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王保保打败明军的岭北之战

我们昨天说到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以主力人马出中路;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东路;宋国公冯胜为征西将军,出西路。各率兵五万人,三路并进对北元进行第二次征伐。

二月二十九日,徐达率师到达山西境内,遣都督蓝玉先出雁门关。蓝玉率领大军来至到野马川(今蒙古的克鲁伦河),遇到一小股北元的骑兵。这些骑兵见到明军后不战而逃,蓝玉于是纵兵追击,一直追至乱山,北元军队只能与明军接战,被蓝玉一鼓作气击败。捷报很快就传到了徐达那里,在立功心切的诸将的鼓动下,徐达也有些冲动起来,将皇帝的“迟重”主张抛之脑后。徐达决定以主力深入草原,将王保保部一网打尽,以建不世之功。

三月十五日,蓝玉的先锋部队到达土剌河(约在今蒙古乌兰巴托西)一带,他们与王保保的军队就遭遇了,没有想到的是明军再一次轻易地将王保保再次击败,王保保的军队就开始败逃。徐达如果在清醒的状态下,可以看出拥有主场优势的北元军队这次却败得蹊跷,不会再急于冒进,可是急于立功的明军却未能充分觉察到,接着趋兵直达岭北,造成孤军深入蒙古腹地的局面。前几次都被徐达打得落荒而逃的王保保,对于这次战争开始的确是学乖了,他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以便于充分发挥蒙古骑兵的战术与机动优势。王保保与贺宗哲部于是兵合一处,一路引诱明军持续深入漠北,为徐达布下一个大口袋。

五月初六,徐达已引兵到达抗爱岭北(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北),此时连续行进的明军已经相当疲惫。由于战线拉得实在太长,他们的后勤补给也已经变得越发困难。如果再继续引诱明军深入,显然已经非常困难了;但明军此时若想全身而退,也已经不太可能了。就在此时,王保保决定对明军发动猛烈的反击。果然,这一次出其不意的蒙古骑兵占了大便宜,明军失利。一看势头不好,徐达适时地决定引兵撤退。而明军虽不占有骑兵的优势,但在“以步制骑”与火器方面却是不能被低估的,尤其是这些优势更利于防守。最后,明军得以一路退还到了边塞地区。王保保仍然一路穷追不舍,徐达采取“敛兵守塞”的固垒之法总算是有效地挽回了局面。幸好是徐达挂帅,明军才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惨命运,不过也是付出数万伤亡的代价。中路的北征以失败结束。

再说西路,由于北元的主力都集中到中路去了,所以西路还算比较顺利。

六月,冯胜的军队来到兰州,傅友德率骁骑五千为前锋,直趋西凉,遇到北元沙实罕的军兵,很快就击败了。接着就追至永昌,又打败北元的太尉朵儿只巴于忽刺罕口,大获其辎重牛马。傅友德等再进军至扫林山,此时冯胜所率主力也已经赶到,他们一路横扫北元兵,敌人大多溃逃。傅有德亲手射死北元平章卜花,又率部追斩四百余人,收降了北元太尉锁纳儿加、平章管著和元将上都驴知。冯胜、陈德进至亦集乃路(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哈拉浩特古城),元守将卜颜帖木儿全城降。傅友德追击到瓜州(今甘肃安西)、沙州(今甘肃敦煌西北),再次大胜,俘获岐王的金银大印和牲畜2万头,然后胜利班师。

与西路几乎同时,东路军的李文忠部也展开了行动。李文忠率都督何文辉等兵至口温(今内蒙古查干诺尔南),北元守军闻讯逃走,留下很多牛马辎重被明军俘获。李文忠留部将韩政守辎重,率主力顺着哈剌莽来(今蒙古洪戈尔)、胪朐河追击元军,在土剌河、阿鲁浑河(即今鄂尔浑河,位于蒙古乌兰巴托西北)一带与元将蛮子哈剌章激战多日。哈剌章就是元顺帝时丞相脱脱之长子。最终北元军被明军击败逃走,被俘北元人马以万计,但东路军死伤也很多。李文忠继续追击,一直追到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南、哈腊湖西),各路北元军又会聚起来回攻东路军。李文忠见无法取胜,就决定退兵,一路以兵法故布疑阵全身而退,北元军队害怕明军有埋伏,不敢追击,双方脱离接触。东路军虽有一定优势,但没有完全击败所遇元军。六月底,李文忠部因为迷失了方向,大部分将士饥渴而亡。李文忠一线战死了宣宁侯曹良臣、周显、常荣、张耀等数名员大将,就连李文忠也被流箭射中。

虽然作战失利了,但朱元璋“以达功大”,所以没有问罪;李文忠则得不偿失,“以故赏不行”;冯胜虽小有战果,但他不仅私藏缴获的骆驼等,还私弃甘州、宁夏、西凉、庄浪四城,最终竟被追夺券诰爵禄,“贬为庶人,录其家财”,后来才又重新复职。

