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德国人吃得如何?早期吃得还不错,后期水平直线下降

如果说对于二战中的德国最需要保证的是什么,那么粮食问题一定是最优先级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陷入了粮荒的德国人不得不忍饥挨饿的过日子,甚至要靠甘蓝和蔓菁填饱肚子,这对于德国人无疑是一场噩梦。换句话说,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必须考虑到如何解决德国人的粮食问题,否则德国人恐怕不会支持他打仗,而如何解决德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就成了希特勒和德国的头号要务。

一、德国的粮食储备和配给制度

在战争尚未爆发时,德国就已经在储备战争所需的各类物资了,这让他们在物资上相较于那些对战争缺乏准备的邻国享有不少的优势。

经过了数年的物资储备,并经过了德奥合并,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德国在1939年9月进攻波兰前,已经储备了足够德国两年多消耗的粮食和食用糖,另有27万吨猪油、腌肥肉和黄油,甚至是还储备了大量可用于喂养牲口的燕麦和玉米。

之所以德国要储备如此多的粮食,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当时德国受限于英国的海上封锁,根本不能够指望从外界获得足够的食物,为此他们不得不考虑储备足够多的食物来应付战争的消耗。

而1939年德国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和苏联的粮食贸易也能够解决德国相当程度的粮食困境。从某个意义上来说,1939年的德国在粮食供应上可比1940年的英国要从容不迫。

可饶是如此,德国也不得不考虑到一个现实因素,那就是这些物资总有消耗殆尽的那一天,就算是有被占领国和仆从国的粮食能够作为补充,在1939年战争爆发时德国的粮食储备仍旧不足以支撑长时间的战争,因此德国不得不尽早实施食物配给制度。

在1939年8月23日,德国民众领到了食品配给卡,其应用范围包括了肉类、奶制品、糖、鸡蛋、面包、水果等。不难看出,相比于英国在主食上的放开供应,德国是完全不敢放松的,生怕自己的储备不够。

而当时德国民众和军队的粮食配给标准是如何的呢?就基本配给来说,从事非体力劳动的普通德国人每天可得到340克面包、70克肉类和50克脂肪,每天的热量是2570大卡。而从事体力劳动者的普通德国人则要多出不少,每天可得到685克面包、170克肉类和110克脂肪,折算下来每天是4600大卡的热量。

这一标准可谓相当的高,因为德国士兵每天也不过是战时4500大卡的热量,非战时状态降低为3600大卡。不得不说,按照德国所制定的标准,德国民众的食物供应水平还是很有保证的。

可是,这里不得不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食物储备的补充和消耗情况是如何的呢?

二、食物背后的残忍

坦白说,要满足德国的粮食消耗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这一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就能看出来。但是,德国在战争初期的胜利帮助了德国人。通过初期的快速胜利,德国在1939年占领了波兰,1940年占领了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等国。

这些国家不仅被德国所占领,还要向德国支付大量的驻军费用,其国家的粮食产出也自然要供应给德国,用来满足德国庞大的粮食消耗,并在多个方面为德国的战争机器所提供“养料”。

在当时的环境下,波兰提供了大量的马匹和骡子,不仅可以满足军队运输和农业用的畜力需求,肉类供应也可以从中获得解决。丹麦和荷兰提供了奶酪、黄油和肉类,荷兰白猪一向是非常出色的肉食来源。罗马尼亚在提供石油的同时,也对德国提供小麦,匈牙利这样的仆从国也不例外,甚至是意大利这一盟友也需要为德国提供粮食和水果。

被占领的法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提供的粮食和酒类满足了德国的需求。捷克斯洛伐克、希腊、南斯拉夫等国更是提供了大批的资源和粮食,被德国撕毁盟约入侵的苏联也丢失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两个粮仓,粮食完全落入了德国人手中。

德国在战争中鼓吹“欧洲新秩序”,并自诩为新秩序的创造者,但实际上却是从这些“盟友”和被征服者身上搜刮他们所需的一切。在德国人的“欧洲新秩序”下,除德国外的国家都陷入了粮食供应问题之中。

巴尔干半岛尚且能维持每日每人1300大卡的热量,比利时则因为主动投降而能维持在相同的热量,法国则因为被搜刮得严重而下降到了1000大卡左右,波兰和苏联更是不足900大卡,唯有荷兰因为和德国同宗加之肉类丰富而达到了1700大卡。

但是这个热量大卡数字能够满足人的正常需求吗?答案是不可能,一个成年人在不从事体力劳动的情况下,每天也至少需要1800大卡,但这也仅仅是保证生存所必须罢了,不可长期维持这一热量摄入。

也就是说,欧洲各国其实都深陷严重的粮食问题和营养不良,这是二战时期欧洲大陆最常见的问题,基本的生存需要都不能被满足。德国人所鼓吹的“欧洲新秩序”被撕下了遮羞布,德国是靠着整个欧洲的供给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其他国家的民众则被视为掠夺的对象。

三、恶化的食物配给

对于二战初期的德国人而言,他们的粮食供应相对是可以被满足的,即便是不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民众,每天摄入的热量大卡也达到了2570大卡。

通过剪下供应本上代表相应物资的卡片,德国人能够得到自己所需的商品和食物,哪怕是在餐馆用餐也是一样的,只要你的供应卡上还有相应的配给额度即可。

总体来说,在1941年末的莫斯科战役失败前,德国民众的生活还是不错的。

然而,莫斯科战役的失利让德国人也出现了忍受寒冷的情况,因为他们必须将自己的冬装捐献给前线士兵,并且要节省燃料来保证前线军队的需求,理由是更多的煤炭都已经被运往前线了——当然,因为补给效率的问题,节省下来的煤炭并没有运输到前线去,前线德军使用的是从苏联沦陷区里搜刮来的煤炭。

此时的德国人已经开始意识到,战争并不像希特勒说得那么简单,往后的日子会变得艰难起来。

1942年开始,德国本土开始遭到盟国空军力量的战略轰炸,此时的德国表现出了高效率,不仅在短时间里展开救援和搜救,也为流离失所者送来浓汤和面包,这有效地保证了德国民众对战争的支持。

可是局面不会是永远好下去,1943年意大利退出了战争,虽然还有小半个意大利在德国组建的傀儡政权下参与战争,但是来自意大利的物资供应被大量减少。1944年里苏联又彻底收复了失地,英美盟军又在法国展开反攻,德国的粮食供应情况进一步下降。

事实上,在1944年初期时德国民众就已经面临着粮食供应的缩减,而在战局对德国日渐不利的时候,德国民众的食物配给情况就变得糟糕了起来,许多代用食物出现在了他们的配给清单里。

面包里掺杂了土豆淀粉和鱼骨粉等物品,这导致了面包容易腐败,德国民众也因此对战争的热情大幅度下降。到了1945年时,严重的营养不良席卷了德国民众,饿死人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而德国政府则已经不能为民众提供什么了。

结语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民众的饮食情况已经降到了最低水准,平均每人每天能够摄取的不足1400大卡,寻常德国人连吃一顿饱饭都成为了一种奢侈。曾经德国施加给欧洲人民的苦难,如今以这种方式返还到了德国民众身上,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而战争中的种种对于德国人则如同一场幻梦,梦醒之后留给德国人的只有战争的创伤和耻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