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博物院-中路

沈阳故宫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它是中国目前仅存的最完整的两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沈阳故宫博物院,是清代初期营建和使用的皇家宫苑,始建于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沈阳故宫占地面积六万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间,至今保存完好,是一处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遗址。在宫廷遗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宫廷艺术博物馆,藏品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宫廷艺术品。

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


沈阳故宫那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溯阁,以及凤凰楼等高台建筑、“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绝无仅有。2017年,沈阳故宫博物院成功晋级“国家一级博物馆”。


全景图

立体图

下马碑上书:“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文德坊和武功坊,按照与大臣上朝排班相同的“文东武西”位置,矗立在宫门两侧。牌楼本是中国古代建立在宫殿、陵庙、街坊等处的标志性、纪念性建筑,有木结构的也有石雕的。沈阳故宫门前的这一种,称作“木结构琉璃瓦顶四柱三楼式”牌坊,它们的作用,既是皇宫门前的明显标志,也做为进入宫廷区域的门户。在清代,不仅两座牌楼间禁止路人和车辆通行,而且每座牌楼都设有可以开合的栅栏门,其外路北各有一座值房,有皇宫护兵日夜守卫。

武功坊

两坊均为主间(明间)高两次间低的形式,黄心绿边琉璃瓦顶,每间檐下内外各四组斗拱承托,其下的枋、折柱、雀替、花板等部位,是以浮雕为主,彩绘为辅的装饰,翔龙飞凤,海水流云、瑞树奇花,贴金敷彩,艳丽祥和,既有皇家气派又具地方风格,在古代牌坊中独树一帜。

中间坊额蓝地金字,满、汉、蒙三体合璧,除坊名外,并有“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字样,可知建于1637年正月,是沈阳故宫唯一记有落成年代的建筑。

文德坊

文德坊

在两牌坊间南侧大清门前的区域,是一组与宫殿正门配套的建筑。

文德坊的西侧是太庙。盛京太庙始建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位于盛京城(今沈阳)抚近门(大东门)外五里许。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第三次东巡盛京时下旨,将盛京太庙移到原明朝道教观宇“三官殿”旧址,即今大清门东侧,重新修建。2019年10月6日修缮完毕,正式对外开放。我们恰巧是8日到达,太幸运了!

太庙是沈阳故宫中屋顶唯一没有绿色剪边的一组建筑,其道理在于皇宫可以因政治中心的转移而降格,但祖宗到什么时候都是祖宗,祖宗是不能降级的。

太庙门。正门不开。

东翼门左右两扇门上的金钉,竖排九列,横排五行,寓意九五之尊,象征着帝王的权威。上书:“沈阳故宫”。两侧各一尊脚踏绣球的石狮。(为什么不是一雌一雄?)

东西各有奏乐亭一座,为迎送皇帝入宫出宫奏乐之处;两侧又各有平房和楼房一座(西侧楼已不存),称作“朝房”和“朝楼”,是官员们入宫前候朝的地方,每逢朝会之日和“三大节”在大政殿举行朝贺仪式时,官员们都要在这里事先按次序列队,至规定时辰入宫上殿。

奏乐亭和朝房,里面的乐器是石馨。


奏乐亭和朝房,里面的乐器是编钟。

在两座奏乐亭之间北侧是原“沈阳故宫博物馆”,现已转型为不对外开放的办公场所。

皇宫正门大清门只是一座五间硬山顶的屋宇式大门,中间三间为门,南北都设有台阶,两梢间有槛墙木窗,为警卫值班之处。紧贴两侧房山又各有一四柱式小门,分别称为东翼门和西翼门。虽然不处于建筑的中心部位,却成为最亮丽斑斓的艺术杰作。


大清门的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既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念。从而形成了区别北京故宫的一个特点——宫殿顶覆以黄琉璃瓦镶以绿色剪边。

墙体四角的琉璃“墀头”,每组都由上下相联的四部分组合而成,黄、蓝色调为主,间以红、白、绿等色,浮雕云龙飞凤、瑞兽奇花,鲜艳多彩,烧造精致

大清门前的这对石狮子,是沈阳故宫建筑群内众多石狮子中仅存的两对原有实物之一(另一对在宫中的“大政殿”前),其石料为辽宁本溪“小豆红”,塑造的狮口中均含有飘带。

东侧代表江山永固的抚绣球雄狮。


西侧代表子孙繁盛的抚幼狮雌狮。

大清门悬匾上的“沈阳故宫”四个大字由郭沫若题写。纹饰为突出的海水云龙,以及象征吉祥的各种动物,做工精巧。

屋顶满铺黄琉璃瓦并衬以绿色剪边,既保留了以黄为尊的传统观念,又体现了满族对故乡山林的深厚眷念。从而形成了区别北京故宫的一个特点——宫殿顶覆以黄琉璃瓦镶以绿色剪边。墙体四角的琉璃“墀头”,每组都由上下相联的四部分组合而成,黄、蓝色调为主,间以红、白、绿等色,浮雕云龙飞凤、瑞兽奇花,鲜艳多彩,烧造精致。

大清门建于清太宗天聪初年,开始只按通常习惯称为“大门”,两侧的小门则称“东门”和“西门”。到1636年皇太极改元称帝时,用与新国号相同的“大清”二字来命名这座皇宫大门.

