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书简 || 序 言(二)

甲 午 书 简

——穿越二十四节气

冯 伟/著

悄然渐多的白发里

不知哪一根

属于你

本书映现了一名学者型基层公务员在甲午一年穿行于夜与昼、公与私、灵与肉之间的心路历程。作者以书信体的形式,穿越二十四节气,并借节气抒情言志、写人状物,在吐纳心语的过程中尽释才情,大写诗意人生。同时,又突破了传统书简的局限,天马行空,纵横捭阖,展示了特定环境中的诗心跳动和文思喷涌,构筑了一个不染凡尘的精神家园。本书构思奇特,文字灵动,情趣高昂,充满正能量。

本书于2016年3月由现代出版社出版,2017年1月,荣获泰安市政府最高文艺奖“第三届泰安市东岳文学艺术奖”三等奖。

痴人妄语

短暂人生的绵绵思绪

跃动琴弦,弹与你

序 言

赵学法

笔者与冯伟(笔名风流)相识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笔者在泰安日报社做副总编辑,冯伟在肥城的过村乡从事文秘工作。一天,他彬彬有礼地走进笔者的办公室送稿。因是肥城老乡,感情自然亲近,谈得甚是投机;又因笔者也曾在公社爬了6年的格子,与他有着相同的经历,所以谈得格外开心,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披阅他写的新闻稿件,不仅惊叹其人的书写功力,而且佩服其人的文章功底,字里行间闪烁着才情光辉,叙事之中蕴含着巨大潜力,心头不觉一亮,或许,眼前的书生冯伟,又是一颗即将冉冉升起的文学新星。于是,接下来笔者不再跟他谈新闻,话题转向了文学,试探他的文学兴趣。因为那时笔者已是山东作家协会会员,文学上小有成绩,分管报纸副刊编辑工作,对文学爱好者情有独钟。果然,冯伟侃侃畅言对文学的理解和向往,说得头头是道,见仁见智。笔者大喜过望,鼓励他闲暇写点散文、诗歌一类的文学作品。不曾想,笔者几句漫不经心的话,竟然唤醒了他的文学潜能,散文、诗歌创作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大量见诸于报刊,还出版了散文集《清且涟猗》,被吸收为山东作家协会会员,成为名副其实的作家。笔者自然为冯伟的文学成就高兴,更为之骄傲的是他的散文水平已经大大超过了笔者,诗词创作更是令人难以望其项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正是笔者所企冀和欣慰的。
从此,我们结为文友。因笔者比冯伟的长兄年少一岁,所以笔者将其视为贤弟,但从不以“兄弟”相称,笔者直呼其名“冯伟”,他则尊称笔者为“总编”。2010年,笔者应邀担任《泰安区域文化通览·肥城市卷》的学术主编,负责编纂肥城的五千年文化史。这是一项开创性、系统性的文化工程,繁杂而艰巨,时间紧而任务重,标准高而要求严,没有几个得力助手,休想逃过泰安市专家委员会那些权威人士的苛刻目光。笔者在接手“学术主编”一职之前,首先推荐了冯伟,并坚定表示如不能如愿就难以任事。尽管这时笔者还不了解冯伟的文史造诣如何,也不知道这位才俊愿不愿意干这个苦差使,基本的判断是,他是一个党员文人,能够服从调用并倾其所力;私下想法是,通过编纂肥城文化史,使他成为一名学者型的作家。冯伟果然听命而来,来之能干,干则出色,写出了水准较高的文稿。后期,笔者有意识地给冯伟压担子,增负荷,实际让他担任了学术副主编,经常把他累得屡犯头疼病,搞得坐卧不宁,寝食难安。但笔者没有可怜他,也没有减轻他的责任,迫其“一年读了十年的书,一年干了五年的活儿”(风流《小满书简》),目的就是通过炼狱般的磨砺,将其人打造成一流的地方文史专家,担当肥城文化的新一代擎旗手。冯伟不负众望,真的在学术方面登上了制高点,成为肥城文化继往开来的领军人物。由于他的杰出贡献,他引起了肥城市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不仅被调入肥城市政协担任了文史委副主任,后又晋升为主任科员,而且还主持了“左丘明文化研究院”的日常工作,筑起了一个全新的文化高地。
