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书院学堂传承文化基因 文教古迹涵养人文精神
最近,
因为世界读书日的原因,
惠州各地都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
其实,
惠州自古文风兴盛,
读书是惠州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丰湖书院、宾兴馆、归善学宫、黄氏书室
……
这些或官办或民办的书院、
学堂等建筑遗产,
是惠州古代教育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成了惠州重要的文教古迹,
它对惠州人才教育、学术研究、
凝聚和涵养惠州人文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据文物普查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显示,
惠州地区现存各类书院、学宫、书室约50处,
这些文物建筑多数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丰湖书院里的藏书楼。图片来源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东江图片社 (资料图片)
古代惠州书院创建于南宋。在惠州现存众多的学堂书院建筑中,丰湖书院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书院选在风景名胜地,名儒们在此既可赏景赋诗撰文唱酬,又可探研学术,同时还评论时政,成为广东最著名的书院之一。
据《惠州名迹荟萃》介绍,丰湖书院位于惠州西湖丰湖岛内,创建于宋宝裕二年(1254),初址在惠州银岗岭。清康熙三十三年(1696),惠州知府王煐在黄塘(今丰湖书院址)重建。
丰湖书院自宋始创后,其间命运多舛,时兴时废。至清嘉庆六年(1801)惠州知府伊秉绶应惠州十属士绅之请,重建丰湖书院。伊秉绶进士及第,廉史善政,卓然有声,诗书尤为精绝,被称为清代碑学的开山鼻祖。所聘第一任山长宋湘为岭南才子,能诗善书。
清代重建后的丰湖书院所聘山长均为当时名士,大部分出身进士。自复建后至清末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近百年时间,是丰湖书院最辉煌的时期,期间培养了大量人才。时人将丰湖书院与广州广海学堂、肇庆星岩书院、顺德容山书院并称为广东四大书院。
光绪十二年(1886)梁鼎芬任丰湖书院山长时,创建了丰湖书院书藏。不仅自捐大量书籍,还动员士绅名宦捐书,共募集图书5.6万册开惠州书院、学校藏书先河。
丰湖书院历经千年的变迁,到今天经过重新规划建设已焕然一新,现丰湖书院基本按历史恢复了仿古建筑并成为惠州一个有名的景点。
归善学宫位于惠城区桥东惠新西街,元泰定二年(1325)惠州路同知暗都刺始创。学宫亦称孔庙,是地方官办的育才机构。
经历代的扩建,建筑面积一度达3万多平方米。学宫建筑齐全,明代就有棂星门、泮池、戟门、先师庙、明伦堂、教谕室、东西两庑、号房、嘉善祠、忠义孝悌祠、名宦祠、乡贤祠、青云阁、文昌阁、肃雍亭、会馔堂等。1946年,省立东江临时中学迁回惠州,复名省立惠州中学,在归善学宫复课,面向东江各县招生。1954年,改名广东惠阳高级中学。1968年曾为惠州市第二中学使用,1978年复校,仍称惠阳高级中学。学宫内的古建筑后逐年被新校舍替代,现仅存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建的戟门和大成殿。
归善学宫现存建筑保存完好,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浓厚的文化内涵,是惠州文脉的发源地之一,是历代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古代归善县城现存文物古迹中最重要的亮点和古建筑标志,人文积淀深厚,具有较高的文物艺术价值。学宫自创办至今700多年,一直都是惠州地区重要教育场所,培养了大量人才。1990年归善学宫被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宾兴馆作为见证古代科举的文物,其建筑遗产保存了古代真实的环境特征。惠州日报记者宫晓磊 摄
宾兴馆位于惠州环城西路金带南街三巷,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建筑坐北向南,主体建筑分三路,中路建筑面阔三间,深三进,两侧横屋以青云巷相隔,并建魁星阁一座,建筑采用庭院式布局,错落有致,同时运用传统手工做法,灰塑、壁画、木雕、砖雕等构造精巧,融合了广府、客家等建筑元素,也兼具了自身特色。据《宾兴馆碑记》记载,宾兴馆由归善各乡绅士集资,专门为资助县里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以文教兴邦而建。
为何起名“宾兴馆”?馆内碑刻《宾兴馆条约》说:“馆额宾兴,以饮宾兴之费而名,所以励士子而兴文教也。”故名。“宾兴”一词,始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后世将支持应试、入学、登科的机构称作宾兴。
宾兴馆作为古代科举的见证文物,其建筑遗产保存了古代真实的环境特征,无论是建筑遗存、文字资料、科举习俗等,都具备较高文物真实性与完整性,因此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极为重要。近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出资按原貌修复了惠州宾兴馆,并于2019年1月底重新开放,惠州文化部门将其开辟为以古代科举制度历史为主题的相关陈列馆,将科举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
