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快乐:闲谈正在变绿的祖国

先祝花友们国庆节快乐。

最近被这部电影圈粉了,王菲翻唱的主题歌《我和我的祖国》也超级好听。如果说李谷一老师的版本是从祖国的角度唱出了澎湃的激情的话,那么王菲的版本就从一名小老百姓的角度唱出了身为中国人的小小的幸福感。

今天下午我会带全家去看这部电影,大家也一起去看吧。

不过,我今天可没打算说这部电影,毕竟这与咱们这个公众号的主题有点儿太远了,再怎么贴热点,咱也不合适这么干对吧。

昨天我一晚上都没怎么睡好,半梦半醒之中老是在惦记着今天早晨写点儿啥。嗯,因为国庆节来了,总得写点儿有点情怀的东西吧。在这样的日子,还是写什么控水上色颗粒土,蜗牛蚂蚁蚧壳虫,那实在是有点儿说不过去对吧。辗转到了清晨5点,忽然看到一位花友给我发的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叫做《顶级期刊发文批评:中国一种树,全球就变暖》。灵机一动,那就来说说最近西方媒体对中国西北荒漠绿化“乱咬狂喷”的事儿吧。

说之前,咱们先说说大背景。

相信大家回忆一下中学地理学到的知识,就会对咱们国家大西北的土地沙化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西北地区天然就是一个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非常严重的地区。

2000年的时候,国务院成立了一个名叫“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的机构,小组长和副组长正是当时的朱、温二位总理。虽然叫做小组,但大家看看二位组长这个阵容,就知道国家开发西部的决心有多大了。

随着大开发的深入,我们就发现,西北地区的污染和中心城市的供水负担是非常重的,西部大开发和城市化进程,不仅没有改善这里的环境,反而加重了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就拿排名中国沙尘暴发源地之首的甘肃武威市民勤县来说吧,全市的荒漠面积就占了总面积的90.34%。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情况之后,就马上转变了战略,开始积极的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只有环境好起来,经济才有可能跟上。我们的西部荒漠绿化运动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在沙漠里植树的艰难,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有多艰难。当时我们开动脑筋想了无数种办法,做了无数次的尝试,终于找到了几种能够向沙漠发起反攻的方法。其中让我最难忘的就是“草方格”战略。

草方格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种的草并不是活的草。如果在沙漠里种下草籽,我们就必须要浇水,要管理,成本巨大不说,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而草方格战略不同。我们在荒漠上挖出等距离的纵横交错的沟,然后运来很多干草,把干草捆成捆,三分之二埋入沙土,三分之一露出表面。这样,沙漠表面的风力就会大大降低,沙丘也不会再因为狂风而移动。虽然这些干草不会光合作用,但它们也不会死,从防风固沙的角度,比活的草还强。

就这样,草方格战略帮我们夺回了大量的荒漠,组织了沙丘向东南方向移动。守住阵地之后,我们就立即发动了反攻。

就单从武威市民勤县林业局的数据统计,就能看出,我们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2010年,已经干涸了51年之久的民勤县青土湖重现碧波,最近,青土湖的水面面积已经达到了25.16平方公里,湖边形成了106平方公里的巨大湿地。在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民勤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25.66万亩,实施封沙育林草75.8万亩,工程压沙34.2万亩。

有图才有真相,咱们上几张青土湖的图,就能直观的看到曾经的沙尘暴发源地的环境巨变。

上图是曾经的青土湖,一个以湖泊命名的沙漠

这是现在的青土湖,水草丰美,碧波荡漾

青土湖重现人间,这其实只是我国西北荒漠绿化工程很小的一角而已,不过也足可以见微知著了。

根据“NASA地球”的卫星资料显示,地球表面的植被面积在过去近20年共新增超过200万平方英里,相当于多出一块亚马逊雨林。其中1/3的植被面积增长归功于中国与印度,而仅中国一个国家的植被增加量更是占到过去17年里全球植被总增加量的至少25%,位居全球首位。

2016年8月,支付宝上线了一个叫做蚂蚁森林的公益社交游戏。在游戏中,所有的低碳行动都会被计算成虚拟的能量,而这些能量可以用来养大一棵棵虚拟的小树苗。

上图中的这棵小树苗名叫梭梭树,在蚂蚁森林中,只需要17.9千克的能量,就可以种植一棵梭梭树。而梭梭树在自然界中,一生可以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总量,差不多就是17.9千克。这就是蚂蚁森林这款公益游戏的底层规则: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减少17.9千克的碳排放,就等同于种植了一棵梭梭树。当这棵虚拟的梭梭树长成以后,与蚂蚁森林合作的公益组织,就会真的在西部的荒漠里种下一棵梭梭树。这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创意。