大清门东侧是太庙。刚刚整修开放。

清朝太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皇太极时期。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改元称帝时,将太庙建于沈阳抚近门外五里的地方,太庙供奉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后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母)神位,后殿则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代祖先。顺治即位后,先后将太庙里的神位移往北京太庙。大清门东侧原本是明朝的一座道教三官庙,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第三次东巡盛京时为了完备陪都的规制,传旨重修盛京天坛、地坛、堂子和盛京太庙。因盛京太庙难以修复,他决定在三官庙旧址重建盛京太庙。太庙建成后,东巡祭祖陵的皇帝在进故宫之前,都要先到太庙向祖先的玉宝玉册上香行礼。

由于太庙是供奉皇帝祖先之处,所以在建筑上有一些与宫殿不同的特点。它由太庙门、正殿和东西配殿、耳房等组成。

这座太庙建成后,因空间比较狭窄,并没有在这里供奉清朝历代帝王的“神主”(牌位)。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传旨,把京师太庙中所供奉的太祖至雍正五朝的玉宝玉册,用新疆和阗出产的上等玉重制一份,而将原有一份送至盛京太庙尊藏。

所谓玉宝玉册,是记载为死后皇帝所进的庙号、谥号的典制文物,按制收藏于太庙中,而且每位帝后死后必有一份,所以乾隆皇帝也同时规定,嗣后再新制玉宝玉册都要做成两份,北京、盛京太庙各藏其一。按照这一制度,至清末盛京太庙共收贮清太祖朝至穆宗(同治)朝玉宝玉册三十二份。

《清代皇帝的首座家庙》展览

进入大清门沿御路北行,正面就是清太宗时期的“金銮殿”──崇政殿。


东侧是飞龙阁。在清代宫廷中,以“阁”命名的建筑大多是做存贮古器文玩、图书典籍之用,飞龙、翔凤二阁也不例外。从乾隆时期至清末,这里都是盛京清宫最重要的藏珍蓄宝之处。飞龙阁内上层,原用作存放清历朝皇帝所用武备。满族是一个以骑马射箭著称的民族,清代的皇帝们自幼即练就娴熟的弓马技艺。飞龙阁内所藏,便是他们生前用过的各种弓箭、鞍辔、甲胄、刀剑中的一部分,从太宗朝至穆宗(同治)朝共有四千多件,绝大多数是乾隆至光绪年间陆续由北京送到这里的。皇帝东巡盛京时,往往要亲自登楼阅视这些先帝遗物,以示珍视和敬重。飞龙阁下层的主要藏品,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奉旨从北京运来的一批古代青铜器。包括商、周、汉、唐历朝所制鼎、彝、盂、盘、卣、爵、觚、钟等共八百件,按编号存放在十三座大柜中。

飞龙阁后面是东七间楼。里面是《清前历史陈列》展览。

西侧是翔凤阁。两座样式相同的五间硬山顶二层楼房,这两座楼阁虽然是金銮殿的左辅右弼,却并不是清入关前所建。是乾隆八年(1743年)清高宗弘历第一次东巡盛京来到故宫改建的。翔凤阁内贮存的,主要是供皇帝东巡期间使用和赏赐的物品,基本上都是乾隆时期从北京宫中调运至此。其种类之多、历史和艺术价值之高,比飞龙阁内所藏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供各宫殿内陈设的御用器物,包括玉器、瓷器、漆器、珐琅器、金银器、竹木牙角雕刻制品、文房四宝等,连同备用品在内共两千多件,大多是清代宫中御用珍品;二是备皇帝至盛京时穿用和赏赐的服饰、衣料、荷包等,共四千余件;三是供皇帝驻跸期间查阅和欣赏的古籍、舆图、书画等近千件,其中唐、宋、元、明、清历代名家作品三百余件尤为著名,后人曾有《盛京故宫书画录》一书专门记述。以上所举两阁藏品,大多数于民国初年袁世凯统治时期被运往北京,抗战以后又流散各地。

现在,两阁的一楼是《宫中有佳人-清宫后妃的雅致生活展 》(所有展览另文介绍)


翔凤阁的后面是西七间楼,一楼是《镂月裁云--院藏清代宫廷雕刻精品展》

甬道两边分别植有四株虬枝峥嵘的古松。

崇政殿是沈阳故宫外朝的中心。其正门前至大清门北侧石阶间的殿庭的御路两侧,即是典官礼时王公官员排班站位之处。殿左右连接翊门各三间,分别称为“左翊门”和“右翊门”,是平时进出殿北宫廷区的通道,而皇帝上殿退朝则是由殿内北门进出。

吉祥缸(崇政殿南门前月台上有四个)。古时称“门海”,是皇宫中重要的防火设施,冬天水结冰,缸下可以燃炭火化冰。

平台西侧有一个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增设的石亭“嘉量”,此物为我国古代标准计量器。它本身由三部分石构件组成。亭下部有正方形石雕须弥座 , 中部存在 “束腰”,上方为流云及海水江涯刻饰。石雕亭整体为仿木架结构,包括大脊、垂脊、梁、柱等构件,其凿工之细腻,形象之逼真,堪称古代建筑之杰作。在亭子之内还有一块石雕“云垫”,上方摆放着一件青铜材质的“嘉量” 。日晷和嘉量分别代表着“天的运转”与“地的法度”

东侧有一个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增设的石“日晷”,此物为我国古代计时器,置于崇政殿前,与“嘉量”相配,分别代表着“天的运转”与“地的法度”。

