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夫可救人,园丁亦摘花(四)

阅读第1187天
昨天的那篇文章,被一位朋友给diss了:你们做教育,怎么能够总想到钱呢?我听完蒙圈了……做教育和赚钱,貌似没有冲突啊!
当然,可能有的人在对于行业的理解确实会出现偏差。偏差的原因,就是人们的“期望值”和现实情况,总是会错开。
就像很多人称赞边防站岗官兵,贫困山区的义务支教老师多么神圣。可是,又有几个会舍得把自己的子女送去呢?至少,我也会是犯怵。
01
不记得是14年还是15年,我们收了一个初三的女孩上一对一。由于她家里经济条件不错,又加上属于冲刺阶段,一下就报名了三科。
这个女孩子基础不是很好,但是中考还是考上了重点高中。看到成绩的时候,我对那三位任课老师非常佩服。结果,某次座谈会的时候,才发现另外一面。
英语老师说:某某家长就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她在我面前说,物理和数学现在补得还是不错,就是英语还有点滞后。
英语老师当时听到这个话,顿时感觉还是有点压力。中考之后,老师们在一起聊天,英语老师才知道,那位家长和物理,数学老师都说过类似的话。
厉害吧!相当厉害!这个在我们看来好像很弱智的计策,就那么容易成功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家长促使老师增加了关注度。
我们学校原来还有一种签约式教学。就是可以签订孩子应该达到的目标,课程单价要贵上一些。家长就会问:签约式和常规课程有什么不同吗?老师差距在哪里?
我们实话实说:老师没有差别,教授的内容也没有差别。因为有些家长就想要个保证而已。
这个签约式最大的利好,只是给任课老师带来更大点压力罢了,同时学科主管、教务主任询问的频率会更高。
签约式的效果是不是会比常规课程好些呢?理论上而言,应该是更高点。原因很简单,有人经常问啊。
不管是教学也好,还是医疗诊治也好,被服务者能够去主动提出自己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一步。
这一步不是百分之百能够提升效果,但是可以让教师或者医生能够更关注到你。多点关注,总不会是坏事。
你在做手术,能够适当地发出点声音:医生,麻烦您了。请帮我好好弄下,我会一生感谢您的!
你孩子在学校有点开火车,你给老师打电话:老师您好,我家孩子每次回来的作业完成还是有点慢,我比较担心他在学校没有认真听课。麻烦您能适当注意下。
第二种如果是发生在补习机构,执行的效果应该会是最好,而第一种效果其次。这些过程,如果你都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你怎么能够要求别人的关注度会多高呢?
并不是他们多么松懈或者不负责。一件事情做到和做好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不是无故产生。需要的,就是你和服务人共同推进!
02
我们之前碰到过有的家长,看起来很有补习意向。但是询问了价格和课程相关信息之后,就会说会去考虑下。
开始不明白为何如此,后来见得多就逐渐了解了。这类人一般来说是两种居多:
1.这是竞争对手的间谍;
2.他在进行对比。
我们经常说货比三家,这就不仅仅是体现在我说的这两个行业,而是在大多数行业都符合。
货比三家的原因是什么?价格是一方面。当你问第一家的时候,你所得到的价格,是不知道到底怎么样的。
不一定是完全合理。因为有些行业的价格到现在还不是那么规范,操作空间太大了。
我们学校因为价格都是完全公示。三类课程,单价多少,一目了然。但是像你看个牙医,那这个操作空间比非洲大草原还大。
而且,沟通多家除了价格因素,还可以了解其他一些偏专业性的内容。第一家说的某些专业点能够记住几个,到第二家的时候,蹦出几个词,人家就知道你不好糊弄了。
到第三家的时候,直接说我已经问了两家了(名字不要说)。这时候,你对面的大哥就知道,要适当小心点了哟。
昨天我说了一句话:世上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钱的买卖没人做。有的人多么坏我不敢确定,但是你明显贴着“人傻钱多”,就不要怨天尤人了。
有的人善与恶就是一线之差。明明可以把他往善的方向推,那就不要让别人把你也带进黑暗!