由于明朝大败而归,所以关于岭北之战的过程,史料总是遮遮掩掩。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质量上乘而得到好评,但对岭北之战这样重大的战争,所述内容却多有舛漏。例如,这场战争原本是在徐达等将领的坚决要求下发动的,但在《冯胜传》中却写成“帝患之”,好像是朱元璋对扩廓帖木儿的侵扰产生了担忧,所以发动了这场战争。明军在岭北之战中遭到严重失败,所以他们在记载这场战争的时候含糊其辞,根据现存明朝初年的一些史料,已很难看出这场战争的详细经过。不管怎么说,针对扩廓帖木儿的岭北之战,是以明军的失败而告终。朱元璋除了懊悔之外,还要在战略方针上进行大的变动。所谓补救措施,在当时条件下也只能是敛兵守塞,因此《扩廓帖木儿传》中评价“明军自是希出塞矣”,的确是客观描述了明军在随后十多年中对北元的用兵动向。

岭北之役是明军有史以来的最大惨败,多位高级将领战死,死亡士卒也应达到了数万,促使明政权内部北边战略由武臣所主张的肃清蒙古、占领内亚的进攻策略,转变为文臣所倡导的依托长城,实施近边防御的战略,奠定了未来二百余年明、蒙长期对峙的格局,对明朝,及未来中国历史的走向影响甚大。

(0)

相关推荐

  • 李文忠年纪轻轻为何被朱元璋封为公爵?因为是朱元璋的外甥?非也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三十二岁的李文忠被封为曹国公. 除了常茂是因为父亲常遇春的功劳被封为郑国公外,李文忠不仅比其他四位公爵年轻,而且比大多数侯爵年轻. 那么为什么李文 ...

  • 明太祖八次北征:永清沙漠,在此一举?

    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一批批来自北方的契丹大军开拔进了今天的北京.河北.山西北部一带,别担心他们不是来打仗的.这是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在履行自己三年前的承诺,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大辽皇帝.尽管后继 ...

  • 历史故事——王保保与大明朝的最后征战

    当明军攻克大都之后,元惠宗逃到塞外.立足上都建立元朝小朝廷,史称"北元".北元君臣还是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来思考问题,绞尽脑汁地想着反攻.当时,新兴的明朝基本控制了南方各省(云南 ...

  • 历史故事——朱棣打败李景隆于郑村坝

    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底,李景隆率师50万人进驻河间.江阴侯吴高及都督耿献等率辽东之兵围攻永平(今河北卢龙),使得北平面临南北夹击之势.朱棣在认真分析当时的形势之后,他认为天时.地利.人和均在于自 ...

  • 历史故事——朱棣打败盛庸过长江

    燕王朱棣看见被捆缚押入大帐的平安笑问道:"淝河之战,公马不踬,何以遇我?"平安朗声大言:"刺殿下如拉朽耳!"面对如此忠贞不屈之士,朱棣本人也不得不心生赞叹:&q ...

  • 岭北之战——战神徐达带领下洪武北伐少有的惨痛失利

    "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明史·本纪·卷二> 公元14世纪中旬,此时,看似仍为天下蒙古汗国之魁首,曾经凭借着强盛的军事 ...

  • 历史故事——大败金军的和尚原之战

    富平之战失败后,和尚原(即今陕西宝鸡)成为金军入川的主要障碍.和尚原是从渭水流域翻越秦岭进入陕西汉中的战略咽喉,在名城大散关以东.地势险要.是拱卫四川.汉中的门户.其战略地位要与大散关不相上下.和尚原 ...

  • 历史故事——铁木真唯一战败的十三翼之战

    在铁木真的领导下,蒙古乞颜部迅速发展壮大.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28岁的铁木真,被乞颜氏贵族推举首领.铁木真从属民及奴仆中选拔自己的亲信组成"那可儿"(蒙古语,即护卫军),这 ...

  • 历史故事——蒙宋最后较量的焦山之战

    贾似道战败后,成为众矢之的,朝野上下出现处死贾似道的强烈呼声.谢太后却认为,贾似道勤劳三朝,不能因为一朝之罪,失了对待大臣的礼数,因为赵匡胤立宋朝时定下礼待文人士大夫的规定,宋朝320年文臣被杀者仅伪 ...

  • 历史故事——朱棣与铁铉的济南之战

    上周我们讲到朱棣与李景隆在白沟河大战,朱棣被李景隆的大军包围无法解困,就在胜利的天平倒向李景隆时,一阵大风把李景隆的帅旗刮断了.帅旗一倒,李景隆的大军很快就都乱成一团.朱棣的大军士气大振,发起了反攻. ...

  • 【老白讲历史故事】上古篇之版泉之战。黄帝...

    [老白讲历史故事]上古篇之版泉之战. 黄帝与炎帝的一次战争.黄帝姓姬号轩辕,生当神农氏之末.其时,各部落之间互相侵伐,人民遭受迫害,炎帝欲与黄帝争雄.黄帝乃修德整兵,殖五谷,抚万民,教熊.罴.貔.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