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73,柘湖一
在今天奉贤西部、浙江平湖东部、松江以南、金山中南部、杭州湾北岸地区,曾经有一个很大的湖泊,叫柘湖。
据旧志记载(没查到是哪本志书),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发生地陷,形成柘湖”。《汉书.孝惠本纪》记载了惠帝二年,陇西发生地震,但没有提到会稽郡所在的帝国东南部分有什么地质活动。不过,很有可能那是一个地质活跃期,因为附近的古由拳县也是在秦末汉初,陷入(另一个)湖中的。
嘉兴、金山这一带,没有什么矿产,没有人会到地底下开采矿物,而且这儿是冲积平原,不在地震带上。所谓的地陷,比较大的可能是海侵,海水倒灌。六千多年前摧毁了河姆渡人、四千年前摧毁了良渚人,应该都是类似的海侵。
唐代陆广微的《吴地记.佚文》记载,柘湖“周五千一百一十九顷”,就是341平方公里多(1平方公里=15顷),包括今山阳、漕泾两镇和金卫、张堰、朱行的部分地区。这个面积,在当时环太湖流域的所有湖泊中,可以排进前三。今天中国的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其面积为780平方公里,而今天上海最大的淀山湖,面积不到63平方公里。
唐代柘湖境西界大致沿青龙江(今张泾)走向,一直延伸到今金山三岛的东部,柘湖的东岸在古冈身沙带的西侧,北岸在张堰、亭林附近。
从地图上看,亭林镇南的后岗塘,大致上就是唐代柘湖的北界。
南亭公路,在后岗塘北岸
汇入张泾前的后岗塘
从东晋开始,黄河流域的居民大批南下,开发长江流域,特别是环太湖流域。经过数百年的围垦造田,柘湖不断缩小。不过王安石的年代,柘湖依然山青水秀,烟波浩荡,菱叶遍布,富有生气。他写诗说:“柘林著湖山,菱叶蔓湖滨。”到南宋时,围垦加速,柘湖已是水浅泥泞,芦草丛生,荒野一片,但还是和淀山湖、当湖、陈湖(今澄湖)列为“秀洲四湖”之一。柘湖彻底消失应该是在明代。
亭林镇以南的农田、大棚、农舍,一千年前都在柘湖中
柘湖在汉初沦陷之前,大概是一片巨大的湿地,秦始皇在此设立了海盐县,县治在一块高地上,叫武原。高地上有一座小山,山上长有柘树,故称柘山。地陷(海侵)之后,柘山还在,武原城没了,海盐县治向西迁到今天平湖市的所在,依然叫武原城。而这个巨大的湖泊,因柘山而得名柘湖。
柘山下的武原城,是上海历史上的第一个县级城池。秦代,今天的上海市以吴淞江为界,分属二个县管辖,北部为娄县,县治在今昆山,南部为海盐县。这两个县僻处海嵎,管辖的范围巨大,绝对可以说是地广人稀。娄县后来发展出昆山、太仓、嘉定、青浦、宝山、川沙、上海市区北部和常熟的大部;海盐县发展出海盐、平湖、金山、松江、闵行、奉贤、南汇、上海市区南部和海宁的大部。
柘山应该是一座小山,东晋的时候,大金山、小金山还在陆地上,附近建有一座军事要塞康城,柘山位于康城的远郊,故又名甸山,甸的本义就是“郊外的地方”。
百度上,关于上海甸山的介绍是:位于山阳乡甸山村,古代居柘湖中。因山生柘树,旧称柘山,后湖湮成陆,遂称甸山。地面高程7米,1958年开采石料被炸平。现甸山小学附近仅有零星岩石出露。不过岩石上肯定不能长树,应该是山边的高地生长了柘树。甸山村,在地图上还能搜到,但村里民居的门牌上却是旧港村,甸山小学可能已经被并入山阳镇中心小学。
甸山村对面的金山体育中心
进村的路,竟然没封
一个小林子
这个甸山村只有十来户居民,应该不是村子的主体。村子主体在河的南边,地图上看叫长兴村,但不管叫什么,今天无法进村。从远处看,里面的民居大多是二三层的小楼。而村子以外,已经是大片的居住区了。
在秦代设立海盐县之前,武原城应该具备一定的规模了,不然这么大一片土地,县治为何要设在这儿?《越绝书》、《汉书.地理志》都提到“海盐县,始为武原乡”。县乡的行政设置,大概始于战国,估计是楚人占领以后,在此设立了武原乡。楚人和秦人都是外来民族,显然不会平白无故地建一座城,设一个乡或者一个县。
看起来,应该是更早的时候,吴人或者越人,在柘山一带建起了最初的城堡,并着手开发附近的土地。那会是什么时候,是谁,为了什么目的,做了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