第一段落我提到要主动说。这个主动说可能有人会担心别人会不会厌烦。有可能,但是你不说,倒霉的只会是你自己。
和学校老师沟通,提醒他关注你家孩子。也许,他觉得你孩子太差了,也许他觉得自己带这么多学生怎么能够兼顾过来,也许他觉得你还没懂“规矩”……
不管哪种,你真的说了三五次,慢慢地在他脑海中总会有印象。虽然他不一定是完全自愿,但是后面的行动会往这个方向偏移点。
和医生沟通是也是这个道理,提醒他仔细点,问下你这个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等。第一次也许敷衍,第二次也许不耐烦,第三次,第四次……
两个这样有交集的人沟通,如果第一次你拒绝了别人,第二次再拒绝,第三次再再拒绝,你心里要克服的阻力是成倍增长的。
如果,真的对方把你破骂一顿,但是又没改善,那么赶紧换一家,顺便好好投诉一番。毕竟,你砸了银子,总得听个响嘛。
03
往前推一百年,那时候知道西医,并且信任西医的屈指可数。因为西医的某些方式,比如开刀手术,就很难被主流社会完全接受。
之前的几千年,所有华夏子民围在身边的就是中医。有人说,中医主要是固本培元。谁知道呢?
不过,在中医的某一个“小分支”,出现一个有趣的内容,叫做偏方。而偏方,恰恰就是为人们所喜欢。
为何如此?因为偏方二字就是一种别样的魅力,一种不走寻常路的感觉。总会认为医院治不好的,偏方可以搞定。
而且,总会听到有人说:某某偏方太棒了。我在医院看了很久都没有好,用了那个偏方一个星期就好了。腰不酸,腿不痛,一口气上五楼不费劲。
没错,偏方给人的感觉,其实更像是一场无厘头的电视购物。我相信有人能够治好,但是,注意偏方,是偏!
偏到哪去,你知不知道?不知道。个人心理学中有一种是关注小概率事件。什么意思?人们更多关注到被偏方治好的,而不是那些已经嗝屁的。
这就好比你路过福利彩票售卖点门口,那里拉着一条横幅:恭贺站点中五百万!你看了之后心痒不痒?想不想来一张?
可是,那些没有中奖的你看到了吗?没有,也不可能看到。也许它卖出一万张,才有一张中奖;一万张中奖的,才有个五百万。你还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吗?
有时候看到某些培训机构的宣传单页,把一位老师吹到天上地下唯他独尊。我当时就想,果然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哪。
某些老师吹嘘自己多么牛逼。用着一套你没有听过,美国/英国/俄国/法国引进的教学方式,可以把学生短时间提升多少多少。
这种一看就是江湖郎中“祖传秘方”的操作方式,还是每年会有诸多人掉进坑里,而且爬都爬不上来了。因为人家会有更棒的营销方式,让你留下来。
记得某个培训机构说可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差生变优生,于是家长蜂拥而至。这时候,机构摆出了一副“要排队”的模样,家长更加疯狂了。
然后,一两百人一个班,各类层次学生混杂一起,一个老师讲。我听到这类消息的时候,头皮发麻啊!
譬如我们学校,按照同等水平组班16人,都觉得不是最厉害的老师拿不下的时候,人家已经超越我们两个世纪了。
至于结果,可想而知。每次碰到来我们这里报名的家长,提到那里的一段血泪史,我都是哀叹不已。因为家长说到效果不好时总会是小心翼翼。
因为那么多学生,会有几个成绩逆天的。换做任何高中毕业的人其实都能带出来,但是这时候出成绩,那就是老师功劳。
其他家长一看,还能怎么办?人家效果摆在那里,你能怎么说?总不可能说别人的“偏方”不灵嘛?只能默默告诉自己高攀不起。然后,后面更多的人踩着你退后的身子,前仆后继……
【结语】
不要奢求小概率事件。第一,你不一定等得到;第二,你等到的,不一定接得住。励志鸡汤适当饮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