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步兵地雷全解析(地雷完结篇)

当今世界,受“雷害”最为严重的几个地区无非是二战前后经历过“长期本土作战”的几个国家。如我们的邻居“越南的本土有超过300万枚地雷”、中东的“阿富汉有超过1000万枚未拆除地雷”、非洲的“埃及有超过2300万枚战争遗存的地雷”。其领土上的“地雷危险区”均可以用宇宙第一帝国韩国为计量单位进行统计。

单一个“越南的地雷危险区”就达到了“610万公顷”(地雷爆炸范围),相当于半个韩国的面积,可这却还排不进“世界受雷害迫害国家”的前五名,由此可见“雷害的影响程度”有多么大多么久远。

而这种能给平民造成巨大伤害的地雷,大部分都是本篇的主角“反步兵地雷”(反坦克地雷就是背锅仔)。

这种地雷一开始完全“以杀伤步兵”为目的,但源于“作战环境”和“作战目的”的变迁,其对于“战后平民造成的伤害”反而大于“战时对士兵造成的杀伤”,所以这种“指东打西”也是“反地雷运动兴起”的根因。

地雷武器被“广泛运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最开始的使用方式是“毫无章法”的,可以说是想摆那摆那,让对手行进就像摸奖,并且以“杀伤人员”为主要作战目的,实行一秒“物理超度”,其装药量极高。

而将其地雷使用的“如火纯青”的两个参战国分别是“苏联和德国”。在它们手中诞生了“不同雷场的运用方式”,以不同功能不同摆列形式取得想要的实战目的,并在“两相交战中完善成一个体系”。

最终形成以“阻碍敌人高机动作战”,迫使敌方部队“分散行动”,使“部队控制变得低效”的战争法则;以此达到“充分发挥己方火力”“保护己方部队”,“防止边角渗透”的作用。


通过上述可以了解到,在一开始“一小段杂乱无序”的时间后,地雷便形成了一个类似“兵法运用的作战方式”。效果以“迫使敌方变阵进入劣势进攻区域”或者“停止进攻”为主,甚至大部分地雷都是在“地表铺设”的,就是在告诉你,这里有地雷别过来!

那么这样就导致了地雷在“战时只有小部分会被引爆”(有许多地表雷,后来被尘土掩盖),在战后大部分“留存的雷场会被尘土覆盖”,导致“难以清除”。而且其多数都是属于“爆炸范围较小、致残性较大的冲击波反步兵地雷”(炸脚雷),平民触发后直接炸断下肢,然后痛苦一辈子(破片地雷痛苦一秒)。

这里细化一下上述提到的“类似兵法的雷场运用手法”,因为是“反坦克地雷”和“反步兵地雷”的一个“混合作战概念”,所以可能和上一期的有些概念混淆,见谅!


根据其地雷“不同的作战功能和目的”,雷场可以主要分为四种。分别是“防御型雷场”“战术型雷场”“消弱型雷场”和“假雷场”。

配合下面看

防御雷场:其一的“防御型雷场”通常被用于防守“次要防御区域”为主,以“绝对的阻隔”迫使敌方军群“转移向主要防御区域”,避免被绕后。其“布雷密度较高”,以“冲击波型地雷”为主(冲击波型和破片型密度不兼容),现阶段也被用于边境的“防侦查”和“防渗透”。(别过来!这里玩扫雷没有数字,全是雷。)

战术雷场/消弱雷场:其二的“战术雷场”和“消弱雷场”一般被用在“主要防御区域”。

其中的“消弱雷场”大部分时间使用“杀伤范围较广的破片型常规雷”,对目标军群进行“破坏队形、延迟行动”为目的的打击,可以配合“主要的战术雷场”(冲击波型地雷区/一块一块的雷区/以分散部队为目的),在范围较大的主防区域对敌人进行“阻击、分散部队、破坏进攻节奏”、甚至可以迫使其“作战行动停止”。(让进攻方变成你想要的形状!)

假雷场:其三的“假雷场”主要被用于“掩护真正的雷场”,配合“防御雷场和战术雷场”皆可,以误导敌人的“进攻方向、吓阻敌人”为目的。

布雷设计以“真假混合”为主,起到骗人的作用。


那么这里我们总结一下“上述几种作战雷区的主要效果”,其中的“防御型雷场”主要对突破口进行“绝对防御和迫使转向”;其中的“战术/消弱雷场”主要对主防区域的敌军进行“消弱、分散破坏队形”的任务,让己方获得更大的优势

而实现以上这些战术用途的能力,一般是依赖与“反步兵地雷的两种杀伤类型”“冲击波杀伤”和“破片式杀伤”。

其中的“冲击波型杀伤地雷”可以在几米内对敌人进行致残杀伤,可以用作地雷密度较高的防御型雷场。(现代扫雷痛苦的根源,主要对平民造成伤害较大,炸的是几十年后的人)