这个期间,可谓冯伟人生中最为繁忙、才情最为激射的时间段。他在忙于公事、私事、琐碎事、烦心事的同时,并没有舍弃他挚爱的文学事业。从2014年初起,他开始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辟蹊径地写作《甲午书简》,每个节气书一简,以通信方式尽展文人情怀。他每写一简,都发送到笔者的邮箱里。读之每每拍案叫绝,惊奇不已,很想摘出其中的华彩段落,推荐给报纸发表,无奈文章一气哈成,结构严谨,前后贯通,处处珠玑,无从下手,而整篇又过长,挥洒数千字,报纸难以容纳,只好忍痛作罢,实为读者不能共享美文而抱憾。尽管笔者欣赏冯伟的优美文笔,但却没有回复一个点赞。因为“无语”,既是一种默认,也是一种期待,想必聪明绝顶的冯伟一定会明白这两层意思,定能再接再厉,精益求精,作出不懈努力。笔者认为,对于一个成长过程中的青年作家,不宜过多地溢美赞誉,重要的是使其“不等扬鞭自奋蹄”(臧克家诗《老黄牛》句),始终处于自醒、自励的进取状态。唯有如此,方可成就大才。
2015年5月,冯伟偕几位桃乡文友造访鄙人寒舍,带来了他的《甲午书简》修订集成稿,并邀笔者为之作序。本想先读为快,不料被陋室夫人抢了去,爱不释手地读了起来。因为她曾兴致勃勃地看过冯伟的《清且涟猗》散文集,所以一见冯伟的文字,就两眼放光,一副如获至宝、如痴如醉的样子,一边看一边大呼小叫,不时还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抑或迫不及待地追着老夫问这个词怎样解释、那句诗是啥意思,不弄个明明白白,决不罢休放手。等到夫人过足了书瘾,笔者才有机会细细品味。果然如笔者所愿,文稿打磨得更加精致,更加光彩,几近炉火纯青、尽善尽美。
读笔名风流的《甲午书简》,宛若穿行在清幽的林间小道,左顾右盼作者点化的独好风光,倾听一路同行文友们的欢歌笑语,心中不禁生出些许感慨:
其一,《甲午书简》是一部构筑文学圣地的书。该书的每一简,都是写给“一园”的书信。这一收信人显然是虚置,实指广大读者。这种表现方式,为作者的自由发挥拓宽了空间,可以纵横捭阖,触类旁通,借节日抒情言志、写人状物,搭文台交朋会友、各领风骚,在吐纳心语的过程中尽释才情,大写诗意人生。作者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具有诗的品质和境界,在《小满书简》中写到端午“诗人节”时,忘情地回复网友短信:“诗人的日子,都是诗。诗意的人生,都是节日。”随即,作者和他的文友们再次聚首充满文化底蕴的古代藏书胜地“陶南别墅”旧址,吊古思远,抚今追昔,于是触景生情,诗兴勃发。作者追忆了“陶南别墅”的发现和专著此事的往事后,笔锋一转,化境“合欢花盛开”的梦幻节日,兴奋之余抄转一首石家庄网名“明月诗心”的《念奴娇·合欢花》:“三春过了,看庭西两树,参差花影。妙手仙姝织锦绣,细品恍惚如梦。脉脉抽丹,纤纤铺翠,风韵由天定。堪称英秀,为何尝尽清冷。   最爱朵朵团团,叶间枝上,曳曳因风动。缕缕朝随红日展,燃尽朱颜谁省。可叹风流,终成憔悴,无限凄凉境。有情明月,夜阑还照香径。”这词填得虽然婉约凄清,但却舒展着情景交融的画卷,滚动着曼妙委婉的天籁之音,堪称上乘之作。类似符合作者心仪的引用还有很多,很多,旨在通过彼此唱和,营造一个冰清玉洁的诗意世界,共享至纯至美的精神生活。这种网上以文会友的快乐,不亚于当年王羲之邀朋聚欢山阴兰亭,也不逊色昔日李白唤友畅饮徂徕竹溪。冯伟虽然不可比肩王羲之和李太白,但他刻意追求的就是这种诗意人生,这种理想境界,所以他的作品中始终保持着风清弊绝的高雅格调,选择网友也是超脱萧洒的那一类。庸俗之人及其粗俗作品,根本入不了他的法眼,采取的是嗤之一鼻、不睬不理的坚拒态度。这在物欲横流、拜金至上的混沌社会中,已经属于罕见的“另类”,即便在文化圈里,许多人都忙于投机钻营、争名夺利,保持一颗纯心真情的人早已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甲午书简》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开辟了一方幽静乐土,构筑了一个不染凡尘的精神家园,使读者在这一心怡园地中沐浴阳光雨露,洗濯身心灵魂,回归人间正道,放飞文学梦想。