殿前踏跺丹陛石。

纹饰精致华丽的雕刻石栏板。石栏板上的石麒麟脑袋,被游客摸得铮光发亮。台阶、栏板和望柱是由好几个颜色的石材组成的。沈阳故宫初建时,由于后金控制范围内可选用的石材有限,石材多选用产自本溪的小豆石。满清入关后,逐步控制了全国的各种资源,在沈阳故宫的维修中也开始采用一些来自关内的石材,譬如,山东的汉白玉。如此一来,不同时期维修采用不同的石材,就形成了现在这种多种颜色石材混杂的情况。

平地起建的五间崇政殿,与坐落在高高的汉白玉台基上的十一间太和殿简直无法相比,何况按照明清宫殿建筑屋顶样式的级别划分,崇政殿的“硬山顶”是最低的,而太和殿的“重檐庑殿顶”则是最高的。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并不难理解,一个是刚刚建立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另一个则是统治全中国几百年的中原大帝国,“金銮殿”的规模当然会有区别,但是,大有大的风格,小有小的特色,崇政殿在建筑装饰方面的艺术价值,是其他任何宫殿都不能取代的。

建造这座宫殿时,满族人的政权只有不到二十年的历史。他们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房屋式样,吸取其他民族建筑艺术和技术。按照本民族喜爱色彩鲜艳、火爆热烈的审美习俗,造就了大清国的第一座“金銮殿”,这就是崇政殿的价值所在。

标准的汉族宫殿式建筑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四角各有兽头六枚,所以统称为“五脊六兽”。崇政殿的五脊均为五彩缤纷的琉璃构建,以黄绿蓝为主要颜色。

崇政殿的正脊采用五彩琉璃行龙赶珠纹饰,中间的琉璃装饰——二龙戏珠。

正脊东端上的“龙吻”。宫殿建筑上的吻也称“正吻”、“大吻”,是明清时期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为龙头形,龙口大张相对咬住正脊。在对称的“龙吻”上,两个风火轮的中心,分别镂空雕饰着“日”、“月”二字。早期建筑的正吻是黄绿夹杂的琉璃,晚期建筑上的正吻都是黄色的,这些微妙的变化,反映了早期满族文化用色鲜艳、纷繁、大胆、奔放。

东端为“日”字。

西端为“月”字。

从古至今唯一一个拥有10只脊兽的只有故宫太和殿。“一 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狎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

北京故宫的乾清宫、中和殿及保和殿减为9个,坤宁宫为7个,东西六宫的殿顶上大部是5个。沈阳故宫的崇政殿也是5个,马、狮、龙、斗牛和凤。

另一侧是羊、海马、龙、狮和凤。满清入关前是马背民族、游牧民族,他们除了崇拜神鸦(乌鸦)外,马和羊自然是这个游牧民族所离不开的,所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建造故宫就把马和羊放在了蹲兽的最前面。

殿前后红色檐柱都是方形,下面是黑色覆莲式的柱础石,上部则用蓝、白、金等颜色绘“披肩”、莲花等图案,外侧是兽面,柱顶各有一形象生动的木雕龙头探出,而且两两相对,探爪戏珠;龙身和后爪则在廊内,既起支撑作用,又是别出心裁的美化,仿佛神龙自殿内飞出,高贵而富有生气。檐下的木雕莲瓣、蜂窝、如意等和方形的殿柱一样属于藏传佛教(喇嘛教)建筑艺术风格,枋内外的二龙戏珠浮雕,金光闪烁,横贯外檐,增添了华丽精美的效果。

墙体四角的琉璃“墀头”。

崇政殿室内,是不加天花板的“彻上露明造”,而且五间贯通,不设隔断,上上下下横直相交的殿柱梁架都可一览无余,因此,几乎所有外露的木构架表面,都装饰着彩绘或雕刻,形成了一处龙飞凤舞的空间。七架梁上的彩画,中段近似半圆形的“包袱”内为红地金龙和如意云朵,两端是各色奇花瑞草,既高贵深沉又祥和自然。五架梁以上及檐枋、角背等处是比较规范的“龙草和玺”类彩画,红蓝相间的主调衬托金色行龙,犹如在殿内搭起一道道腾空飞舞的彩带,再配以椽间望板上所绘蓝天白云,更增添了富于想象的清新意境。

室内的殿柱,下部为红、蓝、白三色相间的“立水”,再往上是翻卷的浪涛和腾飞的金龙,周围点缀火焰流云。两侧山墙间外露的屋架,柱头部位仍然是奇异的兽面,连同隔扇门上方蜂窝、莲瓣等木装修都是与外檐一致的藏式风格。崇政殿在横跨前后柱子的主要大梁上,中心是一个圆形大包袱,自上而下裹包着梁身四个面,包袱里在红色的底子上,有两条金龙游弋在蓝色的云朵间。在梁身的两端又各有一小块方形包袱自上而下搭在梁上,包袱里是各色奇花异草纹饰。

崇政殿室内的宝座、屏风等陈设,并非清太宗时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根据皇帝的旨意重新设计制做的,在殿内正中北侧,是二尺多高的红漆木制地坪,前三侧二共五组台阶,周围是仿石雕式样的栏板和望柱,这种地坪古代称为“陛”,因为官员们见皇帝时都要跪在下面,所以才口称“陛下”。

堂柱上的蓝底金字对联“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为清乾隆皇帝的手书。

乾隆、嘉庆、道光几位皇帝东巡盛京期间,都曾坐在这里接受群臣的朝贺叩拜,庆祝自己祭陵大典的成功。


“堂陛”上方高悬的描述帝王执政之道“御崇政殿受贺”诗匾,即出自乾隆皇帝之手迹。“御殿视朝礼亦常,陪京受贺益征祥。祖功宗德承天贶,累洽重熙与物昌。年逾古稀心戒怠,民资我养爱毋忘。语云百里半九十,归政以前敢不蘉。”