蚂蚁森林是2016年8月上线的,到现在刚刚3岁出头。但就在这短短的3年里,蚂蚁森林用户数已经超过5亿,在5亿用户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种下了超过 1 亿棵树苗。总绿化面积达到了140万亩。

上图中的这片梭梭树林,就是蚂蚁森林的用户和公益组织一起努力的结果。事实上,每一棵树苗,都意味着我们已经减少了 2 棵树苗带来的碳排放。

怎么样?厉害吧。先为蚂蚁森林点个赞。

但是,如果你看到下面我要列举的数字,你就会再吓一跳的。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最近20年里,全国新增人工林面积,达到了11.8亿亩,仔细看单位,蚂蚁森林的面积单位是万亩,而这里的单位是亿亩哦。这个成绩在全世界居首位。

当我们正在为这个绿化地球的好成绩自豪时,麻烦事儿就来了。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的官方网站在9月25号发布了一篇文章,指名道姓的批评说,中国在西部的荒漠绿化可能导致水资源的枯竭。文章标题是这么写的:

China's tree-planting drive could falter in a warming world

这也正是被翻译成《中国一种树,世界就变暖》的那篇文章。

不过,还没把英语忘光光的花友们可以仔细看一眼这个文章的标题,它翻译成《中国一种树,世界就变暖》真的恰当吗?似乎翻译成《中国的植树运动可能会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动摇》好像更恰当吧。

这篇文章的副标题是:

Researchers warn that the country's push to hold back its deserts could strain water resources.

研究者警告,中国的治沙行动可能使水资源不堪重负。

很有意思吧,我们一直以来认为的对环境和水源恢复有极大好处的植树造林,竟然被直接指责了。说我们的植树造林可能直接威胁到我们的水资源。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为了这个事儿,我也特别查阅了一些资料,也很浅薄的读了读这篇论文。我总体的观点是,这篇论文可能被国人过度的解读了。

首先,认为植树造林会导致水资源枯竭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很新鲜的观点,这个观点在很多年前就被反复的提出过了。

想要理解这个听起来反常的观点其实也很简单,大家想啊,每一棵树本身含有大量的水分,树木的含水量从30%到60%不等,树叶里更是有80%以上都是水。这就意味着,一棵100公斤的树木,体内就锁定着差不多50公斤的水。沙漠里面的水资源本身就匮乏,如果让这些水全部锁定在植物体内,是不是可能有水资源匮乏的风险呢?

当然,植物体内的水分还不算大头儿。植物只要活着,它们的叶片就在不停的向外蒸腾水分。而荒漠地区本身就不容易留住水分,水分蒸腾到空气中后,会不断的上升,到达高空之后,就会随着高空流动的云层流走。这些水分,在形成雨水之前就已经转移到更加多雨的地带了,这就可能导致干旱的地方更加缺水。

如果树木蒸腾的水分超过了当地的降水量的话,就需要使用大量外来水源进行林木灌溉,这就更加剧了我们的水资源消耗。

所以,从上述两个观点来看,其实这篇论文说的问题是没有大错的。而且我也没看到有明显的批评的味道。但是,当这篇论文进入市场后,确实是有被西方媒体利用来批评中国的倾向。而中国的老百姓也对此做出了相对比较激烈的反应。

其实植树造林会消耗水资源,这是林业人的常识。我们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已经对相应问题给出了比较恰当的解决方案了。

比如说,在沙丘没有得到固定之前,我们采用了用干草种植成草方格来固定沙丘的方案。这个方案是完全不消耗水资源的,还能有效的避免水资源的流失。

比如说,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带,已经固定的沙丘,我们会选择耗水量极地的植物打头阵,比如说前面说的梭梭树就是很好的树种。

在论文中,很多看似批评的内容,其实是国外学者对中国的不了解所导致的。比如,文中指出,大量种植非原生植物会导致需水量过大,给环境造成重大压力。

实际上,在林业局印发的《旱区造林绿化技术指南》中早有规定:

大力提倡乡土树种,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

因为知识水平有限,论文中的很多东西我是看不懂的,但是有一个大规率我是知道的,这种超长时间,超大规模的工程,是需要不断的摸索和积累的。

在中国,最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最长的铁路线,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好的盾构机和最优秀的高铁运营方案。在最大的城市人口规模和最大的交通压力下,打磨出中国最棒的桥梁设计施工能力。

中国有超大面积的沙漠,有着非常严重的土地沙化现象。在几十年与土地沙化的斗争中,我相信中国已经磨练出一套最先进的荒漠绿化和改造方案。对于流言的侵扰,我们不用太过担心,只要拭目以待就好啦。

再祝大家国庆快乐,我要看阅兵式去啦。等一下,点一个“在看”再走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