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线》:选择眼前的苟且,还是远方的乌托邦

从《理想国》到《乌托邦》,人类总在探寻和描绘理想世界的模样。大多数作者并非要真正的去实现这样的一个“乌有之乡”,更多是因为现实的丑恶让人反省,所以每一部经典的“乌托邦”作品都会有一个与之相对的现实社会。

《消失的地平线》也是一部经典的乌托邦小说,作者是英国的詹姆斯·希尔顿,小说出版于1933年,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我读的版本是2015年6月出版的浙江文艺出版社的最新译本。译者所作的序言,非常完美的以不剧透的形式总结评价了这部经典小说,非常值得一读。

之所以强调不剧透,因为这是一部推理悬疑小说。现代的很多人因为云南的“香格里拉”才大概知道《消失的地平线》这部小说,很可能就想当然的以为,这是一本游记攻略之类的书。事实上香格里拉原名中甸,也是不久以前为了推广旅游业才改名的,原因就是《消失的地平线》这本小说在西方的普及程度较高,大部分西方人都知道这个故事。

似乎以上的推荐还不够完美,我还是要稍微提点一下剧情。作者在书中描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神仙福地:香格里拉。这里保存了全人类的所有文化遗产,还有黄金地矿。人民安居乐业,喇嘛们是智慧的代表,是文明的传承者。作者身处战乱的时代,在他看来,东方文化具有神秘感和包容性,最终将拯救人类于水火。

看起来是不是有点眼熟,曾经一部灾难大片也使用了其中的元素。电影《2012》中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就位于西藏的某个神秘之处,这艘载满人类火种的孤舟,正如香格里拉这个世外桃源。待外部的世界全部毁灭,这里所保存的菁英和文化足以重建文明的人类社会。

这是典型的理想状态。

真正的智者,会看到人类的致命弱点,并且毫不留情的批判,比如赫巴拉尔,在他看来人类社会就跟下水道一样肮脏。东西方文明在循环往复中不断碰撞,人类也在长期的斗争和短暂的和平中不断的反复。这是宿命般的永恒悲剧。

还有一些怀抱悲悯的智者,他们也能看到人类的悲剧宿命,但是他们会去描述一个理想的美好的社会来映射现实的不足,给人启迪。

现实的生活永远都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用理想来鼓励自己。我并不是为了理想而理想的人,理想对我而言,是为了让我苟且的度过平凡的一天,还能怀抱希望入眠。

主角的最终选择其实就是作者的观点,理想的世界值得追寻,但不是人生的全部。理想与现实的复杂关系值得反复思考,慎重选择。


作者: [英] 詹姆斯·希尔顿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译者: 陶曚 
出版年: 2015-6-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