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的鉴定与收藏的意义
谷纹是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形如倒写的e字母。谷纹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玉器中,到战国时期发展为逗号字样,如同圈着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称蝌蚪纹。
高古玉鉴定是一门深不可测的学问,收藏者与造假者始终是一对正道和邪道利益攸关的竞争对手。除国家考古出土的馆藏高古玉外,市场非常难见到真品,造成许多人根本没有机会看到和上手过真品,而高古玉的鉴定现在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行之有效的科学鉴定标准体系,其高价位的诱惑更给制假者创造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使制假者投入资金、精力、时间做出各种各样的高仿古玉,甚至于有些人用这些伪玉来花巨资出书等,这些别有用心者使出各种手段使得自己的伪货变成真品,某些著 名专家更为了蝇头小利就大开伪证书,诸多症结形成了古玉的瓶颈,混淆了市场,不要说一般初学者,就是许多收藏古玉多年的收藏者往往也极易被造假者蒙骗。
因为玉的稀 缺性,在古玉时期玉的社会地位一直很高,是装饰佩戴、生活器具以及祭祀随葬的重要器物之一。时至今日,玉仍然被人们视为可以代表中国文化内涵的珍贵宝石。
鉴定古玉,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古玉的新老问题,也就是古玉在当时环境里,几百上千年形成的各种特性在玉器上的表象。抛开这个前提,先去看什么玉质,形制,工艺,自然会本末倒置,只有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理搞明白,鉴定玉器,不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就像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无论他穿什么时髦的装束,做什么最 先进的美容,从后面看再怎么年轻,但无处不在的历史沧桑感,绝 对会让他实际年龄外的伪装无处遁形!这一点,往往会被很多专家和学者忽视,现实生活中也接触过很多类似的人和事。
随着玉器质变程度的不断加深,玉料(表面)的原色会逐步被侵蚀覆盖,继而白化,继而颜色发黄。
我认为包浆有两种情况:一是玉质较好,抛光精细的高古玉,如果没有埋在土壤中,坑口环境相对干燥,所以就会形成一种玻璃光感很强的光泽,有的人称为“玻璃包浆”。往往这种高古玉沁色、土蚀、灰皮现象相对比较轻微,做工也非常精美。另一种就是久埋在土壤中,长时间吸附土壤中的有机质,玉质分子结构又发生了变化,在高古玉由表及里慢慢形成的富有很柔润光泽的氧化层。我们通常指的包浆就是后一种情况,在盘玩过程中出现的柔润的光泽,我们也通常称之为包浆。在出土瓷器中通常会见到表面很柔润的光泽,估计也是这个原因。
高古玉大多经历了漫长的地下掩埋时期,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埋藏环境、保存条件等)在高古玉表面形成的一层颜色变化,多见白色、铁锈色、暗黄 色、黑色、绿色,白色多称水沁,铁锈色有人称铁锈沁,有人称血沁,暗黄 色称土沁,沁色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大体沿高古玉染色与风化过程形成,又因高古玉埋藏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而不同,一般看,汉代以前高古玉沁色较重,南方出土高古玉称为湿土出土高古玉,水沁较重。红山高古玉被一些人称为北方燥土出土高古玉,或无沁,或白色沁,或铁锈沁,或暗黄 色沁,沁色一般都较少,少量高古玉为较重的白色或褐色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