˊ),今读féng(ㄈㄥˊ)亦可。

  第二支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封地冯邑,属于以先祖封邑名为氏。

  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氏外,郑国也是冯氏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据史籍《世本》记载,春秋时期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邑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世代相传至今。郑国有一著名的执政上卿郑简子,名公孙侨,字子产,又字子美,公元前?~前522年待考,他是郑穆公的孙子,与孔子同处一个历史时代,以善断而名闻于诸侯各国。

  郑简子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郑简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国君主的赏识和国民的尊重。为褒奖简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国君以冯邑(今河南荥阳东部)封予简子,郑简子入居冯邑后,遂号称“冯简子”。史书中称冯简子:“子产之从政,择能而使之。”

  在冯简子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或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封氏正宗。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féng(ㄈㄥˊ)。

  第三支亦是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后汉书》等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西周时期的晋国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攻灭了许多小国,将其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子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周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史记》中记载了周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周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周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周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今陕西长安),亦称“毕公高”。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因“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事实上,此时冯氏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受封右将军,随晋献公征战。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故一定前途无量。

  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魏氏立国,毕万家族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原来冯简子的封邑冯城(今河南荥阳东部),在魏长卿及其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改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亦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féng(ㄈㄥˊ)。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冯姓长期活动在北方地区,不断地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汉初的匈奴人,南北朝时百济人,宋元明时期两广南部的俚人均有冯姓。清朝满洲人和蒙古人也有改姓冯的。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冯姓汉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春秋以前,冯姓名气很小,仅仅在发源地陕西渭河流域活动。春秋战国时,冯姓已迁移到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汉唐之间,冯姓繁衍迅速,支派甚多,最著名的有:出自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颍川冯姓,出自汉宜都侯冯参的上党冯姓,出自汉燕王冯宏的京兆冯姓,出自西魏宇州刺史冯宁的弘农冯姓,出自唐朝监察御史冯师古的河间冯姓。唐宋时期,冯姓巳经播散全国各地清初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冯姓大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2%,排在第二十八位冯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冯姓总人口的2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和河南,大约占冯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湖北,广东、山东、河北,集中了全国冯姓人口的27%,全国形成了以川鄂、广东、鲁冀为中心的三大块冯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冯姓大约有6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2%强,为明朝第二十五位大姓。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冯姓人口增长速度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略高,600余年中冯姓人口纯增长率达22%,净增12万。

冯姓主要分布于浙江、山东,广东,大约占冯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江西,河北、四川,集中了冯姓总人口的32%浙江一跃成为冯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省总人口的1,1%东南和广东地区的冯姓在这600余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宋朝的冯姓第一大省四川,在明朝发展较慢,冯姓人口古四川省总人口的0.9%,减少了一半。冯姓人口主要向东南、东部和南方迁移,而四川地区冯姓人口主要向广东和湖南流动,全国形成了浙苏、鲁、粤、晋四大块冯姓人口聚集区,重心由北部转向东南部。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冯姓人口已达到818万,为全国第二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2%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冯姓人口由67万增到818万,增长了12倍多,冯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朱朝至今1000余年,冯姓人口的增加率呈人形。

目前主要分布于广东、河南、四川、河北、山东五省,大约占冯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江苏,山西、陕西、广西、湖北、安徽,这六省区集中了冯姓总人口的24.6%广东为当代冯姓第一大省,约占冯姓总人口的11%。全国形成了广东、豫冀鲁两大冯姓聚集中心、在近600年中,冯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相比有很大的区别,表现为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有力的回迁,已经超过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和堂号

冯姓的郡望主要有杜城、杜陵、长乐、始平,颍川、上党、京兆、弘农、河间等。

冯姓的堂号除与郡望同名的以外,主要还有同舆、三同、市义、叙伦等。“市义”堂号典出战国时冯,冯骓是孟尝君的食客起初冯一再弹铁,抗议孟尝君对他的不重视。孟尝君为满足他的要求,派他到家乡薛地去收债息。冯驩得钱十万,但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给烧了,并向孟尝君说“讨来的钱中一部分替你买了’义'给带回来了”,孟尝君当时困没有收到债钱而一脸不高兴,并对冯骓大为不满,碍于众多门人的情面,也就罢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孟尝君被罢官回薛地,他万万没想到,薛地的父老乡亲到几十里外夹道迎他回乡。孟尝君这才想起冯骥那年替他收债息之事,于是十分感激地对冯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啊!”市,就是买的意思。

