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王保保打败明军的岭北之战
二月二十九日,徐达率师到达山西境内,遣都督蓝玉先出雁门关。蓝玉率领大军来至到野马川(今蒙古的克鲁伦河),遇到一小股北元的骑兵。这些骑兵见到明军后不战而逃,蓝玉于是纵兵追击,一直追至乱山,北元军队只能与明军接战,被蓝玉一鼓作气击败。捷报很快就传到了徐达那里,在立功心切的诸将的鼓动下,徐达也有些冲动起来,将皇帝的“迟重”主张抛之脑后。徐达决定以主力深入草原,将王保保部一网打尽,以建不世之功。
三月十五日,蓝玉的先锋部队到达土剌河(约在今蒙古乌兰巴托西)一带,他们与王保保的军队就遭遇了,没有想到的是明军再一次轻易地将王保保再次击败,王保保的军队就开始败逃。徐达如果在清醒的状态下,可以看出拥有主场优势的北元军队这次却败得蹊跷,不会再急于冒进,可是急于立功的明军却未能充分觉察到,接着趋兵直达岭北,造成孤军深入蒙古腹地的局面。前几次都被徐达打得落荒而逃的王保保,对于这次战争开始的确是学乖了,他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以便于充分发挥蒙古骑兵的战术与机动优势。王保保与贺宗哲部于是兵合一处,一路引诱明军持续深入漠北,为徐达布下一个大口袋。
五月初六,徐达已引兵到达抗爱岭北(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北),此时连续行进的明军已经相当疲惫。由于战线拉得实在太长,他们的后勤补给也已经变得越发困难。如果再继续引诱明军深入,显然已经非常困难了;但明军此时若想全身而退,也已经不太可能了。就在此时,王保保决定对明军发动猛烈的反击。果然,这一次出其不意的蒙古骑兵占了大便宜,明军失利。一看势头不好,徐达适时地决定引兵撤退。而明军虽不占有骑兵的优势,但在“以步制骑”与火器方面却是不能被低估的,尤其是这些优势更利于防守。最后,明军得以一路退还到了边塞地区。王保保仍然一路穷追不舍,徐达采取“敛兵守塞”的固垒之法总算是有效地挽回了局面。幸好是徐达挂帅,明军才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惨命运,不过也是付出数万伤亡的代价。中路的北征以失败结束。
再说西路,由于北元的主力都集中到中路去了,所以西路还算比较顺利。
六月,冯胜的军队来到兰州,傅友德率骁骑五千为前锋,直趋西凉,遇到北元沙实罕的军兵,很快就击败了。接着就追至永昌,又打败北元的太尉朵儿只巴于忽刺罕口,大获其辎重牛马。傅友德等再进军至扫林山,此时冯胜所率主力也已经赶到,他们一路横扫北元兵,敌人大多溃逃。傅有德亲手射死北元平章卜花,又率部追斩四百余人,收降了北元太尉锁纳儿加、平章管著和元将上都驴知。冯胜、陈德进至亦集乃路(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哈拉浩特古城),元守将卜颜帖木儿全城降。傅友德追击到瓜州(今甘肃安西)、沙州(今甘肃敦煌西北),再次大胜,俘获岐王的金银大印和牲畜2万头,然后胜利班师。
与西路几乎同时,东路军的李文忠部也展开了行动。李文忠率都督何文辉等兵至口温(今内蒙古查干诺尔南),北元守军闻讯逃走,留下很多牛马辎重被明军俘获。李文忠留部将韩政守辎重,率主力顺着哈剌莽来(今蒙古洪戈尔)、胪朐河追击元军,在土剌河、阿鲁浑河(即今鄂尔浑河,位于蒙古乌兰巴托西北)一带与元将蛮子哈剌章激战多日。哈剌章就是元顺帝时丞相脱脱之长子。最终北元军被明军击败逃走,被俘北元人马以万计,但东路军死伤也很多。李文忠继续追击,一直追到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南、哈腊湖西),各路北元军又会聚起来回攻东路军。李文忠见无法取胜,就决定退兵,一路以兵法故布疑阵全身而退,北元军队害怕明军有埋伏,不敢追击,双方脱离接触。东路军虽有一定优势,但没有完全击败所遇元军。六月底,李文忠部因为迷失了方向,大部分将士饥渴而亡。李文忠一线战死了宣宁侯曹良臣、周显、常荣、张耀等数名员大将,就连李文忠也被流箭射中。
虽然作战失利了,但朱元璋“以达功大”,所以没有问罪;李文忠则得不偿失,“以故赏不行”;冯胜虽小有战果,但他不仅私藏缴获的骆驼等,还私弃甘州、宁夏、西凉、庄浪四城,最终竟被追夺券诰爵禄,“贬为庶人,录其家财”,后来才又重新复职。
由于明朝大败而归,所以关于岭北之战的过程,史料总是遮遮掩掩。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质量上乘而得到好评,但对岭北之战这样重大的战争,所述内容却多有舛漏。例如,这场战争原本是在徐达等将领的坚决要求下发动的,但在《冯胜传》中却写成“帝患之”,好像是朱元璋对扩廓帖木儿的侵扰产生了担忧,所以发动了这场战争。明军在岭北之战中遭到严重失败,所以他们在记载这场战争的时候含糊其辞,根据现存明朝初年的一些史料,已很难看出这场战争的详细经过。不管怎么说,针对扩廓帖木儿的岭北之战,是以明军的失败而告终。朱元璋除了懊悔之外,还要在战略方针上进行大的变动。所谓补救措施,在当时条件下也只能是敛兵守塞,因此《扩廓帖木儿传》中评价“明军自是希出塞矣”,的确是客观描述了明军在随后十多年中对北元的用兵动向。
岭北之役是明军有史以来的最大惨败,多位高级将领战死,死亡士卒也应达到了数万,促使明政权内部北边战略由武臣所主张的肃清蒙古、占领内亚的进攻策略,转变为文臣所倡导的依托长城,实施近边防御的战略,奠定了未来二百余年明、蒙长期对峙的格局,对明朝,及未来中国历史的走向影响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