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独立思考力的读书,只是“自我进步”与“功成名就”的自嗨

01 读书有用与否,历来都争论不休

公元前3200年,当苏美尔人发明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识字之人便理所当然承担着令人尊敬的角色,负责传达“神的旨意”,同时也保证着法律、贸易和财政制度的顺利运转。

作为“众神的书吏”,苏美尔城邦里的抄写员社会地位极高,属于绝对的贵族。

而到了现代,随着文化的传播与文明的普及,识字不再是一种特权。

陶泥、石碑、甲骨、竹简、纸张,再到互联网,承载文字的载体越来越轻便,信息传播的成本也越来越低,但是心怀“读书无用”的人却越来越多,甚至也不乏有读书人心生疑惑:

读书真的有用吗?

中国古代既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至理名言,也不乏“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的书生抱怨。

而时至今日,在知乎上,这个问题无论何时,都能掀起人们的议论纷纷。

时隔2年,同样的问题依然几百人在讨论

为什么读书有用与否一直会争论不休,其根源就在于:

不是每一个读书人获得了设想的“自我进步”与“功成名就”。

02 读书,确实是只需要投入时间,就可能带来高额回报的“投资之道”

① 时间投入的长短,拉大了知识积累的差距

在财富积累的过程中,人们有机会通过借力外部条件来快速获取财富;

而知识积累却不同,读书需要本人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才有可能获得积累。

相比于财富动辄成千上万倍的差距,人们在可投入读书时间上的差距实在是要小的太多。

在《深度思维》中,作者指出:知识积累在马太效应的加持下,随着时间的拉长,将会在极大化地拉大知识优势者与劣势者的差距。

《深度思维》:知识优势与劣势者的差距随着时间拉长呈现指数式变化

我们周边不乏这样的宝妈,在孩子出生的时候秉承“快乐教育”,放任孩子享受快乐的童年,可是撑不过小学一年级,就在“赢在起跑线”的旗帜下举手投降。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宝妈们把“快乐教育”等同于“放任自流”,忽视了知识的输入与积累,孩子经过了3-4年的差异后,逐渐拉大了与其他孩子的差距。

向往的生活第二季中曾有这样一段场景,也验证了知识积累带来差距是多么明显:

王迅现场表演拉小提琴,令众人惊叹不已,可是王迅自己却非常遗憾,学了几年最终却没能坚持下去,小提琴只是一份登不上台面的回忆。

而刘宪华却正好相反,他感谢自己的妈妈在他试图放弃的时候,逼着他把练琴坚持了下来,才能在十几年后拥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技艺。

与小提琴大师吕思清合奏的刘宪华

② 读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回报,还有精神满足

且不提现如今人人皆知的“读书换钱“”方式——写书评、拆书稿,“樊登们“不仅自己读书,还通过给他人读书赚的盆满钵盈。

2013年成立的樊登读书在2018年开始每周解读一本书,一年解读50本书,带来了过亿的收入。

如果说樊登读书的成就还显得有点遥不可及,那么头条专栏给人讲述《杜月笙108堂江湖智慧课》,则是尽在咫尺的超10万收入了。

头条上讲述杜月笙故事的一个专栏,超10万的流水

当然读书不仅有物质回报,还能在无形中提升人的气质,为其加持一份光环。

同样是明星,读书后的胡歌,在网友的笔下是这样的:

原来那个冲动、稚气的“李逍遥”蜕变了,缓缓走来气质清雅、才冠绝伦的麒麟才子“梅长苏”。

而号称娱乐圈最高学历的不知“知网”翟天临,却被人戏谑:

翟天临的博士后,是对所有接受过教育的人的侮辱。大家别再扒他的黑历史了,要不然翟博士连九年义务教育都保不住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出自苏轼的经典诗句,是对读书人最好的注解。

《少年派》中,当林妙妙因为陷入网络直播而变得死气沉沉的时候,张嘉译饰演的林大为用古文故事、诗词为其解惑,知性的魅力一时间圈粉无数。

“读书才能让你分辨是非……网络上的流行语,古人诗词里比比皆是。

不读书,遇到这种情况恐怕只能仰天长叹,只差上手揍人了

03 如果读书没用,说明缺了最基本的独立思考力

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前夕,马云应中国金融博物馆读书会的邀请发言,在会上语出惊人:

成功与否与读书多少没关系,但跟你成功以后很有关系,成功人士不读书,就一定往下滑,而且会滑得很惨。

很多人都以这句话为背景,说“我现在还没有成功呢!等我成功了再读书也不迟”。

实际上,马云说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话:现在很多人不会读书。

马云说自己读书不多,成功与否也和读书没多大关系

什么叫会读书:读书时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感受、想法和疑惑。

举个我读书中遇到的简单例子:

很多要提升自我阅读能力的人,可能也曾读过这2本书:一本是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一本是印南敦史的《快速阅读术》。

两个作者在如何读书的理念上,截然相反。

奥野宣之提倡阅读要做笔记:

我们看书并不是为了只记住1%或2%,那样效率未免太差了……所谓“理解精髓就好”只是个美好的愿望,那是机会主义者让自己更安心的理由。

而印南敦史的想法却正好相反:

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

当我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读书理念时,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一个中年大叔(奥野宣之1981年生)与一个日本老头(印南敦史1962年生)在“打架”。

两本同样畅销却读书理念不同的阅读书籍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读书不仅无法解决困惑,反而会加重疑虑:

到底应该怎么读书呢?做笔记就会慢,却可能像奥野宣之说的一样,可以有效吸收养分;但是又无法学会印南敦史一年看700本书,并写出了700篇书评的辉煌战绩?

而深入思考就能发现,无论是奥野宣之的“一元笔记法”、“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还是印南敦史的“流水式阅读法”、“呼吸式笔记法”,其核心目的只是要让读者学会独立思考。

两者的读书理念,在落实到读书笔记上唯一的区别在于:前者鼓励多想多记,而后者鼓励凝练精华。

如果没思考清楚这一点,只会在读这2本书籍的时候越来越迷惑,连如何做读书笔记都无所适从。

所以,读书虽很重要,但读书中的独立思考力更重要。

就像马云在2014年那次演讲中后来补充的:我虽然读书不多,但是会把遇到的每个人当成一本书,读他们的人生阅历,读他们遇到每件事情怎么处理,总是会有一些启发:“哎,这个哥们的做法还挺逗的!”

2019年的西点军校演讲,马云仍然在强调思考的重要性

04 有效的读书笔记,是锻炼独立思考力的第一步

我在做读书主题的阅读时,发现每个资深作家都会分享不同的读书笔记做法。

除了上文介绍的奥野宣之、印南敦史的不同笔记法,其实市面上还有流行的还有麦肯锡读书笔记法、洋葱读书法、符号式读书笔记法、剪报式读书笔记法等等。

用什么读书笔记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帮助你独立思考。

只有能够让你更加开心地阅读、并能延伸出独立思考力的读书笔记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结合过往经验,想要做出有效的读书笔记,锻炼独立思考力,关键是要做到以下最基本的3点:

①读自己喜欢的书最重要

读书最大的前提就在于“能让你感到开心”,只有这样才能读的进去。

市面上的书籍水平参差不齐,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其感兴趣,毕竟能够出版的书籍已经经过了三审三校,也有其可取之处。

很多的时候,人们对于读书总是想的很“功利”,一定要去读专业书籍,工具类书籍,觉得那些书籍才是有帮助的。

但是实际上读什么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从中启发思考。

  • 读鹿鼎记,韦小宝的“花花轿子众人抬”,明白了做事不能吃独食,利益共享事情才更好做。
  • 读红楼梦,感悟面对敏感如黛玉式的女生,不妨把话说明白,沟通清楚,以诚相待;
  • 读诛仙时,也会唏嘘道玄的命运变化,人的一生功过实难评定,善恶只在一念之间,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对人不妨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奥野宣之:读书就是与感兴趣的书对话,是上班路上的自我充实,是每次去书店时的期待,是睡前温馨的陪伴。

令你开心地读书最重要

②无论思考是什么,一定要写出来

无论是用各类符号做标记,还是摘录下来令你心动的话,读书最重要的是记录下来一瞬间的思考。

不用担心思想不够深刻,记录下最简单的即时感受,就是锻炼思考力的开始,慢慢地思考就会越来越深入。

比方说:第一次读世界历史的时候,我一直很疑惑古欧洲挖掘出来的黄金工艺品居多,而中国却有很多的青铜器工艺品。

当时的疑惑一闪而过,我也只是简单记录下来自己的困惑,“难道是因为中国的黄金储量没有欧洲多吗?”

