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独立思考力的读书,只是“自我进步”与“功成名就”的自嗨
01 读书有用与否,历来都争论不休
公元前3200年,当苏美尔人发明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识字之人便理所当然承担着令人尊敬的角色,负责传达“神的旨意”,同时也保证着法律、贸易和财政制度的顺利运转。
作为“众神的书吏”,苏美尔城邦里的抄写员社会地位极高,属于绝对的贵族。
而到了现代,随着文化的传播与文明的普及,识字不再是一种特权。
陶泥、石碑、甲骨、竹简、纸张,再到互联网,承载文字的载体越来越轻便,信息传播的成本也越来越低,但是心怀“读书无用”的人却越来越多,甚至也不乏有读书人心生疑惑:
读书真的有用吗?
中国古代既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至理名言,也不乏“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的书生抱怨。
而时至今日,在知乎上,这个问题无论何时,都能掀起人们的议论纷纷。
时隔2年,同样的问题依然几百人在讨论
为什么读书有用与否一直会争论不休,其根源就在于:
不是每一个读书人获得了设想的“自我进步”与“功成名就”。
02 读书,确实是只需要投入时间,就可能带来高额回报的“投资之道”
① 时间投入的长短,拉大了知识积累的差距
在财富积累的过程中,人们有机会通过借力外部条件来快速获取财富;
而知识积累却不同,读书需要本人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才有可能获得积累。
相比于财富动辄成千上万倍的差距,人们在可投入读书时间上的差距实在是要小的太多。
在《深度思维》中,作者指出:知识积累在马太效应的加持下,随着时间的拉长,将会在极大化地拉大知识优势者与劣势者的差距。
《深度思维》:知识优势与劣势者的差距随着时间拉长呈现指数式变化
我们周边不乏这样的宝妈,在孩子出生的时候秉承“快乐教育”,放任孩子享受快乐的童年,可是撑不过小学一年级,就在“赢在起跑线”的旗帜下举手投降。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宝妈们把“快乐教育”等同于“放任自流”,忽视了知识的输入与积累,孩子经过了3-4年的差异后,逐渐拉大了与其他孩子的差距。
向往的生活第二季中曾有这样一段场景,也验证了知识积累带来差距是多么明显:
王迅现场表演拉小提琴,令众人惊叹不已,可是王迅自己却非常遗憾,学了几年最终却没能坚持下去,小提琴只是一份登不上台面的回忆。
而刘宪华却正好相反,他感谢自己的妈妈在他试图放弃的时候,逼着他把练琴坚持了下来,才能在十几年后拥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技艺。
与小提琴大师吕思清合奏的刘宪华
② 读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回报,还有精神满足
且不提现如今人人皆知的“读书换钱“”方式——写书评、拆书稿,“樊登们“不仅自己读书,还通过给他人读书赚的盆满钵盈。
2013年成立的樊登读书在2018年开始每周解读一本书,一年解读50本书,带来了过亿的收入。
如果说樊登读书的成就还显得有点遥不可及,那么头条专栏给人讲述《杜月笙108堂江湖智慧课》,则是尽在咫尺的超10万收入了。
头条上讲述杜月笙故事的一个专栏,超10万的流水
当然读书不仅有物质回报,还能在无形中提升人的气质,为其加持一份光环。
同样是明星,读书后的胡歌,在网友的笔下是这样的:
原来那个冲动、稚气的“李逍遥”蜕变了,缓缓走来气质清雅、才冠绝伦的麒麟才子“梅长苏”。
而号称娱乐圈最高学历的不知“知网”翟天临,却被人戏谑:
翟天临的博士后,是对所有接受过教育的人的侮辱。大家别再扒他的黑历史了,要不然翟博士连九年义务教育都保不住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出自苏轼的经典诗句,是对读书人最好的注解。
《少年派》中,当林妙妙因为陷入网络直播而变得死气沉沉的时候,张嘉译饰演的林大为用古文故事、诗词为其解惑,知性的魅力一时间圈粉无数。
“读书才能让你分辨是非……网络上的流行语,古人诗词里比比皆是。
不读书,遇到这种情况恐怕只能仰天长叹,只差上手揍人了
03 如果读书没用,说明缺了最基本的独立思考力
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前夕,马云应中国金融博物馆读书会的邀请发言,在会上语出惊人:
成功与否与读书多少没关系,但跟你成功以后很有关系,成功人士不读书,就一定往下滑,而且会滑得很惨。
很多人都以这句话为背景,说“我现在还没有成功呢!等我成功了再读书也不迟”。
实际上,马云说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一句话:现在很多人不会读书。
马云说自己读书不多,成功与否也和读书没多大关系
什么叫会读书:读书时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感受、想法和疑惑。
举个我读书中遇到的简单例子:
很多要提升自我阅读能力的人,可能也曾读过这2本书:一本是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一本是印南敦史的《快速阅读术》。
两个作者在如何读书的理念上,截然相反。
奥野宣之提倡阅读要做笔记:
我们看书并不是为了只记住1%或2%,那样效率未免太差了……所谓“理解精髓就好”只是个美好的愿望,那是机会主义者让自己更安心的理由。
而印南敦史的想法却正好相反:
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
当我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读书理念时,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一个中年大叔(奥野宣之1981年生)与一个日本老头(印南敦史1962年生)在“打架”。
两本同样畅销却读书理念不同的阅读书籍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读书不仅无法解决困惑,反而会加重疑虑:
到底应该怎么读书呢?做笔记就会慢,却可能像奥野宣之说的一样,可以有效吸收养分;但是又无法学会印南敦史一年看700本书,并写出了700篇书评的辉煌战绩?