其二,《甲午书简》是一部引领文学创意的书。通观全书,可知作者不仅是一位文学园地里的辛勤耕耘者,而且是一位文学创意的引领者,呈现着一人轻弹、众人协奏的互动格局。书中的每一简,几乎都是作者先抛出奇文瑰句,然后遴选网友回复的华章妙语,辑入简中,然后再发给志同道合的文友分享。如开篇《立春书简》,作者先推出自己的诗作《七律·立春》《七律·春雪》《七律·贺〈藏书胜地陶南别墅〉问世》,然后选网友桃源笠叟的佳作诗篇入简。接下来,作者引发开去,将触景生情、临机发挥的邮件发给农民诗人王德席,又回复了泰山愚夫发来的诗文,等等,均拣精彩段落集纳于文,以抛金引玉的方式构成一章,读来令人神旷情怡,心满意足。又如《雨水书简》,作者以赋诗《雨水》为由头,引发了网友关于诗歌的一场讨论,在讨论中作者有意推出了农民诗人王德席的两首诗作,供网友雅俗共赏。细读《甲午书简》可以发现,冯伟的诗作并非信手拈来,草率而为,首首皆是细心雕琢的妙品,篇篇闪烁着灵感光辉。如《七律·惊蛰》那些传神的句子:“乍暖还寒欲挽弓,呼朋唤友赴城东。远山尚梦杏花雨,近水犹思杨柳风。陌上春归曾拾翠,渠中秋至再题红。遍寻野外新芽少,只盼惊雷震百虫。”又如《七律·谷雨》:“枝头蝴蝶舞翩跹,四野清明绿盎然。风动新荷花解语,桥横春水柳扬弦。梦中默数丝丝雨,画里遥观缕缕烟。布谷声声催一鹤,拼将热血洒青田。”不仅格律严整,无懈可击,而且意境新颖,不落俗套。好诗共赏,从而引来赞语高评和诗词应答,以致蔚成雅风,长盛不衰。冯伟就是以这种异峰突起的创意,引领着文友们行走在革故鼎新的文学道路上,不断打造耳目一新的作品,为读者奉献色味俱佳的精神食粮。《甲午书简》的生命力,就在这里。
其三,《甲午书简》是一部释放正能量的书。冯伟出身农家寒门,自幼聪颖慧敏,酷爱诗文,嗜书如命,靠个人的刻苦努力走进大学殿堂,接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毕业后做过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过乡镇政府的文职小吏,迎娶贤妇李莉女士为妻,精心培育品学兼优的膝下之子忠伦,后随着工作变动,举家迁居肥城市区……然而,上苍并未因冯伟学富五车而眷顾这位桃乡才子的苦涩人生,依然将他们一家三口置于困厄一族。为了生活,更为了学业渐长的爱子,文人冯伟不得不放低身价,业余时光帮助贤内助拥挤在小商小贩的队伍中,争分夺秒抢前批菜,回头还得襄妻打理门头。就这样,一对患难夫妻助推翘楚儿子的学业一路高升——读了大学,拿了硕士文凭,接着又攻读博士学位。个中滋味,只有冯伟夫妇体会得最深刻、最真切。但是,他在所有的书简中对这些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却没有一个字的抱怨,始终充盈着乐观向上的情趣笔调,同时对市井百态也保持着冷静客观的视角。如《小满书简》中不同形态的人在市场捡拾菜叶的情景,文字中不仅没有贬义微祠,反而以悲悯的笔融描绘了这道风景,进而感慨道:“若不是我有幸入读高校,眼前走去的这个人或许就是我,而绝不是今天骑着电动三轮车陪妻子来批菜的县级政协的公务员,也不是一个只懂得看车不会问菜价的看客。”正是这种亦官亦民的平常心态,才使冯伟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闲情雅致,忙里偷闲安静地读书、专心地写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当今职场人物,要么舍根忘本,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目无他人;要么费尽心机巴结上司傍大款,昼夜沉迷于升官发财的黄粱梦中,很少有人能像冯伟这样秉持定力,保有静心,做到人生有目标,生活不浮躁。又如《秋分书简》的感慨:“真正的男子汉,不在声如洪钟,不在力能拔山,不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能持之以恒地做好日常看似简单的工作,能矢志不移地奔向自己确立的目标,不管成功与否,就都是一个'纯爷们儿’。”读这些文字,能不教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萌发天天向上的动力吗?毋庸置疑,《甲午书简》释放的是正能量,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健康人生引导作用。
