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才子解读《平凡的世界》
编 者 按
积极进取人生路,平凡世界也动人。作为1986年入读北京大学的数学才子,作者从自我奋斗的经历出发,将个人代入历史、融入巨著,以缜密的逻辑、细微的推导和深度的探究来体验路遥的艰辛与博大,用独特的视角、精密的方法来解读《平凡的世界》,并且透过社会历史和小说文本来深刻思考上个世纪一代青年的奋斗之路与人生的悲欢,体察社会生活与民间疾苦,体现了北大人身上独有的人文情怀和理性思维。
一
我和《平凡的世界》的缘分
最早听说作家路遥和他的小说,是上高三的时候,那是1986年,我在家乡河南周口。当时流行小说连续广播,路遥小说《人生》的同名电影应该看得比较早。我正处在青春奋斗的关键时刻,路遥用他的人生奋斗故事深深感动了我,鼓舞了我,可惜完整的小说一直没有读过。1990年北大毕业后,我当过中学老师,后来又辞职考研究生。直到2001年在丰台上班时,才有机会买到了路遥的几本书,包括《人生》和三卷本《平凡的世界》。但在忙碌奔波和阴差阳错中,又一直束之高阁,尘封了很多年。等到后来静下来细读,不免为几十年的耽搁感到遗憾;也深感很多事情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顺理成章的逻辑关系。何况,即便只说读书,现在面临的备选和令人眼花缭乱的“诱惑”也太多。有些事一耽误就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所以古人说“读书趁年轻,补漏趁天晴”。
电影《人生》剧照
《平凡的世界》是对我人生走向可能起重要作用的好书。但看晚了,就没法及时起作用;过去的时光不再来,这无法弥补。我只能寄希望于今后多读这样的好书并积极学以致用,或通过自己的带动,多对身边的人产生些影响。
其实,我跟《平凡的世界》还有一种特殊的缘分:神交多年的国学同修璞煊老师曾在朋友圈里提到过孙少平给妹妹兰香的信,就是关于“贫穷是白受的吗?”那段话。我很受感动,但因为没有通读过全书,即便手头的可以快速翻阅,也很难找到或确认相关内容的出处。对此的好奇一再浮现心头,也是后来鼓动我勇敢“进山寻宝”的强大内在动力。
2018年8月,孩子参加社区现场读书交流活动时,我曾介绍过《路遥传》等。而《平凡的世界》最早是孩子先通读,然后孩子妈妈又通读。我想跟他们交流,但不成功。为打破僵局,我不得不突破对繁忙生活中通读大部头书的畏惧感而腾出足够多时间与精力来正式开启路遥名著的阅读进程,并欲罢不能、深陷其中。边读边跟家人交流,虽然断断续续,但终于坚持着读完了。
二
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为什么第一念头就选择写《平凡的世界》书评?这完全跟自己对个人成长因素的高度关注相关。我不是把它当成普通的故事来看,也无法把它当成普通故事来消遣,而是“很当真”——很用心、来真格的(郎平有类似的话)。手捧一本好书,紧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体会和对待,就会产生一种“代入感”,也是一种感同身受的亲切感。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主人公孙少平个人的成长发展历程,以及他所面临的多次选择和奋斗。
他是一个农村青年,在当时有限条件下,靠自己的主动性到文化站去读几本书,在上完中学之后再没有机会读大学。但他跟别人的主要不同之处,就是喜欢念书,即便是回到了农村务农,也没有忘掉对书、对精神生活的惦记。喜欢读书,嗜书如命,在这方面,我和主人公是心理相通的,可以说在书里我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回顾自己的生活道路,虽然是上了北大,还留在北京工作,跟孙少平似乎不太一样,但是我迄今没有做成的事情也很多,前面的路也很长,也还继续面临着选择和奋斗的课题。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与我,就跟平常所说“缘分”似的,是一种深刻的互动关联。似曾相识的抗争心史,才是最需要关注的。这是我们很多人想写但没有写、或没有实力写出来的“成长心路”,也是作品与我们之间最主要的心理或精神连接关系,是我们阅读作品的真正意义所在。读书获得的这些精神支撑,都还会继续在我身上起作用。
演唱:王筝
三
关注农村青年的命运
在斑斓底色映衬下,普通农村青年如何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出路?这个核心问题的多种方案与优劣,在《平凡的世界》里,经由不同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展示,也清晰可见。书中的孙少平,从上中学、毕业回乡教书,又种地,到外出打工以及后来到矿区,前后确实有很多变化。但变中之不变,是他的不甘于彻底屈服命运、不甘于被凡俗生活所淹没,是他的主动选择、辛苦劳作和无言抗争。乡村青年的成长心路,才是这部作品的真正核心。其他的内容都是或应看作是背景、铺垫。
除几个主要人物外,书中也写了不少其他普通人的命运。我们各地城乡普通人跟乡村生活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对上述内容也比较熟悉,或有亲历,或有耳闻,甚至“同呼吸、共命运”,自然容易引起精神乃至情感共鸣。农村青年的出路,总体来讲有两大类。一类是相对传统的回乡务农,主要是种田,有的搞副业经营如砖厂、养蜂、养鱼,或者当村队干部和乡村教师,当然也有少数走歪门邪道的。另一类是外出闯荡,外出打工,如搞建筑、当矿工,或者在物业管理、家政服务行业从业,也有工厂流水线工人或餐厅服务员,现在还有快递送货员;经济基础稍好一点的自己搞运输、经营店铺等。其中最好的出路似乎还是考学,这是很多农家子弟“跃龙门”的希望所在。