而深入思考就能发现,无论是奥野宣之的“一元笔记法”、“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还是印南敦史的“流水式阅读法”、“呼吸式笔记法”,其核心目的只是要让读者学会独立思考。
两者的读书理念,在落实到读书笔记上唯一的区别在于:前者鼓励多想多记,而后者鼓励凝练精华。
如果没思考清楚这一点,只会在读这2本书籍的时候越来越迷惑,连如何做读书笔记都无所适从。
所以,读书虽很重要,但读书中的独立思考力更重要。
就像马云在2014年那次演讲中后来补充的:我虽然读书不多,但是会把遇到的每个人当成一本书,读他们的人生阅历,读他们遇到每件事情怎么处理,总是会有一些启发:“哎,这个哥们的做法还挺逗的!”
2019年的西点军校演讲,马云仍然在强调思考的重要性
04 有效的读书笔记,是锻炼独立思考力的第一步
我在做读书主题的阅读时,发现每个资深作家都会分享不同的读书笔记做法。
除了上文介绍的奥野宣之、印南敦史的不同笔记法,其实市面上还有流行的还有麦肯锡读书笔记法、洋葱读书法、符号式读书笔记法、剪报式读书笔记法等等。
用什么读书笔记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帮助你独立思考。
只有能够让你更加开心地阅读、并能延伸出独立思考力的读书笔记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结合过往经验,想要做出有效的读书笔记,锻炼独立思考力,关键是要做到以下最基本的3点:
①读自己喜欢的书最重要
读书最大的前提就在于“能让你感到开心”,只有这样才能读的进去。
市面上的书籍水平参差不齐,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其感兴趣,毕竟能够出版的书籍已经经过了三审三校,也有其可取之处。
很多的时候,人们对于读书总是想的很“功利”,一定要去读专业书籍,工具类书籍,觉得那些书籍才是有帮助的。
但是实际上读什么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从中启发思考。
- 读鹿鼎记,韦小宝的“花花轿子众人抬”,明白了做事不能吃独食,利益共享事情才更好做。
- 读红楼梦,感悟面对敏感如黛玉式的女生,不妨把话说明白,沟通清楚,以诚相待;
- 读诛仙时,也会唏嘘道玄的命运变化,人的一生功过实难评定,善恶只在一念之间,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对人不妨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奥野宣之:读书就是与感兴趣的书对话,是上班路上的自我充实,是每次去书店时的期待,是睡前温馨的陪伴。
令你开心地读书最重要
②无论思考是什么,一定要写出来
无论是用各类符号做标记,还是摘录下来令你心动的话,读书最重要的是记录下来一瞬间的思考。
不用担心思想不够深刻,记录下最简单的即时感受,就是锻炼思考力的开始,慢慢地思考就会越来越深入。
比方说:第一次读世界历史的时候,我一直很疑惑古欧洲挖掘出来的黄金工艺品居多,而中国却有很多的青铜器工艺品。
当时的疑惑一闪而过,我也只是简单记录下来自己的困惑,“难道是因为中国的黄金储量没有欧洲多吗?”
这个思考不一定是对的,但是它让我打开了疑惑的大门,当配合第3个建议点的时候,就有机会产生更多的认知。
一定要随时记录下你的读书想法,无论是否深刻
③标记好原文和自己的感想,重读读书笔记
在《如何高效阅读》一书中,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用1分钟时间,测试阅读者能记住段落的信息有多少?对同一段落反复实验3次、5次,发现阅读者总能发现新的信息点。
无论是我们第一遍阅读抓到了多少信息量,还是人类本身的记忆遗忘曲线,都告诉我们:重读笔记或者是书籍,总会有新的发现和认知。
而最有效的重读方式,就是先重读读书笔记,遇到新的兴趣点,再重读原书。
为了方便重读自己当初的思考,做读书笔记至少需要对原文和感想分别做标记,以免重读时记忆混淆。
比如说:原文在最前面加上■标记,思考点在最前面加上○标记,同时标上页数,方便重新翻书。
我的笔记样式:做什么标记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区别原文与自己的思考
重读的好处,就在于重温当初的思想,启发并延展出新的思考。
还是以上文提到的欧洲用黄金,中国用青铜的疑惑为例,在重读时我又有了新的思考:
中国疆域统一的时间较长,庞大的经济贸易体量,即使黄金储量不低于欧洲,也不得不以黄金作为库存维持货币稳定;而欧洲多为城邦制,经济的流动没有这么频繁,再加上地中海、大航海时期的全球殖民地的拓展,让其有了足够的黄金储备来做挥霍。
05 锻炼独立思考力,就是一场“见自我”的修行
在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中,宫老爷子对叶问说:
“武学有三个境界,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如果以此来比喻读书,那么“见自我”就是发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见天地、见众生”则是汲取更多的思想后,不断开拓眼界,提升自己的格局,从而能更加自如地应对这个世界。
从做有效的读书笔记开始,锻炼独立思考力,就是一场“见自我”的读书修行。
否则,没有独立思考力,读书只是一场幻想“个人进步”、“功成名就”的自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