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明(尚書)随笔——《哲学的视角》

前段时间看了当代哲学家王德峰教授讲课视频,有《西方哲学智慧》、《资本论》研究,还有佛学的讲座视频等。曾经也读过他的著作如《哲学导论》、《艺术哲学》和《世界十大思想家》。
有“哲学王子”美誉的王德峰教授的哲学课确实讲得精彩,风趣幽默、鞭辟入里、思路开阔。他最早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资本论》剖析得很深,但后来他研究佛学、研究西方哲学史,而西方哲学史的主流是唯心主义,所以他受其影响颇深。
应该说唯心主义哲学高屋建瓴、超凡脱俗,俗称“高大上”。譬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的不变,而现象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
因此,他认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结为“理念世界”。
再如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认为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绝对精神”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
这样,唯心主义哲学为我们建构了一个“高大上”的观察、分析、评价现象世界的价值判断之参照系。然而,也正因如此,很多人便对这一哲学望而却步。但唯心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有所偏颇,故犯了本质性的错误。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学哲学离不开唯心主义的视角。当然学哲学同样离不开唯物主义,因为它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思维方式,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地说就是“接地气”。
总之,学哲学需要高屋建瓴、超凡脱俗的唯心主义视角;同样学哲学也离不开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敢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视角。
当前中国社会逐渐进入小康社会,中产阶级兴起,人们的物质生活优裕,于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潮又逐渐盛行,再加上近年的“国学热”,于是人们热衷于禅宗、陆九渊尤其是王阳明的心学。而心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我记得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写过一篇文章叫《行是知之始》,文章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进行批判,认为人的认识过程之起点是实践即“行”而非“知”,如果没有“行”便没有“知”。
也就是说,人的认识来自于实践。从唯物主义的视角看,陶行知的观点完全正确。那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否错啦?非也。因为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多的侧重于实践的过程。
首先这个“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道、了解,它已经是一个自觉的认识过程。不仅如此,王阳明还将这一“认知”贯彻到实践过程中,通过实践即“行”来彰显“知”与“行”的合一。
譬如,当我们去从事一项实践活动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策划这一活动的方案。尽管在策划这一方案之前需要作调查以便了解客观情况。但策划活动方案本身已经让我们进入到一个自觉的认知状态。
有了这个自觉的认知状态,我们才能去实施方案、达到目的、完成任务。所以,王阳明的这一哲学思想虽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它跟唯物辩证法的主体意识或者说主动能动性是相通的,因此,其境界应该是在朴素的唯物论之上。由此可见,学哲学要学会圆通。
2021年7月30日
(0)

相关推荐

  • 研究研究哲学吧(三)

    接着写了! (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 A.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务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这里的 ...

  • 语言文字诞生的强名机制的终极哲学意义

        在<哲学常识化转向思想提要>写就后,因为向出版社投稿被婉拒,所以知道自己作品常识化水平不达预期的我,想把自己的旧作从写作初期开始重新梳理一遍,以期找到可以加速推进哲学常识化转向的新 ...

  • 哲学概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说起哲学大家并不陌生,哲学是西方主流思想的发源地,东方讲的是伦理哲学,自从亚里士多德创建了哲学体系后,哲学给人带来很大的思维模式方法,从古代至今我们国家由唯心主义价值观发展到唯物主义价值观,唯物主义反 ...

  • 《道与上帝的异名同出性》逼停旧哲学系列讲座二

    道与上帝的异名同出性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上一讲,我对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哲学爱好者,却要强出头地大谈特谈哲学的常识化转向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还顺便对强大的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结合当 ...

  • 形式逻辑的简单野蛮与辩证逻辑的复杂平和

    反复纠缠于<道德经>与西方哲学的对比关系,我自己都觉得烦,但是没办法,哲学常识化转向的步骤明显,过程性的时间成本是我和你都必须忍受的,毕竟促进哲学常识化转向的理论雏形只是初具,既然不能一蹴 ...

  • 人是受逻辑支配的思想工具

    常识化哲学一旦出现,将以简便易行的知行合一性为标准指导现实人生,通俗地说,就是符合常识化基础上的普及化标准.对照现在哲学普及不能的现实,其中的关键在于认识论上的莫衷一是. 按照<哲学的常识化转向 ...

  • “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哲学地位

    据说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较少西方逻辑学教学内容,我不知道为什么,但从哲学的常识化转向视角来看,应该是准确但片面僵化的形式逻辑无法与"混沌"的辩证逻辑完全兼容的原因更多些,只是受制于唯物 ...

  • 性中有性——道之于哲学的整体性解析

    关于道的层次,老子在<道德经>中将其进行了笼统的区分,提出了大道至简的命题,可惜大道与小道的具体区别如何,不但在<道德经>中没有答案,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内至今仍语焉不详. 不能 ...

  • 哲学家教不出可超越自己的学生的原因

    以新视角论述终极哲学在终极自圆其说方面的必然性,已经让我找到了终极自圆其说带来的终极雄辩的感觉.前面说了,逻辑分析是人类进行哲学思考的唯一工具和手段,只要不真懂逻辑,人类,当然包括有缘看到我文章的你, ...

  • 你曾经虚伪的全人类立场

    在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体系里,我直接将不能自圆其说等同于只能自欺欺人地活,这样的说法,任谁也否定不了,其原因之一,在于我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明确的知行合一追求上升为西方哲学在一直回避的哲学的知行合一性. ...

  • 闲言碎语(五十)

    哲学化自己是人的成长的必须,无论贤愚.理论上,任何人都能做得更好,可现实中却少有人舍得全力以赴地认真去做,这就是人类普遍的惰性与劣根性,有很强烈的自欺欺人意味. 人生来就是现实的存在,要想变成理论上的 ...

  •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人的认识就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 ...

  • 任何人都有常识化哲学的普及义务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上一讲,我将文字版讲座题目总结为<对错误的形式逻辑的最后一战>,从心理学角度,这暴露了我对看不见尽头的写作的厌倦,因为在理论上,我早已将旧哲学颠覆着葬送,无奈这种个体 ...

  • 关于抽象与形上(三)附音频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白丁儿作者,今天我高兴,今天我们接着谈两天都没谈完的抽象与形上的概念问题. 对这两个概念,昨天虽然直接论述得不多,但我还是成功地把话题引到本人的自学哲学经历上来,这样做当然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