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文,品人文》读书笔记之四

读隋大儒王通《止学》札记

王通(584~617),隋朝河东郡龙门人(今属山西省万荣县)。隋代大儒,思想家,民间教育家。出生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深厚,年少饱读诗书,谙熟治国方略。

“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二十多岁的他已满腹经纶,踌躇满志游长安,向当时隋文帝杨坚献上自己的《太平十二策》,得到隋文帝的高度赞赏。

但由于他的改革举措触犯当权者的既得利益,遭到权贵们的激烈反对。他愤然离开官场,从此退隐民间。专心著述与讲学,直至34岁病逝。

《止学》分智、用势、利、辩、誉、情共六卷。全文不过千余言,却言简意赅,道出了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奥秘。他认为“当进则进,当止则止”,这在如今浮躁冒进的现实社会中,人们对“止”的轻视无知,过于夸大“进”的作用,如此,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会带来负面效应甚至祸患。

自然界有“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现象,古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忠告,都昭示人们应遵守“有所为有所不为”,“适可而止”的规律行事。

在王通教育思想的熏染教导下,培养出初唐一些杰出人物。像敢于犯言直谏的魏征,大将军李靖,名相房玄龄以及王通的孙子“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等都是他真传弟子。

他认为:只有行止得当,方能业有所成。“知止”与“不止”既是成功与失败的关键,也是成大事者与平庸者分界线。

特摘抄部分《止学》中的经典名句,反复诵读领悟精髓。

(1)位尊则危,智者不就也。意思说,地位尊崇就充满危险,有智慧的人不会贪恋权位。

(2)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歇而谋远者逆。意思说,智慧不够却谋大事的人只能失败,智计不知停止却谋求长远的人也难如愿。

(3)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4)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矣。意思说,君子可以替人隐瞒缺点,诽谤贤德之士的一定是小人。

(5)好誉者多辱也。意思说,喜好名誉的人,多数会遭受侮辱。

(6)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意思说,获赞誉太多君主就会惊恐,名声太高就会遭来众人的忌恨。

(7)名不由己,明者不自赞。意思说,名望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明智的人不会自我赞扬。

(8)贪巧之功,天不佑也。意思说,贪婪和巧取功名,上天不会保佑他的。

(9)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意思说,人没有名誉可以存活,不是正道得来的名誉却让人毁灭。

(10)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

(11)君臣殊密,其臣反殃

(12)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难。情之不敛,运无幸耳。意思说,注重感情的人艰辛多,缺乏情义的人磨难少。情感不加收敛,命运就不会有好结果了。

据说晚清名臣曾国藩非常欣赏王通的“止学”思想,为自己的书房取名“求缺斋”,提醒自己做人行事留有余地;现代巨商李嘉诚也很崇拜“止学”观念,在其办公室就悬挂有“知止”二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