  2、宗祠楹联

  焚券市义;倚树让功。

  郑国名城:西京旧派。

  抚蛮单骑平寇;挡熊弱质表忠。

  复旦光华欣有象;新年宴会傲无鱼。

  道德可师教育骊山之下;端凝若植禁中瑞锦之呼。

  3、族规家训

  家约宜守训宜遵,惟有祠规应更循;

  祭物务祈精洁美,衣冠无论朴华新;

  春秋祀祖昭诚敬,肃静迎神贵清晨;

  老少馂余依次坐,宗堂整饰戒觕陈;

  严惩盗卖贪金嗣,禁伐公山坟境薪;

  欺幼慢尊加警触,求昏选婿莫嫌贫;

  岁租谷硕清明缶,算账盈亏逐日申;

  经营择贤殷食辈,照名领谱爱如珍;

  三年盖戳均须计,生没咸登墨册真;

  我族修谱经费浩,仍从源远别疏亲。

  日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冯姓族谱247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冯姓历代名人254名,占总名人数的0.5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六位。冯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7%,并列排在第三十三位;冯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52%,排在第四十二位;冯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58%,排在第三十八位。

  历史上重要的冯姓人物:春秋郑大夫冯简子:战国韩国大将冯亭,孟尝君门下食客,齐国名士冯驩;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宣都侯冯参;东汉武帝时征西大将军冯异:十六国时北燕国君冯跋;唐朝监察御史冯师古;五代时列任五朝首辅的冯道;北宋名臣冯京;明朝开国名将冯国用,文学家兼戏曲家冯梦龙;清末名将冯子才,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民国初代总统冯国璋,名将冯玉祥,史学家冯承钧。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河南省荥阳市冯姓发源地——河南省新郑市(发源地)

  (一)河南省荥阳市毕万之孙封邑、冯筒子的封邑

  无论是荥阳还是新郑,有关冯舯发源地的遗址今天都已经荡然无存了。不过这两个地方还有其它的旅游景点,值得冯姓寻根人士一游。

  (二)山西省大同市方山县永固陵北魏文成帝之妻、冯太后的墓地

  南北朝时期的公元409年,冯跋创立北燕国。北燕国被北魏灭亡后,冯跋的曾侄孙女却戏剧性地成为了北魏文成帝的皇后,这个女子继承了冯氏血脉中惊人的政治才能,在文成帝死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在北魏帝国的男权社会里翻云覆雨。史官对冯太后的印象是“多智略,猜忍,能行人事”,她实施的“班禄”制,均田制和户籍制度,都有着汉族政治制度的烙印,为以后的孝文帝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冯太后的墓地位于大同城北25公里处的镇川乡西寺梁山,与长城相邻,为我国已发掘的南北朝时期最大的墓葬之一,同时又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建在山顶的陵墓。也许是冯太后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处于权利之巅吧!墓中的浮雕精美至极,展示了北魏杰出的雕刻工艺和较高的审美水平。

  大同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是北魏皇朝的都城和辽、金两代的陪都,是历代的军事重镇,又是古代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频繁交往的地方。这里具有独特的塞上风貌,长城逶迤,山岳峥嵘;并以名胜古迹数量多、规模大、品位高而闻名中外。

  交通:去方山永固陵从大同乘出租车(轿车、中巴两种)走208国道到山低村要100多元、40分钟。

  游线二: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冯子材故居、墓址)

  冯子材故居,又称“冯官堡”、“宫保第”,位于钦州城区北部3公里的白水塘村东,建于光绪元年(1875年)。1884年8月,清廷对法宣战,年近古稀的冯子材上书请战,获准后,就在这里重组军队开赴抗法前线,并最终取得了近代历史上著名的“镇南关大捷”。故居建筑虽没有豪华的装饰,但质高艺精,牢固结实。院内东头的碑林是新建的,碑刻字迹笔势遒劲,自成一体。

  1891年时,俄太子尼古拉仰慕冯子材抗法战功,曾特来到他的故乡钦州。冯子材墓在钦州市钦南区沙埠镇泥桥村东北的小山上,距城区约13公里。

  交通:在钦州长途汽车站对面的南方宾馆租摩托车到白水塘村,车费2元。特产:珍珠、泥兴陶、海产品、贝雕画。活动:采茶戏、钦州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带面具舞蹈跳岭头。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网络策划人、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品牌通创始人。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蓝海观点的提出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成为我国网民对网络真正了解的一个标志,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0年春,冯志亮毅然摘下互联网行业带给他的诸多光环,正式皈依佛家净土宗,并成功完成行业转型,开启了人生另一个崭新的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播。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造诣深厚,并热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曾编写《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余部,《姓氏填谱手册》两百余部,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

(0)

相关推荐

  • 最新“百家姓”第一位还是王姓,最后一个是什么姓

    最近,新出炉的按人口数量排名的"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的仍是王姓.不过最火的姓氏却是河南修武县的"耍"姓和陕西咸阳的"第五"姓.这也让人们关注 ...