黄氏书室位于风景优美的惠州西湖丰湖畔。图片来源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东江图片社 (资料图片)
黄氏书室位于惠城区环城西路36号,风景优美的惠州西湖丰湖畔。原为归善县黄姓人的宗祠,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后改名书室。黄氏书室规模较大,占地约1000平方米,为带庭院有塾台的上三下三屋,为三进二井三厅十八房布局。大门高3.6米,宽2.05米。门额阴刻“黄氏书室”四字。书室布局讲求规中有变,既注重采光通风,增加天井空间,又不违背三进屋规制。
书室原为宗祠,原先中堂供奉有黄氏列祖列宗像。抗日战争后其主要功能为归善黄姓子弟在惠州读书提供食宿,也为归善黄姓人来惠州城办事、买卖提供住宿。书室有蒸尝业产,收人用于宗祠拜祭,提供食宿服务等开支。
新中国成立后,黄氏书室曾为多个单位使用,后市政府收回。2006年重修后设为“东江民俗文物馆”,供广大游客免费参观。
黄氏书室所处地理位置优越,经重修后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书室建筑保存完好,结构较完整,空间布局美观大方,是清代标准祠堂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研究价值。
挺秀书院又名象山中学,原为秋长叶氏创办的族人书舍。位于惠阳区秋长街道象岭村象山麓,由秋长沙坑叶特茂和叶特盛兄弟捐资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时为叶氏家族私塾,后于乾隆五十年(1785)扩建为书院。
书院坐南向北,通进深34米,通面阔53.74米,占地面积约1827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由三进、横屋、后座构成。中轴线上排列三进两层院落,一进牌坊式门楼,门额书“挺秀书院”四字。
挺秀书院历史悠久,建筑保存较好,环境优美,是惠阳秋长的历史文化的精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惠州现存较少的古代书院之一,是一处难得的古代书院建筑。创办200多年来,该书院培育了不少英才,其中著名侨领叶亚来、北伐名将叶挺等都曾在此读书。挺秀书院还是中共秋溪支部成立旧址和路东农民抗敌同志总会旧址,具有厚重的人文历史和革命史迹。2004年,该书院被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绍桂家塾位于惠州市惠东县黄埠镇霞坑村,建于清代。建筑坐南向北偏西,深二进,通面阔约10.2米、通进深约11.3米,建筑面积116平方米。建筑为砖石末结构,墙裙用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部用青砖砌筑。简易缩入式门廊,石门夹,门墩,门额灰塑行书“绍桂家塾”四字。
家塾是私塾的一种,私塾一般分家塾、村塾(也称族塾)和坐馆(也称教馆)。旧时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用祠堂庙宇开馆设学,学生交纳一定“束修”入学就读而称“家塾”。绍桂家塾保存较为完好,为研究家塾历史和当地人文教育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对研究惠州地区清代民间文化教育源流和文教古迹建筑及历史也具有较高的文物参考价值。
袁氏家塾位于博罗县长宁古坭塘村。始建于清代中期,该建筑坐南向北,通面宽12.5米,通进深18.5米,面积231.25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是一座二进三开间砖木结构建筑。人字山墙,夯土墙基,青砖墙体。大门正上方悬挂“袁氏家塾”木牌匾,门前左右台基、石柱、墙基均以红砂岩石为主。据悉,该家塾于1998年曾做过地面维修。
据有关资料显示,博罗古坭塘孔姓后代为孔子第五十六代孙希尧,由南海南村迁东莞后再迁至古坭塘,现古坭塘村有孔姓700多人,村里建有孔氏祠堂等。或受此影响,该村学术风气较好,同村不同姓氏为族人传道授业而创办家塾,各自形成特色。而袁氏家塾自创办一直保存至今,非常难得。
古坭塘袁氏家塾建筑保存较好,见证了惠州地区古代家塾发展历程,同时也是惠州境内少有保存完好并有家塾牌匾的教育场所,是该村现存的一处古代文化教育场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挺华书舍位于龙门县龙城街道江厦村罗江围,原为当地村民的书舍。
书舍建于清代,坐东北向西南,通面网10米,通进深34米,占地面积325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是座四进三开间的砖木石结构建筑。每进之间设侧廊连接,侧廊有镂窗,硬山顶,灰塑龙船脊,人字封火山墙,红阶砖或青砖铺地。一进设两花岗岩前檐柱,石门框,门额阴刻“挺华书舍”,内设仪门。二进共六柱承重,共十三架,内设屏门。三进前右侧廊有露天水井,花岗岩井圈。三进设屏门,四进前檐设四架轩廊,中厅有隔断。
挺华书舍内保存有太子少保吏部尚书何凌汗和太子少保吏部尚书龚子正为特授儒林郎谭挺时书写的“司马鸿猷”木匾。挺华书舍作为当地文教设施,规模较大,保存完好,在龙门地区较为罕见,对研究当地的清代书室建筑文化及教育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文物参考价值。
此外,还有位于惠城区汝湖镇的大利书室,位于惠东县多祝镇的关西学堂,位于惠阳区淡水街道崇雅中学校园内的崇雅书院,位于仲恺潼湖黄屋村的敦伦书室等,这些文教古迹滋养着惠州的文风,促进了惠州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