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经释秘】太极拳的理法核心 —— “舍己从人”
编者按:陈鑫说:“太极者,缠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陈鑫把太极拳的缠法作为太极拳的特点,是太极拳理法的一大进步。在“缠法”之上,洪公又总结出太极拳的又一规律 “ 松圆”,这是洪式太极拳区别于其他各式太极拳在太极拳技法上提出的更高要求。蒋家骏老师也曾提出另一个思想,他说太极拳的特点是“舍己从人”,而“缠法”和“松圆”都是达到舍己从人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什么是太极拳的“舍己从人”。
舍己从人,从字面上理解,舍己从人就是舍弃自我,顺从他人。也许有人会说,把自己都舍弃了,那不就完了吗?还谈什么克敌制胜?提这个问题的人,还不了解舍己从人的真正含义。其实舍己从人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太极功夫。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己从人包含有深刻的哲理。太极拳的技击机理,舍己从人是一项基本原则。能舍己,才能从人;能舍己,才能不盲动;能舍己,才能沾黏连随,引进落空;能舍己,才能避实击虚;能舍己,才能得机得势。舍己从人的本质是因势利导,争取主动,其目的是引进落空,以柔克刚,是为了造成我顺人背的局面。完全是一种避实就虚,得机得势、把握主动的技法。舍己从人,绝不是被动挨打,而是诱敌深入,摸清敌情,选择有利机会出击,从而克敌制胜。
推手要做到“沾黏连随”,就必须克服“顶抗丢瘪”之病,而要克服“顶抗丢瘪”,就必须“舍己从人”。“舍己从人”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人的本性难改。一般人都存在“我执”,放不下自我,因此抵抗就成为人的本能,尤其是当自己处于背势时,抗劲就出来了。因此,要做到舍己从人,首先要放下“我执”,放下胜负心,虚荣心,要战胜自我,这无异于脱胎换骨,实属不易。双方要心平气和,抱着学习、探讨、研究的态度来练习。因为只有心平,才能气和,才能心静体松,才能神聚,才能虚灵,才能真正做到舍己从人、沾黏连随、不顶不丢,才能练出太极功夫。著名太极拳家李亦畲先生云:“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练习推手时却往往是我行我素,习惯于用力一争高下。按照他们的说法,管他这法那法,能把人推倒,就是好法。这种推手以力取胜,硬顶硬抗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不是在练习太极功夫,而是在练习摔跤或其他硬拳。这种练法,只能越练越僵,与太极无缘矣!
如何才能做到舍己从人?首先要从思想上明确认识,在推手中注意用意不用力,沾黏连随,克服顶抗丢瘪。舍己从人是手段、方法,其目的是引进落空,化解来力,争取主动。初学者往往是一舍己从人就引进落实,被动挨打。还不如顶抗用力来得痛快。因此他们就对舍己从人持怀疑态度。嘴上说舍己从人,实际上强顶硬抗。殊不知,如此一来,与太极拳背道而驰矣!练习太极拳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可躐等。而要有耐心、恒心,要循序渐进,要耐得住寂寞,要学会吃亏,而不要学占便宜。舍己从人的练法,一开始可能要吃点亏,但现在吃亏,是为了以后的不吃亏。相反,现在占便宜,以后总有一天要吃大亏的。
舍己从人的本质是阴阳虚实的转换。练习舍己从人要用螺旋缠丝圈化解,开始时用大圈,继而用中圈,然后用小圈。由大圈到中圈到小圈,“越小小到无圈时,方知太极真神妙”。这里的螺旋缠丝圈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太极球的旋转,我之身体如充足气的大气球,彼之力不过是拨动这个球体旋转。彼若推我左边,我之太极球向左转,左边的点向后(引进落空),而右边的点则向前(进击)。这就是舍己从人的技击机理。太极球可大可小,大球即大圈,中球即中圈,小球即小圈。两人搭手时,若能把气运到接触点上,形成极小的太极球,即能做到即化即打,这时才能真正体会到舍己从人原来竟有如此神妙的作用。
“舍己从人” 的功夫就是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四两拨千斤的功夫。她是太极拳的精髓,也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拳种的特色。太极拳舍己从人的技击机理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她是我们先贤聪明智慧的结晶。早在二百多年前,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就指出:“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今之人,如欲真心修炼太极拳者,一定要牢记前辈的教导,切不可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练拳不黯此中理,枉费功夫终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