左侧是乾隆皇帝的《御崇政殿一律》:重临庆善仰徽兴,黼座维皇祖所凭。来贺西鹣复东鲽,敢忘夕业更朝兢。君臣一德思前笃,礼乐百年踵后增。卜世繁禧绵亿载,大红海旭正初升。

右上方挂有道光皇帝御笔亲书《留都御殿感》。此诗是道光九年(1829年),道光帝第一次东巡盛京所作。匾为黑漆地,阴刻行书描金字。

留都御殿感殊恩,一脉丕承八代孙。我朝自太祖肇开骏业,太宗继廓鸿图,世祖定鼎燕京,爰以盛京根本之地,尊为留都。圣祖銮辂三巡,世宗在藩邸时亦曾奉命莅兹,皇祖四至,皇考再临。爰逮藐躬於斯,八叶万年,笃祜一脉钦承,兹当禋祀既竣,乃御黼扆而颁恩,赉庆协时旸,远来近悦,升平景运,皆昔日艰难开创所留贻,寅荷殊恩,益深感惕。

景仰功成德乃大,永绵木本水斯源。诗咏生民,书陈观德,自来大统光昭,必推本王业之所,由隆以亹袛承,而扬休烈,况盛京奥壤神皋,列祖丰功峻德,水源木本,垂裕后昆者,久而弥盛欤。

巍峨殿阁延千祀,巩固城闉启八门。盛京宫阙之制,正门曰大清门,正殿曰崇政殿,直北为凤凰楼,楼北曰清宁宫,正殿东为颐和殿,殿后为介祉宫,西为迪光殿,殿后为保极宫,宫后为继思斋,其余楼阁环。翼门闼旁通更东有大政殿,乃太宗御以听政之所,左右列署十,则诸王大臣议政之所也。城周围九里,三百三十二步,门凡八,东曰抚近,曰内治;西曰怀远,曰外攘;南曰德盛,曰天佑;北曰福胜,曰地载。池周围十里,二百四步,创建皆自太宗时,始至皇祖叠加修治而规制益备。

愿我后人勿忘俭,钦瞻满目旧风存。皇祖御书殿楹联曰:“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圣训谆详,天章昭焕,盖以我太祖太宗作京考宅,肇建皇居,土壁糠镫,规模朴素,允宜奉为成宪。我后嗣子孙,躬居云牖,毋忘茅茨,周览土风,敬思桑梓,斯则予拳拳之怀,所殷望无已者尔。

御崇政殿敬述  道光己丑季秋御笔

两根前柱上分别盘旋着一条苍劲有力的五彩金龙。


双双龙尾在上,龙头相对并各伸出一爪相对应,实用与装饰完美地结合成一体,凸显了帝王宫殿的威严气魄。

在清代,“正大光明”匾有着特殊的作用。康熙皇帝在位时实行公开立储制度,造成了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使晚年的康熙忧心不已。继位后的雍正皇帝吸取了父亲的教训,改为秘密立储制度,即皇帝生前亲手写下继承人的名字,密封于匣中,放在北京故宫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待老皇帝驾崩后,由王公大臣共同开启宣读。乾隆就是通过这种秘密立储形式登上皇帝宝座的第一人,自然对“正大光明”匾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东巡盛京祭祖期间,便在祖宗发祥之地增设了这块“正大光明”匾。

殿内掾间绘满行云流水,架梁上全部是“和玺”彩绘,给人以高洁淡雅之感。


在陛上后部,又有一类似殿中之殿的“堂”,全部木制,外罩金漆彩绘,并加饰行龙、兽面等精美雕刻,并特意保持与殿内外原有装饰风格基本一致。“堂”中的藻井,如倒扣的皇冠,富丽华贵。“堂”的宇檐,展翅飞悬。“堂”前两条金色的巨龙驾云腾起,忠实地守护着皇权的威严。“堂”内摆设着金漆九龙屏风和九龙宝座,宝座前后有鹤式烛台、熏炉、塔式香亭、甪端、“太平有象”等珐琅礼器,更加增添了殿堂的庄严与神圣。这些礼器既起到了熏香、取暖的作用,又表达出驱邪诹古、太平吉祥之意。

清乾隆御制金漆云龙纹屏风

通体由木雕金漆制成,为立式五扇屏,各扇屏风均分为屏头、插屏、屏座三部分。中间屏风最高,左右各有二屏依次逐级降低。各扇屏头皆圆雕和透雕龙纹、云纹、火焰纹饰,中间屏头雕刻一条正龙和两条回望行龙,左右四扇屏头均为前奔的行龙。五扇屏心皆满雕云朵纹,下部为海水江崖图案,中扇屏风浮雕两条升龙,两侧四扇屏风各浮雕一升龙、一降龙。屏心中央皆为金漆开光,有金漆楷书清圣祖康熙御制集经铭句,中扇屏为“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义”,右侧两扇屏分别为“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功崇惟志,业广为勤”,左侧两扇屏分别为“岂弟君子,四方为则”“知人则哲,安民则惠”。各屏屏心上下两边均安有两块牙板,浮雕云龙纹、云朵纹等图案。屏心背面亦一一对应雕刻相同的云龙等纹饰。屏风底座分为三组,两侧微呈八字形,为须弥座式,上下雕莲瓣纹,中间雕有宝相花、缠枝莲纹图案。

