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肿瘤,硬膜下OR硬膜外?
【所属科室】神经外科
【基本资料】患者,女,52岁
【主诉】双下肢麻木无力4月余。
【现病史】患者4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无肢体疼痛,无胸痛等,近两周患者上述症状加重,伴小便失禁。
【影像图片】
【讨论问题】诊断?
【用户讨论】
评论:上胸段水平椎管内见类圆形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楚,信号尚均匀,相应节段胸髓受压,移位,可见相邻蛛网膜下腔增宽,考虑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增强扫描呈均匀明显强化。
【结果】
术中所见:显露肿瘤位于胸3椎体水平硬膜下脊髓外,呈黄白色,包膜欠完整,与周围脊髓神经组织存在紧密粘连,于硬脊膜粘连紧密。脊髓受压明显,大小约1x1cm。
病理结果:(胸椎椎管内肿瘤)脊膜瘤,混合型(参照脑膜瘤标准,WHOⅠ级)
【病例特点】
1.中老年女性,有脊髓受压的临床表现。
2.为孤立病灶占据上胸段椎管,边缘光滑的实性结节,无囊变坏死。
3.无椎体的骨质改变及椎间孔的扩大。
4.病灶上下方蛛网膜下腔增宽(红色箭头),提示肿瘤位于髓外硬膜下。
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明显强化。
【病例小结】
脊膜瘤是椎管内的常见良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神经纤维瘤,约占所有椎管内肿瘤的25% 。常见于中老年,女性略多。起源于蛛网膜附近的蛛网膜内皮细胞,与硬脊膜紧密粘连。主要位于胸段(70%),其次为颈段(20%)、腰段少见,85%的肿瘤位于髓外硬脊膜下。瘤体小而质地硬,并可发生钙化,具有完整的包膜,瘤体血运丰富。单发、良性者为多数,少数可多发或恶性变,常呈宽基底与硬脊膜相连,很少经椎间孔至椎管外。肿瘤生长缓慢,约5%的肿瘤呈哑铃状跨硬膜生长。临床表现与神经鞘瘤相似。
【影像学表现】
1.肿瘤常单发,体积较小,呈圆形,边缘较光滑。
2.多位于椎管内脊髓的前、后方。
3.CT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表现,有时可见不规则钙化灶。T1WI上呈等T1信号,T2WI上呈等T2信号或稍长 T2信号。
4.病灶水平蛛网膜下隙狭窄,其上下方的蛛网膜下隙增宽,脊髓不同程度的受压。
5.增强扫描病灶呈较均匀强化,较少发生囊变坏死。
【鉴别诊断】
定位——椎管内肿瘤按照肿瘤与脊髓及硬脊膜之间的位置关系,分为髓内肿瘤、髓外硬膜下肿瘤和硬膜外肿瘤三种。
1.髓内肿瘤的定位诊断征象有:①脊髓呈梭形肿胀;②横断面像见肿瘤位于脊髓轮廓内;③蛛网膜下腔均匀狭窄。
2.髓外硬膜下肿瘤定位诊断征象有:①脊髓与肿瘤夹角为锐角,可见”肩胛征”;②脊髓受压移位;③病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健侧狭窄。
3.硬膜外肿瘤定位诊断征象有:①肿瘤呈梭形,两端呈”毛笔尖”样;②肿瘤与脊髓间见裂隙样低信号影,为硬膜;③病侧蛛网膜下腔狭窄,脊髓移位;④病变段硬膜外脂肪消失。
定性——髓外硬膜下病变主要鉴别有: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脑膜瘤、脂肪瘤、畸胎瘤、转移瘤、蛛网膜囊肿、前肠源性囊肿、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血管畸形等
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是最常见的髓外硬膜下肿瘤,易发生囊变、坏死和脂肪变性,病变易通过神经孔延伸到硬膜外 或椎管,呈“哑铃状”,并引起椎间孔扩大,为其特征性表现。
脂肪瘤:因其含特征性脂肪成分,具有典型的短T1长T2高 信号,压脂序列呈明显低信号。
畸胎类肿瘤:好发于圆锥以下部位,常合并脊椎裂、胸背部皮肤和软组织异常、脊髓异常,内含骨骼、钙化、脂肪等混合成分,MR信号也具有一定特征。
转移瘤:常破坏椎体附件并形成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容易导致硬脊膜囊和脊髓不同程度受压移位,可见特征性“硬膜外征” (即脊髓和肿瘤之间T1WI、T2WI均显示低信号带,它的组织学基础是硬脊膜和韧带),再结合原发病史,不难诊断。
蛛网膜囊肿:囊腔内呈均匀一致,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特征与脑脊液一致,囊壁菲薄。
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此类先天性肿瘤很少发生于椎管内。多因皮样囊肿破裂引起脊膜炎症状而被发现。因为含有脂肪成分,所以通过MRI诊断比较容易。囊肿破裂后,于椎管内、颅内的蛛网膜下腔、脑室内均可见分布广泛的脂肪滴。表皮样囊肿需与其他的囊肿性病变相鉴别。在所有MR序列,囊肿信号均稍高于脑脊液。由于脑脊液的流动受限,扩散加权成像呈明显高信号。
淋巴瘤:淋巴瘤以硬膜外和硬膜受累最常见,肿瘤沿脊髓长轴纵向浸润,并围绕硬脊膜和神经根生长。临床表现特殊,主要为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症状和体征,并结合临床,易与之鉴别。
来源:影像园
【版权声明】本平台属公益学习平台,转载系出于传递更多学习信息之目的,且已标明作者和出处,如不希望被传播的老师可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