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佐理(944--998),平安时期的书法家,太政大臣藤原实赖的孙子,左近卫少将藤原敦敏的儿子。在日本书道史上,继平安初期的“三笔”之后,藤原佐理与小野道风和藤原行成一起并称为“三迹”。小野道风开创的和样书风,又被佐理继承、发扬光大,使草书的线条更加洗练柔润且富有弹性,颇似假名那样连绵游丝的笔法穿梭其间,显得格外生动且变化莫测。他出身名门,才气横溢,天资聪颖,34岁时任参议,40岁时累进从三位。为人比较马虎,做事漫不经心。他早年书法学小道野风,中年向晋唐书法回归,主要仿王羲之,后又从“唐样书道”走出来,使之日本化。传世书迹有《诗怀纸》、《恩命帖》、《去复帖》、《国申文帖》、《离洛帖》等。这些书迹差不多都是因自己粗心大意而造成失误的辩解信和谢罪书,内容虽不登大雅之堂,但书法随意而奔放,精彩纷呈。这大概连佐理自己也没有想到。
一、《离洛帖》
在诸多书迹中,《离洛帖》是最出色的一篇。正历二年,佐理48岁时,被任命为太宰府的”大贰“,然而在赴任的途中,方才想起在临行离京前,没有向摄政大臣藤原道隆辞行,这是非常失礼的事,恐引起道隆的不满,于是在长门赤间关的旅社,匆匆忙忙地写了这封被世人称作《离洛帖》的信,检讨自己的不是。
由于此帖是旅途中写的,所以点画纵横,满纸狼藉。只见”激烈的笔触产生了一种流动的美“。痛快淋漓的笔势,抑扬顿挫的节奏,使人感受到佐理挥写时激烈的心跳,也表现了他不羁的情怀。书中那种汪洋恣肆、自由驰骋的势态,扣人心弦,成了佐理最具艺术魅力的书艺特色。
藤原佐理 《离洛帖》 正历二年 (991) 纸本墨书 30.6x 62.4cm
东京〔々帛〕山纪念馆藏
《离洛帖》释文:
佐理谨言 离洛之后未承动静 恐郁之甚 异于在都之日者也 就中殿下何等事 御坐哉 进发以前不参之勘责 无方避逃 悻也 优顾幸甚--抑佐理 今月十六日 来到长门赤马泊 入境之日 未有一定 著府之后 追可闻子细 恐惶顿首 佐理谨言 五月十九日 旅士佐理谨上 春宫权大夫殿政所
二、《恩命帖》
《恩命帖》释文:
召笔左右驰求,更无一二管。先所书来是也,不有如然之御用,若今明求得,追将进御览耳,抑彼箭事。佐理《合文》谨奉恩命恐--战--。一日以圣将返报,为令御览,驰奉已了,而今有此 命 惊怪不少计也。弊文落失欤,只今召问 可蒙处分 但彼绪风所陈 以件箭相替左卫门尉兼澄箭著用 若犹可然 阙自用返送 欲见其气色 若彼亲重朝臣箭待欤。将称难涩之由欤 承重命将进近之由执申也,返--参申侍 若遂无他箭 重案内耳恐恐谨状 即刻愚奴 佐理
三、《诗怀纸》
这是日本现存最古的诗怀纸。日本怀纸的书式和中国的册页差不多,是诗人在诗会或歌会中将自咏诗书写在短册或卷轴上,所谓“怀纸”也许就有不能忘怀这一美好时光的含意。这篇诗怀纸有佐理的署名“右近权少将佐理”,可知书写时间是在康保三年(966)正月至安和二年(969)十月之间。据《日本纪略》安和二年三月十四日条记载:“太政大臣移座花下,赋一绝,隔水花光合。”此篇第一行清楚地写着:“暮春,同赋隔水花光合,应教一首。”诗歌会的主持者即是他的祖父藤原实赖,诗会上汉诗和和歌可以自由选择,佐理选择了汉诗。由此可以断定此卷是佐理二十六岁时在特定的场合下书写的作品。通幅气韵生动,笔法精熟,其间也可窥出学习道风的痕迹。
四、《头辩帖》
《头辩帖》被认为是佐理五十五岁时的笔迹。长德三年(996)四月五日,他被任命为太皇太后宫权大夫,翌年正月二十五日兼任兵部卿。此帖可能是他再度归还京都之后的作品。中锋用笔,圆润遒劲,因墨色浓淡干湿极尽变化,故而大大地增强了节奏跳跃的旋律感。
藤原佐理 《筋切》
最近坊间流传来自日本被叫做“绫地切”、或“绢地切”的草书,从网上查,没有更多的资料,只查到“据说是小野道风、藤原佐理的笔迹,其产生背景仍是唐代的草书。这些都是用流丽自由的草体书写的白居易的诗以及《新乐府》。
藤原佐理 《绫地切》
现存佐理的遗墨有:(1)《诗怀纸》一幅,香川县教育委员会藏;(2)《恩命帖》一卷,宫内厅藏;(3)《女车帖》一幅,春敬纪念书道文库藏;(4)《去夏帖》一幅,个人藏;(5)《离洛帖》一幅,〔昌〕山纪念馆藏;(6)《头辩帖》一幅,个人藏;(7)《书状断简》一页,阳明文库藏。
欢迎进入古戈尔艺术微店购买传统古法制作笔墨紙和八十年代老笔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网络,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