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美学:汤感审美的基本问题(三)

讲了汤感审美的主体,今天讲汤感审美的客体,审美对象。

汤感审美的客体

汤感的审美客体或者说审美对象是什么?

是茶么?——不;

是茶汤?——也不准确;

是汤感,——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汤感。

所谓“汤感审美”就是针对“汤感”的审美,——“汤感”就是明确的审美对象。明确了这一点,很多问题就不言自明了。

确定审美对象后也更容易权衡出标准,得到答案。同时,也摒弃了其他汤感以外因素的干扰。

受本体论影响,我倾向于先就本体内容展开研究,因为关乎本质、核心的内容会更多承载于本体。比如《红楼梦》的文本是本体,一定是阅读体验、文本研究为主流。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周汝昌为代表的考据研究便逐渐成为主流:考据曹的家室,文中各品名的来由,书中人物与现实人物对应关系等等。就好比书法欣赏开始探讨起纸张、笔毫、墨品来。不能说不对,不能说没有价值,但已偏离本体。此类现象其他领域也屡见不鲜。敢不敢去攀爬那座主峰,还就只是在山脚下转悠这既是治学能力的问题,也是治学勇气的问题。

“审美”是精神追求,而“考据”说高了是理性的科学研究,说低了则更多是些学究气。而在茶行业,太多在以“审美”之名,行“考据”之象

好了,不说这些,讨论回到“汤感”这个本体上来。主要探讨汤感的高级感汤感的不可传递性汤感的共同体验性等几个问题。

汤感的高级感

就汤感来说,要具备审美价值就要超越日常品饮的口感水平。说白了就是要比日常品饮好喝很多,超越日常口感,使其生成某种高级感。也是“日常口感”与“审美汤感(名词)”的区别。二者的区别,打个比方,就好比古时书家日常公文与饱含情感的手牍、信札之不同。

高级感是审美对象自身应具备的素质,否则具备审美直觉者最终发现无美可审,就会产生审美失落感,进而对作品与创作者进行否定。就汤感审美而言,是先否定了作为原料的茶,再否定了茶师的开汤水平。

高级感产生于体验到的独特、细腻、饱满、丰富、鲜活、深邃等各种品饮感受。虽然这些是感知体验,但前提是能将这些素质蕴含于汤感中。

作为把控汤感的开汤茶师可以从这么几个方向来思考汤感呈现:

· 典范标杆。一款茶所具有的特征全面、饱满、平衡,足以成为某个茶类、某一产区、某种工艺汤感特征的标杆典范,则按这个思路梳理汤感方案;

· 优势突出。在各特征表现都不错,但有一个特征优势明显时,可将该特征作为重点优势着重表现,但不可导致其他特征负面呈现;

· 差异特点。与普遍意义上的某种特征相悖,但却是正面感受,如香气、汤感、韵致(如花茶出兰韵),就可以将其作为差异特点着重表现,但不可导致其他特征负面呈现。

米开朗基罗说过,“形象就在石头里,我只是去掉不要的部分……”同样,某种高级感就孕育在茶里,将在你认真的寻觅过程中自然流露。也不要认为高级感就只存在于多么昂贵稀缺的东西里,相信我,就连一锅小米粥都能熬出高级感。

汤感的不可传递性

其实是汤感体验的不可传递性,你喝到的感受无法传递到我嘴里,——一条很朴实的道理。

审美体验虽然作用于主体(人),但这种体验还是要来自于审美对象。

陈丹青有个“唯原作主义”,就是无论何种经验都首推原作。绘画如此,演奏如此,舞台艺术如此,阅读如此,饮食更是如此。

汤感审美,——别人替不了你。不去喝,单纯道听途说,就只能满足意淫层面的虚荣心了。

但人所共知,很多原作是难得经验的。视觉、听觉作品如此,味觉、嗅觉、触觉作品更甚之。这造成了一种屏障:共同经验的人与未共同经验的人在某个程度之上无法继续交流,于是要么共同经验,要么停止交流

同时,这也拎出来汤感审美的另一特点——

汤感体验的同一性

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同一款茶,这个人说喝着苦,那个人说喝着天,还有人说没味道。究其原因,各自泡各自的,各自喝各自的,各自品各自的。茶品虽同,但汤感各异,出来各自味道、各自评价也就司空见惯了(甚至一人泡几次出几味也常有)。

日常品饮这还能当一乐子说说,但汤感审美可就断不能如此了,——茶师必须交付一个确定的优质汤感,这是现场品饮者获得一致体验的前提。

汤感审美主体于当下共同获得了一致汤感,交流才可能充分、深入,并还会共同阐发。而没有经验同一汤感者,沟通往往只能流于表面而难以深入,甚至无法继续。

所以很多人认为经验汤感审美者之所言描述夸张、鼓弄玄虚,就是未曾共同经验过“原作”的缘故。他们在不得不用日常口感去对比联想“原作”。

体验的不可传递性汤感的同一性,又再次坐实了汤感审美的内向性,或者说“小众性”。

而在这种内向性、小众性的体验过程中我们获得了更高级的——

审美陌生感

陈丹青说一幅好画,会让你一看再看,每看每有新发现,每看每有不同感获。这是优秀审美对象所具有的“陌生感”。会有些许熟悉,但这熟悉之后还是会有新鲜扑面而来。

《海边的渔夫》梵 · 高(1883)

为区别于世俗意义上的“陌生感”,我们称其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陌生感为“审美陌生感”。具备“陌生感”,说明审美对象(部分)超越了你的认知水平,——陌生感其实就源于审美对象超越你认知的那一部分,但也不好完全陌生,否则就真的“对面不相识”了。

审美的目的之一,就是这不期而遇的陌生感、新鲜感。

现实疏离感

作为审美对象,汤感所呈现出的“审美陌生感”导致了审美主体(人)的“现实疏离感”。这种疏离感会激发人继续专注于此,也就是所谓的“入神”。而专注的过程中又会捕捉到更多的陌生感,然后进一步“入神”,如此往复,直至忘我,入定。这就是一次好的审美过程;之于茶,这就是一次很好的汤感审美过程。

在捕捉陌生感、新鲜感的过程中入神、入定,使人得以片刻超脱现实。这便是人们期望在审美中获得的高级愉悦感。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相    关    链    接
开汤美学:汤感审美的基本问题(一)
开汤美学:汤感审美的基本问题(二)
申瑞老师
(开汤品鉴教学咨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