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这部剧,老北京市井烟火,不狗血、没套路,用心关注女性
白塔寺
屋子中间的炉子上做着水,白皮水壶冒着热气,蒸腾的白雾后面,马奶奶坐在床上翻看小人书,说道:“风流灵巧招人怨,唉,这个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马黎明坐在炉子旁正在磨刀要杀鸡,他略带不耐烦地说:“奶奶,这红楼梦您瞅不烦呀。”
晴雯
许亚军扮演的马黎明,帅气野性,不失温情,眉宇藏忧,随着电视剧情节的展开,令人感觉奶奶叹惋的晴雯俨然就是他,有才华、有野心,却早在童年便遭遇家庭变故,和奶奶相依为命。这一段祖孙戏安排在电视剧《空镜子》的开头,像定调似的,在《空镜子》的叙事中织入了《红楼梦》的轻丝曼缕,再进一步也可以说,这部电视剧有些《红楼梦》情结。
马黎明
杨亚洲执导的电视剧《空镜子》于2001年上映,深受好评,根据万方同名小说改编,小说发表在2000年第1期的《十月》上。牛莉、陶虹扮演一对姐妹孙丽、孙燕,和她们演对手戏的男演员是姜武、许亚军、何冰。故事主要讲的是北京胡同四合院里一对姐妹的故事,姐姐孙丽,跟名字一样,美丽,大学毕业后在旅游局工作,胸怀着要出人头地的志向。妹妹孙燕,跟名字一样,寻常百姓家的燕子,爱笑、率真,相貌平平,没上大学,在轧钢厂当会计。漂亮男孩马黎明是邻居,三人青梅竹马地长大。感情甚好的姐妹俩各自经历了爱情、婚姻、流产、生育,最终走向成熟和笃定。
《空镜子》剧照
一、马奶奶眼里的红楼姐妹
这个剧没有波澜起伏的传奇,是踏踏实实的生活,镜头语言也踏实,白描式的,平淡、忧伤、温暖、空灵,令人回味。一对北京姐妹的人生,普通而典型,马奶奶喜欢拿她俩跟《红楼梦》里的人物比,说孙丽像王熙凤,太厉害,孙燕像傻大姐儿,人实诚,叹惋马黎明怎么就跟孙丽而没跟孙燕儿好上呢。马奶奶就是这样,她出场的时候,永远在说《红楼梦》。其实,孙燕有个方面倒是跟黛玉挺像,就是在她那里,爱情和婚姻是一个东西,不能分开,始终就这么一个心眼儿地活着。不同的是,黛玉爱哭,她爱笑,她一笑整个世界就灿烂了,潘树林深爱着她那个笑。潘树林和她一样正直善良实在,但就是脾气大,遇到不平事就爱出手,和人打架,不会浪漫,也不会哄女孩子,结果两人因为一些生活中的龃龉而分手。
妹妹孙燕
年轻女孩子,谁不喜欢孙波那样的呢?
孙波是孙丽的男友,学历高又浪漫,婚后他帮助孙丽去了美国。孙丽个性很强,一直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她是个很懂得跟男人打交道的女人,能够把爱情和婚姻分开。所以她伤害马黎明和孙波,而作为代价,也难免被理查德和麦克伤害。她待人像王熙凤一样厉害,但更重要的是,她同样是属于要在权势中周旋的人。
婚前怎么浪漫都可以,可是对于女性来说,怀孕生育却是她们独有的人生经验,有的时候是喜悦,有的时候则是障碍和痛苦。孙燕曾说自己和一个人结了婚会永远爱他,可婚后翟志刚的小心眼儿暴露无遗,特别是孙燕意外流产后,特别想要孩子的翟志刚,对走出手术室的孙燕的第一句话是指责和谩骂。孙燕因此离婚,而孙丽在堕掉马黎明的孩子后选择和孙波结婚,之后她又遇到了事业与怀孕的冲突。这些都是女性要面对的人生经历。这个剧在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予以理解和怀旧的同时,站在女性视角给足了女性关怀,这对姐妹在紧要关头都掌控着自己的人生,获得自己的世界。
孙燕丈夫翟志刚(何冰饰演)等候在流产手术室外
二、白塔红墙下的文化乡愁
电视剧里的日常生活场景,是这部戏的魅力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北京白塔寺东夹道胡同,夹道长长的红墙,高耸的白塔,绿竹红窗的四合院,空中的鸽哨,白塔寺的钟声,这些城市景象勾勒出浓郁的北京风情。然而这部剧的剧情、口音、细节和人物设置告诉我们,这城市景观并不止于北京,而是超出地域意义的一个繁华旧梦的中国意象,白塔、红墙、四合院,它们悄无声息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昔日的盛世,它们既是场景的,也是文化的,经由马奶奶时不时地用《红楼梦》谐谑几句,全剧弥漫着浓郁的文化乡愁。
剧中取景地:白塔寺东夹道胡同
而在繁华旧梦的背景之下,时代的伤若隐若现。第一集里,孙氏姐妹一家围桌吃饭,听到院子里马黎明唱:“为什么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这句《一无所有》歌词,已经道出了剧情发生的年代: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80年代后期,崔健在北京工体的百名歌星演唱会上,以一首《一无所有》开启了中国大陆都市摇滚,那时我们改革开放不久,正处于新旧之交、喧嚣、躁动、机会与匮乏并存的年代,这首呐喊的摇滚唱出了一个时代焦灼而匮乏的心态。
马黎明帅气聪明,孙丽虽然爱他,但是不会选他,因为他一无所有!