  • 姓氏文化:荀姓

    姓氏渊源 得姓始祖:郇侯 郇侯.姬姓,名葡,周文王姬昌第十七子.西周初期,周文王将其分封于郇(今山西省临城)为伯爵,史称郇伯.郇侯,建立郇国,春秋时期被晋武公所灭.其子孙后代便以国为氏,称郇氏,后来有 ...

  • 姓氏文化:游姓

    姓氏渊源 得姓始祖:公子偃 公子偃.西周末期,周厉王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封于郑邑,之后建立了著名的郑国.郑国君主传至郑穆公(前627年-前606年在位),他有个儿子叫姬偃,字子游,史称公子偃.至公 ...

  • 百家姓之冯姓:焚券义市,倚树让功,八骏传汉世,三言载梦龙

    最有趣的百家姓典故 无限精彩尽在夜读日思 文  |  乔帮主  夜读日思  |  原创出品 歌曲  | 冯绍峰  冯德伦  图  |  精选 每一个姓氏,都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每一个姓氏,都是一幅 ...

  • 姓氏文化探源-冯姓

    冯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为序的中国姓氏中排名第27位,人口约八百六十一万五千余. 姓氏文化探源-冯 ...

  •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冯志亮解析邓姓的渊源与历史发展

    邓 邓姓是中国第二十七位娃氏,主要分布在广东.湖南.四川.当今邓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2%,总人口大约有821万. 得姓始祖曼季,子姓,邓氏.商朝后期时,殷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爵位为侯 ...

  •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冯志亮解析许姓的渊源与历史发展

    许 许姓是中国第二十六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安徽.当今许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6%,总人口大约有881万. 得姓始祖许由,字道开,号武仲,是尧舜时期高士贤人.尧帝老了以后,曾打算把帝位让 ...

  •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冯志亮解析唐姓的渊源与历史发展

    唐 唐姓是中国第二十五位姓氏,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两省.当今唐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9%,总人口大约有917万. 得姓始祖唐尧,姬姓,名放勋,谥号尧,上古贤君,五帝之一.最初被封为唐(今山西翼城 ...

  •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冯志亮解析宋姓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宋 宋姓是中国第二十四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两省.当今宋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总人口大约有932万. 宋姓始祖微子启,子姓,名启,世称微子.微子启("微"是国号,& ...

  • 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解析俞姓的两大历史渊源:俞跗和姬姓

    俞 俞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三十四位,俞姓在长江三角洲集中度相对较高.当代俞姓人口,在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总人口大约有132万. 俞姓始祖俞跗,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 ...

  •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冯志亮解析沈氏原始图腾与历史迁移

    沈 沈姓是中国第四十九位姓氏,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和上海.当今沈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总人口大约有550万. 得姓始祖季载(姬季载.聃季载.冉季载),姬姓,上古时期黄帝后裔.周初,武王死后 ...

  •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冯志亮解析丁氏原始图腾与历史迁移

    丁 丁姓是中国第四十八位姓氏,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当今丁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3%,总人口大约有576万. 得姓始祖丁公伋(汲),姜姓,姜太公之子.上古时期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之滨 ...

  •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冯志亮解析吕氏原始图腾与历史迁移

    吕 吕姓是中国第四十七位姓氏,集中分布在山东和河南当今吕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5%,总人口大约有596万. 得姓始祖伯夷,姜姓,炎帝神农氏第十四世孙,共工玄孙.上古五帝时期贤者,约生活在公元前2 ...

  •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冯志亮解析高姓文化与历史发展

    高 高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十九位大姓,主要分布在渤海湾.中原.东北地区.当今高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总人口大约在1330余万. 高姓始祖高奚(傒),姬姓,周朝齐国太公姜子牙后裔.齐国传至太公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