堂陛之内的屏风宝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宫乾清宫所用加以缩小精心制作的,宝座、屏风各以九条龙做为主要装饰,全部罩以金漆,体现其唯一的使用者──皇帝的无上尊严。屏风上的四言十二句铭文,与乾清宫屏风上的完全相同 ,是康熙皇帝从古代经书中摘出,做为自己和后世皇帝治理国家的座右铭镌刻在御座之旁的。

陈设在龙椅前后的珐琅熏炉专用于皇帝御座周围,既为熏香之用,也有驱邪诹吉的寓意,使得“真龙天子”临朝理政之处更具有庄严神圣的气氛。

鹤式烛台、熏炉、塔式香亭、甪端、“太平有象”

珐琅礼器“太平有象”。

护栏上的藏式木雕。

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

这个院落里有四道门,东掖门和西掖门,是分别通往东路和西路的;崇政殿两侧是左翊门和右翊门,通往皇家后院。

这是左翊门进入后院。

东西两侧分别是“日华楼”、“师善斋”、“霞绮楼”、“协中斋”,后期主要用于皇子教育。正面是凤凰楼。

凤凰楼南东侧:日华楼

凤凰楼南东侧:师善斋,现举办《宸宫华翰——李仲元书法作品展》

凤凰楼南西侧:霞绮楼


凤凰楼南西侧:协中斋,现举办《宸宫华翰——李仲元书法作品展》

凤凰楼是一座进深、面宽均为三间的三层歇山琉璃瓦顶的楼阁,屹立在高台之上,其下层明间是进出寝宫区的通道,前有二十几级台阶通往台下地面,只要关上大门,帝后寝宫区就成为一座居高临下的森严城堡,因此,凤凰楼的功能也很像是一座居高而建的城门楼。

凤凰楼南门上的乾隆御笔“紫气东来”匾为木雕髹漆、镶铜字制成,匾外框浮雕云龙图案,九龙之首采用圆雕工艺,生动灵活;匾面刷洋蓝,其上镶铜板制成的大字:“紫气东来”,文字中央上部镶朱文篆书“乾隆御笔之宝”印玺。以前是复制品,现在是真迹。

穿过凤凰楼过道。

乾隆《登凤凰阁》:层甍建置忆当时,表里山河座下披。鼾睡岂能容榻侧,纵观直欲奄天涯。九秋如昔风光好,百岁而今户口滋。繁似京华非不美,俗漓用此为萦思。

乾隆十九年(1754年)《登凤凰阁》:谪仙当日事逛游,捶碎黄鹤夸风流。有无较胜则且置,格高兴逸吞山丘。故宫登楼名偶似,远眺欲见蓬瀛洲。陡思我祖开创艰,守成予责增惕愁。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登凤凰阁》前度东巡莅此时,再来乎否寄吟披。重登兴泯今兮昔,一响情忘端与涯。郊外黄云秋稔近,月中金粟露华滋。随时光景原堪爱,奚外临文屡系思。

四合院的南侧是凤凰楼,三面共有七座宫,两侧是六座配宫,正面居中而建的是中宫清宁宫。

院落中间有两个水缸,还耸立一根神竿。按照满族的传统,在用此神杆祭天时,还要在上面的锡斗里放上碎米和切碎的猪内脏,用来喂食乌鸦以示祭天。这种习俗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努尔哈赤早年曾被追杀,实在无路可逃了,就躺在一条草沟里听天由命。这时突然飞来一群乌鸦落在他的身上,将努尔哈赤严严实实地遮盖住,因此逃过了追兵。后来,努尔哈赤做了皇帝。他为了感报乌鸦当年的救命之恩,下令满族百姓都要在自己的院子里竖立木杆套锡斗,以美味祭祀乌鸦,这便有了今人在皇宫内看到的索伦杆。

凤凰楼是一座进深、面宽均为三间的三层歇山琉璃瓦顶的楼阁,是皇帝后妃们夏日观景纳凉之处。从乾间起,凤凰楼还被用作存放一些重要的宫廷文物。主要有以下三项:

一是《实录》。乾隆八年(1743年),皇帝为尊崇盛京开国宫殿的地位,命将太祖至世宗(雍正)五朝满汉文国史《实录》,各缮写一部送往盛京尊蒇,即放于凤凰楼上、中层的30顶大柜之中,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移至崇谟阁。

二是“圣容”和“行乐图”,即皇帝画像。其中身着朝服于宝座上端从的“标准像”称为“圣容”,而读书听琴、骑马射猎等带有生活场景的称“行乐图”,也是乾隆皇帝特旨定制命送至盛京“供奉”。至光绪年间楼内共有太祖至穆宗(同治)历朝皇帝圣容各一份,乾隆、嘉庆、道光行乐图共13份,都精心收贮在特制的大画箱中。

三是清初皇帝玉玺。原藏于北京交泰殿,乾隆十一年(1746年)奉旨移往盛京凤凰楼,共有“大清受命之宝”等10颗,乾隆曾亲撰《御制宝谱记》述其事原委。这些皇帝画像和御玺,都属于清宫中最重要的文物,其政治意义远胜于飞龙、翔凤阁中的古董珍玩,由此也可见凤凰楼在清代沈阳故宫中的地位。

中宫清宁宫,即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哲哲居住之处,这里是整个宫殿的核心。清宁宫是五间硬山顶前后廊式建筑,除了殿顶的琉璃瓦和檐下的彩画,没有过多的外部装饰,做为“内廷正寝”可以说相当朴素。