其四,《甲午书简》是一部创新表现形式的书。该书是一部书信体散文集。乍看此书,似乎包罗万象,杂然无章。其实不然,深读下去,才能窥见作者对这一文体形式的大胆创新。书简这种散文形式在文库中大量存在,被古今文人广泛应用,但大多集中笔墨写一人一事、一物一景,或者窥斑见豹、露珠太阳,具有指向性强、内容相对集中的特点,由于篇幅的限制,很难做到纵横驰骋,天马行空,更不易容下家事、国事、天下事。而冯伟的《甲午书简》却不拘旧体,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每一简都给出了灵活机动的回旋空间,不仅能容众人关爱的诗文,还能尽情抒发文人的高远情怀。如《夏至书简》,作者以月亮为叙事主线,勾连史上与月有关的名人趣事,举要历代文豪笔下的月下畅想,再读孙荪的《月赋》末段文字,落脚自己的月亮童年、月亮寒窗、月亮心田和月亮诗篇,然后引来了网友紫菀城中楼顶的《望月》诗和《月芽儿》诗,为此慨叹:“月亮是世间唯一的知音,永不变脸,永不嫌烦,永不厌倦。”文句背后隐藏的人间冷暖,是所有涉世读者都能体悟到的。按说,文章写到让人回味的地步,就可以恰到好处地收笔了,但作者并未就此满足,接下来将读者带到了“大汶河看月”的另一胜景,在打捞风流才女文姜讙地嫁鲁的春秋故事后,笔融跳跃两千七百年,聚焦汶河岸边的诗人梅边,又联想到文友桃源笠叟每晚“都在钓月轩钓月”、农民兄弟王德席“乘一弯月亮回家”。通篇以月亮为彩带,串联了古今风韵,缠绕了东西南北,既有微观的情真意切,又有宏观的大幅回旋,可谓畅快淋漓,荡气回肠。如果说《夏至书简》的结构以明线走笔的话,那么《寒露书简》就是以暗线架构全篇的。此简是全书较短的一篇,但内容却极其丰厚。作者先从寒露节气的感悟起笔,继而转向重阳节,重笔浓写文友环山游览,连缀翦云山、牛山、陶山、云蒙山的命名、改名,又写拜访左丘明后裔丘程光,再带出网友泰山愚夫“李兄夫妇”,又牵进了农民诗人王德席的邮件及回复,最后晒出了作者的杂事录,以一首《晚秋夜雨》诗收笔。读此简,不免给人以忽东忽西、时上时下、找不到北的感觉,但又明显感到文中有一根“龙骨”支撑着舰艏与船艉,文中的多人诸事皆依附在这根“龙骨”的周际上下翻飞。这根“龙骨”,就是读者看不见的结构暗线——文化追寻。万变不离其宗,形散而意不散,正是冯伟写作书简体散文运用自如、游刃有余的表述方式。更为高明的是,作者不满足于一节一简的表达,在全书的谋篇布局上“不把二十四节气一口气写完,就是要写鲜活的生活内容,写彼时的心情与感受”(《惊蛰书简》)。由此可见,冯伟深谙“天人合一”的道理,晓得依据不同的节气写人说事,更能体现人事的本来面目。因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随着斗转星移而不断调整生命状态,对二十四节气的感受一定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诗句)。这样一来,就更加拓展了书简的容量,使其几近百科全书式的散文大书。另,作者还在每简之后附加了桃源笠叟读简“有感”的律诗,皆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笔,使之增光溢彩,愈加圆满。如此,架构了《甲午书简》的崭新表现形式。
其五,《甲午书简》是一部具有存世价值的书。该书虽然以甲午马年的二十四节气为篇目写成,但文中的叙事、感悟及其化境诗文却具有不可替代性,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正如唐代诗人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所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逝者如斯,光阴荏苒,人生易老,沧海桑田,唯有作者存储在甲午之年的那些诗情画意和华丽篇章,才会像一年一度的百花齐放那样保持着青春活力,感动着每一个年份的读者。乙未年读之如此,相信以后的岁月读之亦是如此。又好比一位画家或书法家某一时刻的激情作品,凝聚的是那一刻的灵感光辉和神来之笔,时过境迁,只能有新的创作,不可能再重复昔日同样的作品。《甲午书简》也是这样,那种特定环境中的诗心跳动和文思喷涌,永远镶嵌在甲午年桃乡文学的精华版上,不可能得到复制。这就是《甲午书简》的存世价值所在。
应当说,冯伟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严谨治学态度和追求完美精神的结晶,遣词造句别出心裁,文字校订悉心考究,行文如山溪九曲十弯,扬波涌浪,不甘直流飞瀑,平铺直叙,用语似“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唐·白居易《琵琶行》诗句),讲求落地有声,不同凡响,堪称殚精竭虑,用心良苦。美中不足的感受是书卷气太浓,豪放气不足。这或许与冯伟的文静气质有关,也许是冯伟刻意追求的别样文风。这一不是问题的问题,也可能是笔者的误读或浅见。
权为序。