这个思考不一定是对的,但是它让我打开了疑惑的大门,当配合第3个建议点的时候,就有机会产生更多的认知。

一定要随时记录下你的读书想法,无论是否深刻

③标记好原文和自己的感想,重读读书笔记

在《如何高效阅读》一书中,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用1分钟时间,测试阅读者能记住段落的信息有多少?对同一段落反复实验3次、5次,发现阅读者总能发现新的信息点。

无论是我们第一遍阅读抓到了多少信息量,还是人类本身的记忆遗忘曲线,都告诉我们:重读笔记或者是书籍,总会有新的发现和认知。

而最有效的重读方式,就是先重读读书笔记,遇到新的兴趣点,再重读原书。

为了方便重读自己当初的思考,做读书笔记至少需要对原文和感想分别做标记,以免重读时记忆混淆。

比如说:原文在最前面加上■标记,思考点在最前面加上○标记,同时标上页数,方便重新翻书。

我的笔记样式:做什么标记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区别原文与自己的思考

重读的好处,就在于重温当初的思想,启发并延展出新的思考。

还是以上文提到的欧洲用黄金,中国用青铜的疑惑为例,在重读时我又有了新的思考:

中国疆域统一的时间较长,庞大的经济贸易体量,即使黄金储量不低于欧洲,也不得不以黄金作为库存维持货币稳定;而欧洲多为城邦制,经济的流动没有这么频繁,再加上地中海、大航海时期的全球殖民地的拓展,让其有了足够的黄金储备来做挥霍。

05 锻炼独立思考力,就是一场“见自我”的修行

在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中,宫老爷子对叶问说:

“武学有三个境界,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如果以此来比喻读书,那么“见自我”就是发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见天地、见众生”则是汲取更多的思想后,不断开拓眼界,提升自己的格局,从而能更加自如地应对这个世界。

从做有效的读书笔记开始,锻炼独立思考力,就是一场“见自我”的读书修行。

否则,没有独立思考力,读书只是一场幻想“个人进步”、“功成名就”的自嗨而已。

(0)

相关推荐

  • 合格的笔记应当标记的文章要素有哪些

    书籍内的笔记按其形式可分为1.标记笔记  2.批注笔记  3.摘抄笔记(前两者一般在书上或者便签活页纸进行,第3个一就是把原文重要的语句.数据.公式.定理.精彩段落.精辟的论述.佳句.警句或重要的史实 ...

  • 你离创意,只有一个笔记本的距离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 看到一篇好文,便马上收藏了,却再也没看过: 准备了好几个笔记本,想分门别类的收集生活中的素材,但只坚持了几天就因为太累太麻烦而把笔记本扔到了角落里: 平时在看文章的时候,总感觉 ...

  • 【教育读书】自我成长篇: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教育读书] 自我成长篇: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     自我成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学会做出选择.学会独立思考.     大家都知道选择的重要性.我们的 ...

  • 孩子,你要学会独立思考 丨21读书

    每周一本书 让阅读,丰满人生 卓越的思考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阅读培养出来. 21读书 来源丨本文内容综合选自<让孩子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编辑丨阿巷 01 你是反复担心个不停的人吗 ...

  • 天睿:请保持你的独立思考,不要在现实中迷失了自我

    天睿每日一篇文章的目的   让每篇文章都能解决一个你人生成长的障碍 今天是天睿持续第239天坚持每日一篇文章 前天我写了一篇关于如何提高思维水平的文章. 我在其中讲述了如果想要提高自身思维水平,可以从 ...

  • 【阅读思考】叔本华:没有独立思考的人,读书再多也只是两脚书橱

    叔本华:没有独立思考的人,读书再多也只是两脚书橱-- 思考这种事并不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意志.一个人只要愿意就可以随时坐下读书,却不能随时坐下思考.思想如同客人,我们不能随自己高兴去召唤他们,而只能耐心 ...

  • 读书思考--构建自我原力

    读书的过程中,想到洪明基讲解思维交叉,找到原力这章节时,我反思了自己需要深度长进的地方: ①持久的幸福与快乐 洪明基说当你想找到驱动自我的原力,那么就意味着你的做的事情,必须结合以下四点:第一是你喜欢 ...

  • 拥有独立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很容易获...

    拥有独立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很容易获得加速成长的机会. 自助者,天助之.当一个人发现,一切都需要自己来给予自己的时候,他就开悟了.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当你产生了依赖,你就需要警惕了.因为依赖就 ...

  • 叔本华:没有独立思考的人,读书再多也只是两脚书橱

    导读: 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 1 哪怕是再大的图书馆,如果它藏书丰富但却杂乱无章,其实际用处就反不如那些规模虽小却条理井然的图书馆. 同样,如果一个人拥有大量的知识,却未经过自己头脑的独 ...

  • 陈平原:对于大学生来说,认真读书不够,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

    作者: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编辑:哲学之路(ID:zhexuezhilu) 今天谈教育,最响亮的口号,一是国际化,二是专业化.这两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若以牺牲"母语教育" ...

  • 【教育读书】教育的任务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教育读书] 教育的任务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     01.教育的任务是保护好奇心     人是天生就有潜在的智性能力的,这种能力在我看来包括两个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