清宁宫五间房的屋门,不是开在正中一间,而是开在东侧第二间,加上室内西侧四间不设间壁墙,就像从一端开口的口袋,与汉族地区比较多见的中间开门式“一明两暗”或称“钱搭子房”、“挑担房”,有着显著的区别。这种格局来源于满族早期只设一个出入口的“地窨子”式住宅,也与过去满族以一家几代同往一室为家庭和睦象征的观念相吻合,增大室内空间,也便于举行祭祀、宴会等活动。

清太宗皇太极画像。


道光皇帝御笔。

在清宁宫正门对面,傍北炕的地方有这两口巨型大锅。傍南炕有一个石砌的案台,是祭祀时煮祭肉用的锅灶。

这是清宁宫西侧的三间内景,到的“万字炕”,也叫“转圈炕”,“弯子炕”,就是在正房内搭设南西北三面转角相连的火炕,其中南北两面火炕较宽,供人起居坐卧,俗称“对面炕”。西炕较窄,放置着萨满祭祀的神位。满族八旗以《三国演义》为兵书,故而非常崇拜关羽,把关羽封为武神,所以神堂内的神像为关公。在神像的两侧分别挂有“万福之原”和“合撰延祺”。“万福之原”是乾隆御笔,意为万福来原于神的赐予。“合撰延祺”是嘉庆御笔,意为聚集天地之灵气,使幸福绵长。

清宁宫室内龙凤呈祥的天花彩画。清宁宫的室内七架梁为下搭包袱式苏画,彩画上的贴金龙纹为“五爪金龙”。

清宁宫的直棂窗,是码三箭的式样。码三箭直棂窗在沈阳故宫主要建筑上的应用也是沈阳故宫的特点之一。

这是隔着玻璃拍的清宁宫东侧的寝宫。清宁宫东间被称作“暖阁”,现未对外开放。“暖阁”也被分为南北两室,都有火炕。1643年。皇太极就在“暖阁”的南室“端坐无疾而终。”年终52岁,后葬于昭陵。

清宁宫连接火炕烟道的烟囱建在房后西侧,是从地面起建而不像汉族住宅那样建在屋顶。这种形状类似小塔的烟囱满语称作“呼兰”,早年在山区是用中间被虫子蛀空的大树树干做成,日久开裂再用藤条捆缚,外涂黄泥,既简便实用,又利于防风防火。进入汉族居住区后,满族住房仍沿用这种烟囱,只不过改用土坯和砖砌筑。清宁宫的烟囱截面为方形,由下至顶逐级上收,共十二层,有人传说这是象征清朝共有十二个皇帝,此外,由于现在沈阳故宫内只保留下这一座烟囱,又有人说这是当年皇帝特意按排的,其用意是“一统(筒)天下”。

清宁宫前东、西两侧,分别是崇德改元称帝后晋封的四位皇妃的寝宫,即东宫关雎宫住宸妃、西宫麟趾宫住贵妃,次东宫衍庆宫住淑妃、次西宫永福宫住庄妃。这4座宫的建筑样式几乎完全相同,都是五间硬山琉璃瓦顶前后出廊式,但其宫门并不像清宁宫那样开在偏左的一侧,而是开在正中,入内后明间仍是搭设锅灶,而且和南侧两间相连,形成外三间里两间的室内格局。在其内外屋,都设有贯通两间的“万字炕”,因是厢房,东、西炕较宽用以住人,南(北)炕则类似正房中的西炕,只用作摆放物品和供具之用。

东宫关雎宫住宸妃。

关雎宫

海兰珠画像

关雎宫一进中门,便是西、南、北三铺万字炕。

从海兰珠居住的宫殿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皇太极对她的爱有多少,“关雎”取自《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这是一首千古绝唱的爱情诗句。把内涵这样丰富的名字赋予海兰珠所居住的宫室,足见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特殊感情。这不仅是表达了皇太极对她的爱情,还包含了对她品德的称颂。崇德元年各宫殿命名的时候,海兰珠被封为“东宫大福晋”,汉号寰妃。地位仅次于她的姑姑皇后哲哲。外间是宸妃会客、礼佛、用餐的地方。

关雎宫的暖阁。崇德二年七月,海兰珠生下了八皇子,皇太极大喜过望,并在大政殿颁诏大赫天下,还举行了非常隆重的庆典,“子以母贵”,可见皇太极对这个皇子宠爱有加,这是皇太极其他儿子们出生时都没有享受过的待遇。

可惜这个小皇子来到世上只七个月,这个皇太极极为宠爱的儿子福薄命短,不幸患病夭亡了。在宸妃的居室,北炕挂着一个摇篮,是宸妃哺育皇子的地方。宸妃无法承受这个痛苦的打击,每日郁郁寡欢,一直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积郁成疾,到了崇德六年病逝。当时皇太极正在边外重镇锦州与明朝作战,闻讯后马不停蹄奔回盛京,可还是没有看到宸妃最后一眼,他悲不自胜,一路奔进关雎宫爱妃的灵柩前“悲涕不止”,并下令以国丧的规格从厚殡葬,同时下旨追封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使海兰珠成为有清一代获谥号字数最多的妃子。

西宫麟趾宫住娜木钟贵妃,为蒙古阿巴垓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姓博尔济吉特氏。

外间。

外间。

暖阁

暖阁

次东宫衍庆宫住淑妃。淑妃巴特玛喿是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的福晋,在娜木钟之前就归顺了皇太极。