孙丽(牛莉饰演)与马黎明(许亚军饰演)
孙丽把爱情和婚姻分得很清楚,一直朝向自己的欲望前进,她抛弃马黎明嫁给张波,去了美国后又抛弃张波嫁给理查德,她很自我,追求自由,可是她的“自由”又常常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她对父母说,找个洋女婿可以让他们在邻居面前风光。如果站在更广大的地理背景和更长远的历史视野中,就会发现,孙丽的这句话就有令人唏嘘的感觉了。因为,白塔寺,本名为妙应寺,是忽必烈敕令在辽南京寺庙遗址的基础上修建的,经由明清两代皇帝修缮,这个藏传佛教寺庙的历史沿革见证着北京成为首都后中国七百多年的盛大和文明的灿烂,直到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寺内法器、供器等被席卷而去,此后它逐渐演变为民间庙会场所。在敕建的白塔下说着嫁给美国人会很风光的话,在历史与当下的落差中,繁华旧梦下的中国的伤痕在隐隐作痛。
在那个新旧碰撞的年代,万古岿然的故国瞬间被西方话语和价值围剿和裹挟,西方成了唯一范本。而剧中姐妹俩的父母俨然是传统的守护者,尤其是父亲,孙丽离婚嫁给美国人后回国,母亲穿上她送的印有美国国旗的衣服,父亲生气地让她脱下来。父亲的这一举动,是有象征意义的。姐妹俩的父母非常慈爱,对女儿也很包容。最后孙丽在美国经历了诸多感情经历之后,疲惫的她对马黎明说,好好过日子就是幸福,这是母亲说过的话,是她曾经鄙视的。她理解了父母,理解了妹妹孙燕。白塔寺下的这个家一直在包容她,“好好过日子”,其实这是最难做到的,没有深刻的、身体力行的爱和责任,是做不到的,这句话说出来举重若轻。这样的结尾给中国传统道德和家庭观念的回归留下一个思考的位置。
姐姐孙丽
三、镜子,冬季,空与满
剧名叫《空镜子》,而拍摄镜头也常常从屋中椭圆的大梳妆镜里取景,映照出两姐妹。镜子是一件很实的物件,可它映出的却是空的影儿。万方谈到自己的这篇小说时说,人生忙忙碌碌,其实回忆一下到底活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想想好像也说不出来什么,人的热闹,镜子里的空。可在中国哲学里,“空”又可能是“满”。
镜子在中国古代文本中是一个常见物件和文化意象。汉代的青铜镜背面常有古拙的铭文:“天上见长,心思君王”、“见日之光,长毋相忘”、“中国大宁,子孙益昌”。在历代诗文中也常出现镜子,诗经《柏舟》有云:“我心匪鉴,不可以茹。”可见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文化里就提出了镜子是包容一切的这种哲学意味的解释。的确,镜子是空的,就因为空才可以包容一切,所以又是满的。姐妹俩的所有经历和悲喜都映在镜子里,被它所包容。而姐姐孙丽的任性和“自由”又被父母包容、被妹妹包容、被马黎明包容,被这个白塔红墙下的四合院包容。
孙燕和孙丽姐妹
《红楼梦》以情悟空,人生始于热闹盛大,终于水月镜花,但小说的重点是情,而非空。孙燕对自己真诚、对生活真诚,在经历过人生风雨后她最终也和潘树林重续前缘,两个真诚的人走入了幸福。剧的开头是孙丽和张波在山上慨叹他们相遇的缘分,后来却劳燕分飞,而结尾,是孙燕和潘树林在同一座山谈论两人的缘分。燕子和树林,名字就构成一种归宿、相守的意象。
孙燕和潘树林
全剧的季节始终是冬天。北京的冬天是最有韵味的,白雪红墙,荒芜寂寞,安静、沉郁,冬天是沉思的季节,下雪的时候,便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镜子的空,冬天的沉寂,随处可见值得琢磨的人生况味。孙丽看不上孙燕儿遇到的所有男人,觉得不够档次,可是她婚前流产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让孙燕找潘树林帮忙,因为他在医院工作。《红楼梦》里,是刘姥姥最终救出了巧姐儿,“高档”的人落难时,是“低档”的人伸出援手的,《红楼梦》早已道出了人生的辩证。以前姐姐孙丽常对妹妹孙燕说,“你不懂”。而在电视剧的最后,孙燕摆脱了一直以来对姐姐的崇拜以及姐姐对自己生活的指点和评判,轮到孙燕对孙丽说,“你不懂”。孙燕对自己的爱情已经笃定,她懂潘树林的善良、道德观和真诚。
妹妹孙燕
马奶奶是在前门楼子听评书《红楼二尤》时安静地死去的,这个书又是两姐妹的故事。这永恒的两姐妹,贾府的钗黛、宁府的二尤、白塔寺胡同的孙燕和孙丽,在中国悠长的文化和文脉里流淌、对话、改变、继续。这个剧是典型的中国岁月里的中国故事。
有句题外话,据说拍完这部戏后,姜文对姜武说,在你拍过的影视里,这个剧是最好的一部,如果导演选了我,我一定演。
文史君说
杨亚洲很善于拍摄女性和家庭题材的剧,另一部《家有九凤》也是杰作,它和《空镜子》一样,场景、内容都根植于本土,根植于地域,一个是山西,一个是北京,用平白、朴实、温暖的叙事风格,表现人物在中国岁月、中国地域里的中国经历、感受、伤与痛、喜与幸福。像《红楼梦》那样,对人物不做黑白分明的褒贬,有一种慈悲的视角。而《空镜子》作为一部都市女性剧,它的真实、深刻、内敛和里面深厚的文化沉淀,都是当代很多剧无法出其右的。
(作者:浩然文史·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