现实版的《平凡的世界》又会怎样?据我所知,有很多农村青年因为成绩不佳,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能力和兴趣,早早就放弃了学业。加上原生家庭的很多有待优化的习惯、做法和想法,得不到必要的改变,不能为他们开创新生活方式的洗礼提供机会,使得有些人在保障生活收入来源和将来家庭生活幸福、履行子女教育重任、改善生活质量方面,都可能面临不少的实际困难。
凡此种种,真是令人牵挂。这就是我很在意《平凡的世界》的真正原因——在我们的生命停止跳动之前,我们或我们的亲友、子女等,我们祖国大地上千千万万甚至数亿的中西部普通人之中,确实有人面临着类似的成长和发展课题。好在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看,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不断向好发展。
四
文学的生命力来自于“平凡”
一本巨著的问世其实是艰难的。作者在开始创作前做过大量的资料准备,包括系统阅览1975到1985十年间的多种报纸和反复阅读中外名著。但是看书的时候,几乎找不到什么痕迹,真可以说是消化吸收得非常彻底,严丝合缝、巧夺天工!另外,他当时是顶着很大的压力,因为市面上已经比较迎合后现代等方法,而他是很顽强地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路遥的写作过程充满了艰辛,以致英年早逝。但《平凡的世界》却让他英名长存,成为当代中国除莫言之外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这部书是作家以生命为代价,对我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的系统化思考,也是非常深情的抒写和召唤。据说开始时并没有人看好,一再遭遇退稿。也有专家说缺乏戏剧冲突,按常规标准判断的市场吸引力不足。
但事实上,《平凡的世界》出版后,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不衰,以及读者的积极回应,还有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颁发,都彰显了这部作品的强大生命力。书里有普通读者非常熟悉的生活,有较强的普通人家生活的亲切感和息息相通的时代气息。在这里也能读到文艺“为大众”的思想,但又减少了战争年代作品的那种时代感和政治色彩,而更多是对生活、生命、理想、奋斗、精神的充分关切。
也不妨说,对于我们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来说,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重大现实意义,就是促进我们的自省、自信和自重,而不是自轻、自弃。
路遥呕心沥血写就的这部作品提醒我们:历史、文学甚至艺术等,并不只是为中外英雄豪杰树碑立传的“私器”,普通大众也有份儿,“平凡的世界”也值得认真观照、思考和书写。他对普通人现实生活的充分关注,认真至极的思考总结和深情描画,让我们都能身处其中。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生活基础,正是该作品在普通读者中具有强大吸引力的重要原因。
五
名著之间的巨大差别
读《平凡的世界》,与中国历史小说、神话寓言童话传说、科幻推理、网络小说或外国文学,收获完全不同。此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历史风云的变迁,甚至没有故事的起伏跌宕,只有平凡的人和他们平凡的故事。跟读其他外国书,比如荷马史诗或者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歌德、巴尔扎克、狄更斯等,感觉很不一样。当然与中国四大名著等相比,阅读感受也不同。
本书不是章回体,缺乏章回标题或开头结尾的诗词等必要的线索概括。跟战争小说或戏剧故事等相比,本书中没有剧烈冲突,也不靠悬念吸引人,甚至相对缺乏精华语句或篇章,跟生活拉开的距离不够大。据报道,该书的话剧版,因为过于拘泥舞台重现细节的形似,反而相对忽视了神似,引发了“《平凡的世界》为什么这样平”的感叹。这或许是获得亲切感的必要代价、同一硬币的另一面。虽然必要的“升华”或艺术加工略显不足,有可能给普通读者留下“不难读,但没感觉”的印象,若是吹毛求疵、追求完美,这些情况可能算缺点,而且还很严重,但客观上并不影响读者继续从中受益。
除了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三卷本《人世间》——城市版的《平凡的世界》,类似的替代品似乎并不多见。在中国当代小说中,《老井》《红高粱》等同样的乡土题材的作品,仅仅是初看时令人新奇,但跟《平凡的世界》的价值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六
对抗遗忘的读书笔记
在完整阅读《平凡的世界》三部的过程中,为对抗遗忘,也为便于整体理解和加深把握,我不断整理每章的摘要,又找机会写读后感。我和家人探讨了如下问题:路遥为什么要写作本书?如何选材,如何立意?如何为主人公们塑魂、塑了什么样的魂?人物性格与命运刻画有哪些得与失?创作方法上有哪些特点?有哪些来自读者的反响?