外间

外间


外间

侍女的床。

暖阁

暖阁

次西宫永福宫在整个后宫中地位最低,但其主人却是皇太极后妃中最有名气的庄妃。庄妃本名布木布泰,海兰珠的亲妹妹,13岁嫁给皇太极,是顺治帝的生母。庄妃作为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以超凡的政治智慧,联合其他政治势力,先后拥立未成年的福临、玄烨登上皇位,为清初中央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庄妃以75岁高龄寿终正寝,成为清代后妃中最为长寿的女人。

庄妃画像

外间


外间


外间


侍女的床。

暖阁

暖阁


庄妃在这里生皇九子-福临。

清宁宫之北两侧还各有一座较小的配宫,均为三间硬山琉璃瓦顶前后廊式建筑。它们虽然也是建于清入关之前,但并没有被命以什么文雅好听的名称,而只是按其所在的位置称为“东配宫”和“西配宫”,为庶妃居住地。

西配宫

东配宫

清宁宫后面的院墙上设通道口,拾级而下,就到了沈阳故宫的第五院落——作为提供御膳的后勤内院。也叫“后苑”和“御花园”。

通道口


拾级而下


宫墙内外。

御花园

小桥流水。


后苑,有碾房三间、磨房三间、仓房二十八间,神堂处官房等。

御膳房。


碾房建于清入关前,是宫内加工谷物之处,后毁于火。987年复建。

内陈列碾盘、碾砣为清代原物。

磨房建于清入关前,是宫内加工面粉之处,后毁于火,1987年复建。

内陈列石磨为清代原物。

太湖石

太湖石后面是后奉门,故宫最北端的门。

假山上的凉亭,但不能攀登。

西七间楼在清代也称为“书籍墨刻楼”或“档子房”,其下层是主管东北地区皇室事务的盛京内务府存放档案之处,楼内上层即为存放书籍墨刻之处。

按照清代皇帝的观念,沈阳是清朝的奠基之地,这里的宫殿是“国初圣迹”,做为太祖太宗的后世子孙,只可以瞻仰礼拜,住在宫殿前空地搭设的御帐中。乾隆皇帝做出了在故宫范围内另建东巡驻跸行宫的决定,这就是东所和西所。

西所入口。

第一进院两侧各有值房三间。入垂花门。

第二进院中是迪光殿。

面阔三间。

室内无隔断,为清高宗弘历东巡驻跸盛京故宫时处理政务和生活之处。殿内陈设有红雕漆云龙宝座、红雕漆边座刻字围屏、香熏、方几、匾联等,反映了乾隆皇帝“临殿听制”的办公场景。匾额:“继序其皇”,对联:“云缦日华诒谋承燕翼,竹苞松茂肯构焕翚飞”。

红雕漆宝座全部采用红雕漆制造,靠背和扶手为互插屏板式,中间高高隆起,两侧波浪式降低,顶端和内沿呈云头形状。靠背、扶手内外两面满饰正龙、侧龙纹、二龙戏珠纹及云蝠纹、缠枝花卉纹图案,靠背中央为窗式开光形式,内有红雕漆山水、人物故事内容。座面下为束腰式,座腿双叠形弯曲向下,底部有托泥和护板,装饰着龙纹、云蝠纹、回纹、缠枝花卉等纹饰。

红雕漆边座刻字围屏。围屏边框均由红剔漆工艺制成,为立式三扇屏。上部为云头形红剔漆屏头,表面满饰云龙纹;中间是开光式黑漆板面,镶嵌玉石竖书“御制瑞树歌”,为清高宗弘历东巡盛京时亲撰,周围镶嵌绿松色回纹;屏下部为三开光式,在黑漆地上留白制出松、竹、梅三种植物图案;屏底托亦为红剔漆制成,表面满饰花卉纹及海水江崖纹饰。围屏背面,为黑漆描金绘制蝠、磬等图案。

皇帝居住的寝宫在殿后的庭院中,名为保极宫。保极宫室内此宫内悬挂皇帝御笔楹联颇多,大部分出自乾隆手笔,如正面配柱上有“帝命式于九围本支百世,天心佑夫一德承绪万年”,南窗左右楹柱上有“保佑命申丰邑亿年垂裕,会归建极箕畴五福用敷”等等。匾:“高临万象”为嘉庆帝御书,粉色绢地,黄色龙纹绫镶边,饰锦边套红,上钤“嘉庆御笔之宝”玺印。“高临万象”意指君王高踞于万事万物之上。

西间为读书和召见官员之处。

继思斋

其面宽、进深均为三间,平面基本上是一个正方形。屋顶十分奇特,并非通常所见的前后“两面坡”,从侧面看是三个相连的三角形,如按古建筑的命名法,应称为“悬山卷棚三波浪式”或“勾连搭式”。其内部的分隔也很特殊,是用“井”字形的间壁,平均分成九个小间,以不同的方式连通。

只有南面正中的一个出入口,门前有一座数米长的直廊,与保极宫北门相连。这种建筑样式,不仅在沈阳故宫是独一无二的,在其他宫苑建筑群中也十分少见。

中间是皇帝卧室。御笔楹联:“每以念功崇继序,益维图易凛思艰”。

后妃寝宫。

“谟烈远垂钦善继,治安长守凛深思”


九宫结构。

其它房间。

净房。

崇谟阁是乾隆时期专为在盛京故宫存放清历朝“实录”、“圣训”而建造的。

东所。乾隆年间所建供东巡期间皇太后使用的行宫。东所中供居住的共有三进院落。进入最南端的琉璃宫门。

颐和殿。歇山琉璃瓦顶周围廊式建筑。


匾额


这里是皇太后居此期间接受朝贺之处,殿内设有宝座屏风。


东侧

西侧

殿后的第三进院中正面即是皇太后居住的寝宫介祉宫,五间硬山琉璃瓦顶前后廊式。内檐明间开门,次间、稍间为槛墙,槛窗,门的形制为5抹隔扇门4扇,窗为支摘窗,心屉为步步锦。外檐彩绘为金线十碾玉旋子彩绘。此宫殿建成后,只使用过十四天。