跳雷/破片型杀伤

另外的“破片型杀伤地雷”则可以在几十米内对敌人造成杀伤,可以用在“防御面积较大的主防区域”,每隔几十米铺设部分破片地雷,就可以对敌军造成“阻隔和分散队形的作用”。(主要还是对士兵产生伤害)

虽然只有“主要两种杀伤方式”(化学、d气就不算它了),但是“反步兵地雷的类型”却有不少,像是普通的“常规爆炸式地雷”“常规破片式地雷”“定向破片地雷”“智能(延时)地雷”“跳雷”“松发式地雷”此类。


常规爆破式地雷:常规式的爆破地雷是“战时最常见的一种地雷”。

其主要的功能变迁为,从二战时期的“一击毙命”到后来的“失能性致残”,以造成的一人的“永久性伤残”增加敌军的“后勤压力”(医疗)和“社会损失”。

在减少了“装药量、体积、增加隐蔽性”的同时,还可以减少敌方的“正面进攻压力”(受伤需要人救),虽然十分残酷,但也做到了一举多得。

小巧的地雷


定向破片式地雷:定向破片地雷的代表作是美国的“阔剑M18型地雷”,这个我想大家都熟一点,容易理解一点。

这种地雷为“长方弧型外观”,可“支持单向杀敌”,在破片面有“此面向敌”(反面也有伤害)的英文字样(我国仿制过)。与普通破片式的地雷不同,底端有小型支架,发射时对准一面,内部会成“扇形散布出700枚钢珠”,对大股部队造成达百米的范围杀伤。

这种设计是美国使用德三一种叫“沙尔丁”的概念制造出来的(鹰酱摸着汉斯过河),这个概念大概可以总结为“通过形状和结构造成更大杀伤弹方式”。


跳雷:跳雷顾名思义是一种“会跳到天空中发射的雷”,有点类似于武侠片里一个轮盘飞出去然后向四周发射钢珠的武器(忘了叫啥)。

这种设计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种“全方位360°发射的定向破片地雷”。内部原理为两次发射,一次为“推动战斗部上天”,一次为到达时间后,在天上的“战斗部爆炸推动内部钢珠四射”。(装上几百颗钢珠的烟花)

最早的跳雷还是来自德三(汉斯天天想着怎么揍人更狠),是一款名叫“Schrapnellamine”的地雷,也叫S型地雷(弹跳玛丽)。在二战结束后又被美军继承,研发出“M16型跳累”,特色是其“超高的装药量”(521gTNT),这种装药量在“地雷小型化”(全球性的小型化)之后就少有了。


智能(延时)地雷:这里将“智能地雷”和“延时地雷”两者放在一起是因为两者有很高的“共性”,并且很多人习惯将其并列。

不过与“反坦克地雷”不同,大部分的“延时型反步兵地雷”并没有“非接触红外探测、遥控”等智能功能,只是散布的一个定时炸弹。但又有“纯智能版”的反步兵地雷版本(含探测、遥控等手段),所以两者是不同的东西 。

这两者在“信息化作战时代”有非同一般的使用方式,甚至有可能成为主流。其以“特种作战便携系统”(特种部队携带发射器布雷)+海空军“飞机投放+主炮发射”的打法,甚至可以形成“降纬打击”。

(具体可参见1991年的hw战争,美军以发射投放覆盖了超十万的智能地雷,做到了在自己家布雷场的效果)

不过这种作战方式是“反坦克地雷”加“反步兵地雷”混用的模式,一般投放“反坦克地雷”比例比较多一些。(范围一般在几十比几,因为能踩上来的傻瓜不多,所以就起一点干扰作用)


松发型地雷:最后还有一种“松发型地雷”,也叫“主角雷”、“反排爆雷”。

这种地雷属于“普通弹冲击波型地雷”,一般配合“反坦克地雷”使用,防止敌方工兵拆除反坦克地雷。其受力范围超小,拆上面的雷一用力可能就会造成“双重引爆”,直接实现“物理超度”。所以也被用于各种“隐蔽位置”、“隘口、桥梁栈道”等地区。

延伸

如此说来,大部分武器的很多破绽都是不存在的。

大家如果觉得有些影视上的内容不合理,那它八成就是不合理的(就像松发雷),因为一但涉及到生死,很多手段就会变得简单粗暴,踩着雷在上面发帖子求救是不可能的。

一般踩着雷,就得下辈子注意点了。

我想我这里已经把地雷篇的概念说完了,因为现阶段已经是地雷武器能做到的全部了(性价比高),后续的发展可能会通过提升战后未触发地雷的失效性进行改进。

最后感谢观看,求个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