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精品传世哥窑赏析!
宋代哥窑一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嘉靖年间的《七修类稿续稿》也记载:“哥窑与龙泉窑皆出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
人们却仍有怀疑,因为传世的宋代哥窑,琢器造型多仿青铜器,俨然为宫廷用瓷样式,按理应出自官窑;而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窑显然只是民间私窑。
历史上称此类青瓷为龙泉仿官,也见于文献,但从未称之为哥窑,因为它与宫廷旧藏的宋代哥窑瓷器风格不同。有的学者因文献中有「章生一在琉田主烧青瓷,而曰哥窑」的说法,于是将其定为哥窑;有的则又将其定为仿官窑或就是官窑。依此而论,窑址发掘品也就出现了「官」、「哥」不分也难分的现象。有的文献,如《遵生八笺》亦有此说。显然,将其定为官窑或哥窑都不合适。而传世宋哥窑也有官、哥不分的情况,当更有新说。
景德镇窑曾对包括龙泉窑、哥窑在内的历史名瓷都进行过仿制。由景德镇人蓝浦原著、其弟 子郑延桂補辑、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的《景德镇陶录》卷六,对景德镇仿制的古瓷器进行过全面整理,其中就包含龙泉窑、哥窑以及“章氏”龙泉窑。在“龙泉窑”条记载:“龙泉窑——宋初处州府龙泉县琉田市所烧,土细善质颇粗厚,色甚葱翠,亦分浅、深无纹片。有一等盆,底有双鱼,盆外有铜掇环,器质厚实者耐摩,弄不易茅篾第工匠稍拙,制法不甚古雅耳。景德镇唐窑有仿龙泉,实烧一种尤佳,《格古要论》以为亦有薄式。《唐氏肆考》云,古龙泉器,色甚葱翠,妙者可与官争,但少纹片,紫骨铁足耳。”该记载对宋时龙泉窑看法不太全面,认为仿品更好。在“哥窑”条记载:“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名生一,当时别其所陶曰哥窑,土胍细紫质,颇薄色青,浓淡不一,有紫口铁足,多断纹隐裂如鱼子,泑惟米色、粉青二种,汁纯粹者贵。《唐氏肆考》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如鱼子,古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碎器纹则大小块,碎古哥器色好者类官,亦号百圾碎,今但辨隐纹耳。又云汁油突不如官窑。案哥窑在元未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好,见《格古要论》旧呼哥哥窑,亦取土於杭。”认为哥窑是章氏兄长所烧,窑址原来在龙泉,元末新烧窑在杭州。在“章龙泉窑”条中记载:“章龙泉窑——即生一之弟章生二所陶者,仍龙泉之旧又号章窑,或曰处器青器土脉细腻质薄,亦有粉青色翠青色深浅不一,足以铁色但少纹片,较古龙泉制度更觉细巧精致,至今温处人犹称为章窑。《唐氏肆考》云,兄弟二窑其色皆青,有浓淡,皆铁足,旧闻有紫足少见,惟哥窑有纹、弟章窑无纹为别。《春风堂随笔》云,章窑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案白壤所造,外涂油水翠浅露白痕者真。明初窑移处州,青器土亚火候,渐不及前亦。”认为弟窑仿官窑,出过精品。总之,《景德镇陶录》中讲解龙泉窑、哥窑,在前人文献和章氏传说的基础上有一些自己的见解,虽有臆断成分,但不乏代表一种思路。
1998-2001年,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址元代层出土了一批与哥窑产品相似的瓷片标本,其中一些瓷片虽与传世哥窑特点不一致,但与元明墓葬、窖藏出土品极其相似。由于老虎洞窑址被学界定为南宋官窑,考古出土的这一批瓷器的出生地如若真在杭州附近,那么就与《遵生八笺》等文献记载的内容相吻合,其性质也极有可能如高濂所讲,为私人手工业作坊仿官窑的作品!如此,墓葬、窖藏等出土的这一批“哥窑”瓷器的生产地点和年代可以大体确定。其生产地点在杭州,年代上限约在南宋至元。
传世哥窑瓷细致、精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至今,一直被视作名瓷而进行仿烧。明宣德年间已成功仿烧哥窑瓷器,清雍正、乾隆时期达到兴盛,着重仿釉色和开片装饰,造型既有常见的哥窑瓷式样,也有当时流行的各种式样,如笔山、水丞、象棋等文房用品,以及花觚、葫芦瓶、杏圆瓶、琮式瓶等陈设器。
虽然哥窑还笼罩着层层的面纱,但其名称和特征却被多数鉴赏者、收藏者所接受,并一直沿用。元、明、清各朝仿哥窑的产品屡见不鲜,其数量和质量均以景德镇为最,其产品走向多为皇 室和达官贵人,世界各著 名博物馆多有收藏。从20世纪50年代起,哥窑作为传统产品由龙泉各制瓷厂家开发生产,大量上市,远销世界各地,走入寻常百姓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