室内东稍间为暖阁,内设板床、帐幔。

中三间为通透间,有雕刻精美的落地罩。

西稍间沿山墙设有炕,座椅 。

敬典阁

专作收藏《玉牒》之用。《玉牒》则是记载其宗族支派流传的谱书,从顺治十八年(1661年)开始,每10年修撰一次。清代规定,凡皇族生子至周岁,家里就要将其名字、生年月日时、排行次第、生母姓氏嫡庶等报到宗人府,由宗人府定期记入档案撰修成《玉牒》。清代皇族虽然都姓爱新觉罗氏,但从清太宗时期就有一个特殊规定,即皇族按与皇帝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宗室”和“觉罗”两个部分。“宗室”即努尔哈赤及其兄弟的直系后代,因按制可系明黄色腰带,所以俗称“黄带子”;“觉罗”则是宗室以外的六祖子孙,按制只许系红色腰带,所以俗称“红带子”。在修撰《玉牒》时,记载宗室支系的用黄色封面,称“黄档”;记载觉罗支系的用红色封面,称“红档”。敬典阁所藏,至清末共有黄档一百五十二包、红档二百三十五包,为顺治至光绪历次所修,大都是长二尺多、宽一尺多的大册,黄、红绢封皮,装帧精美,纸质精良,满汉文字书写工整,不仅是清代最有价值的一部族谱,也是珍贵的宫廷文物,现在都收藏于辽宁省档案馆。

匾额。

敬典阁《馆藏珍宝展》,每季度轮流展出一件故宫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现正在展出明清两朝皇帝专用礼制服装——衮服。

这件展出的清石青色暗团龙纱平金绣金龙纹衮服,外观为圆领、对襟、平袖、直身式,左右及后开裾,领上缀铜鎏金錾花盘扣五枚;石青色纱质服面上带团龙纹暗花,两肩及前后胸以平金线的装饰方法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四周配以缠枝纹,以寓大清江山连绵不断;两肩金龙各饰日月二章,前后衣襟金龙头顶饰团寿纹,龙身下为海水与八宝平水纹,团龙内满饰珍珠,珠粒均匀,串珠细密。

中路介绍完毕,请继续看东、西两路。

(0)

相关推荐

  • 沈阳故宫,满清入关的前沿基地,凝聚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野心

    说到故宫,很多朋友最先想起来的是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也就是明清二十四帝居住和办公的紫禁城.然后就是朱元璋手里建造的,基本已经毁弃得差不多了的南京故宫. 但大家知道吗?在东北的沈阳,还有一座知名度比不上前 ...

  • 带你走进沈阳故宫

    中国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带你走进沈阳故宫 提到"故宫",多数人想到的是北京故宫(北京故宫博物院),其实旧王朝遗留下来的宫殿,都可以称&quo ...

  • 回梦明清游故宫(二)

    在明清时期,故宫的前朝和后宫是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前朝,以北为内廷,内廷就是皇帝及嫔妃生活的后宫.清代的"御门听政"便是在这里进行.听政之日,各部在此轮流奏事,朝廷的许多军政 ...

  •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百家争鸣的明代山水画作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山为德,以水为性,坚持其内在修为及咫尺天涯的视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 明戴进设色聘贤图轴 绢本 设色 纵132.5 横71.5厘米 明戴进设色聘贤图轴 林木苍森, ...

  •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名流辈出的清代山水画

    清王鉴仿倪瓒山水图轴 清早期 墨笔 立轴 纵116 横42厘米 清王鉴仿倪瓒山水图轴 横峰侧岭,磊叠而上,云雾缥缈,林木疏稀.山坳间小径隐隐可现,山脚下溪水如镜:前景绘林溪平台,草亭杂树.全图为仿倪之 ...

  •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瓷器(值得收藏)

    沈阳故宫博物院,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沈阳路171号,原是清代初期营建和使用的皇家宫苑,始建于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 沈阳故宫占地面积六万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间,至今 ...

  •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古瓷精品美醉人

    沈阳故宫博物院,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沈阳路171号,原是清代初期营建和使用的皇家宫苑,始建于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实际上,沈阳故宫绝大部分的珍宝于建国前流失掉了,但解放以后,重获新 ...

  •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漆器上的御制诗文

    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中带有高宗御制诗文的漆器,因属皇帝御用,所以不仅做工精,材质好,而且上面书写.描绘.雕刻的御制诗文也极为工细,下面我们就一边领略留有高宗墨宝的清宫漆器,一边欣赏其御制咏雕漆的诗文. ...

  •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精品瓷器,难得一见

    沈阳故宫博物院,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沈阳路171号,原是清代初期营建和使用的皇家宫苑,始建于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 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 ...

  • 沈阳故宫博物院-展览(六)-清前历史陈列展

    清前历史陈列展 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起兵创业,至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是清王朝在东北地区奠基发展的阶段,习惯上称为"清前史".清前时期是满族崛起.发展的重要时 ...

  • 沈阳故宫博物院-展览(五)-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

    "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为沈阳故宫博物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出的两大特展之一,共展出馆藏文物70件(套).在展出21件(套)绘画作品的同时,还辅助展出带有花木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