01
意义—为普通人立传
作者花那么大功夫和精力创作百万字的《平凡的世界》,就是要借助自己丰富经历、深厚感情和“为他所深爱的西北部地区普通人立传”的宏愿,以及充分准备、系统认识,以“旁观者清”的优势来帮“当局者迷”的我们认真解决自我省察、“认识你自己”的问题。同时借助作品内容的亲切感和艺术感染力,驱使我们“学以致用”,加强自我修炼,跳出既有的生活认知框架以及心理状态,增加选择维度,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机遇与挑战。
02
选材—没有比你更亲切的土地
作者把目光投向了他所深爱的西北部地区的普通人和普通生活,包括农村地区黄色的世界,城镇地区白色的世界以及矿区黑色的世界。时间跨度十年,集中反映1975—1985年的城乡生活全貌。全书以深厚的感情,忠实刻画反映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等现象,内容非常丰富多彩。除少部分地域特点,总体上跟我们全国各地很多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见闻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同时性”,还相当程度上“同地、同文化甚至同感觉”,所以强烈的亲切感、亲和力呼之欲出。“没有比你更亲切的土地......”吉尔吉斯人的古歌是对此很贴切的说明。
03
立意—贫穷是白受的吗?
本书虽有百万字,工程浩大,但其为主人公塑魂、体现价值追求的立意,还是非常清晰的。全书以孙少平等为代表的不甘平庸落后、不肯服输的积极心态,几乎贯穿始终。他要出去闯生活,努力探索自己的精神追求,自立意识挥之不去,不仅有埋头赶路和脚踏实地苦干的精神,而且有抬头看路甚至仰望星空的自觉意识。他呼喊“贫穷是白受的吗?”,不甘于再像老一辈人那样老老实实地固步自封于偏僻的乡村,忍气吞声地做“沉默的大多数”。
04
写法—孔圣境界和入世情怀
《平凡的世界》三部六卷163章,创作工程浩大。写法偏重于白描式的平铺直叙,也不乏脉脉含情的翔实叙说细节或背景介绍。作家出于真情实感的娓娓道来,书里内容非常干净甚至圣洁,是对普通人生活的真诚如实的反映,甚至加了“滤光片”的处理。颇有些柏拉图式的理想味道,这是黄土地版的《理想国》,近于孔圣的境界和十足的入世情怀。本书中没有或很少历史剧、宫廷剧或婚恋剧里斗智斗狠斗恶的内容,没有对悲苦之情的过分渲染,也没有迎合通俗市场或西方价值观的媚俗成分。书中引经据典较少,所以普通读者的阅读障碍较小,能给他们提供充分的现实主义文学滋养。就连书名都非常平易近人,也特别适合青少年读者。
七
我的关切和推荐读法
一部好书应该得到充分普及。我对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平凡的世界》列入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深表赞同。但我内心也深存疑虑,不确定有多少人会尽早寻到机缘打开此书,喜欢上阅读,并从中受益。所以,我乐于推荐如下阅读方法:
如果你平素有些怕读书,但愿意观剧,不妨先通过电视连续剧了解《平凡的世界》。如果受到了触动,感觉仅仅看剧不过瘾、不解渴,则不妨找书来看,或者读电子版。如果有兴趣但时间太有限,可以先通过查阅内容提要,初步了解小说梗概,再选择特别感兴趣的内容优先阅读,然后根据个人感受再决定是否进一步扩展阅读。为解除对巨著的敬畏之困惑,也不妨先从读部分精彩或特别关注的章节开始。
其实,是否通读全书并不重要。《平凡的世界》并不完美,特定人物的命运或故事情节本身也没有像《红楼梦》那样通过谶言预设或蕴含宿命必然性。借助精华章节或感兴趣的部分,与作品有接触、建立心理或精神连接,能够促动思考、振奋精神就可以了。
如果时间不成问题,一定要读全书,一定要做深入的思考,避免被作品本身的故事情节所局限。若还有机会,建议与梁晓声的《人世间》等同时代的相关作品一起对照阅读,也可以与女排故事《郎平自传》等励志故事一起来读,甚至跟《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或积极心理学读物《坚毅》《终身学习》等书一起读,给自己的内心发动机充电和加油。
总之,要鼓励青少年学生,务必首先推荐品读《平凡的世界》。尤其是面对种种家庭教育烦恼的孩子家长,更需要好书的滋养;而从《平凡的世界》里正可以读出生动的人生启迪。从当下的物化世界或者后现代社会来看,非常需要有效地解决越来越常见的精神贫乏或思想空虚等难题;而《平凡的世界》对此恰好称得上是不算苦的良药,也可以看作是古今中外《劝学篇》的当代小说版。
最后,要由衷地感谢各位86级校友和我一起分享读书心得——感谢未名湖畔和你们一起同窗共读的宝贵记忆,让我养成了热爱读书、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演唱:程琳
贾德星
大学毕业30年,终身学习观念的虔诚信徒。热心读写与教育公益。2018年在首师大北校园社区主持现场读书交流活动约40场,配套的微信群交流活跃至今。2019年10月中旬组建“丁石孙校长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