2015年6月于岱下

(序者为山东作家协会会员,泰安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高级编辑)

作品推荐:

甲午书简 || 作者简介和目录

甲午书简 || 序 言(一)

作者简介:

2012年4月作者于平阴贤子峪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山东肥城人,肥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室主任科员。文史学者、业余作家。1967年4月生于泰山西南、汶水之阳东军寨村。1988年7月毕业于泰安师专中文系并参加工作,1995年7月函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由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转任乡(镇)党委宣传干事、党委秘书、党政办公室主任,后调市优化办(纠风办),再调市政协。曾任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研究员,泰安市重点社科课题负责人,肥城地方志特约研究员。个人业绩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肥城年鉴(2018)》《边院文化》和新编《边院镇志》以及肥城市情网等,在新浪网建有个人博客(风流的博客)。斋名泰山西麓一鹤轩。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词,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青年文学》《泰安日报》《泰山学院报》等,入多部文选。出版散文集《清且涟猗》《甲午书简》。2017年1月,《甲午书简》荣获泰安市人民政府最高文艺奖“第三届泰安市文学艺术奖”三等奖。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主编、合编(副主编)、参编和策划文学、历史、文化、教育、党建、史志等各类图书20多部(正式出版11部,将出2部);创办左丘明研究唯一专门杂志《左丘明文化》(省内部刊号),主编(执行)8期;在省级和泰安市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消息与通讯百余篇。多次荣获省市以上文学奖、新闻奖、社科奖。2016年4月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