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PHEV已“死”,HEV凤凰涅槃?

“到2035年,乘用车市场只会有两种新车:要么是混动车,要么新能源车,传统燃油车将退出历史舞台。”

日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下简称路线图2.0),和5年前的路线图1.0相比,新版本迎来了重大变化。

路线图1.0里程碑回顾

《路线图1.0》发布之后,究竟哪些目标已完成,哪些还有差距呢?我们先来重温一下1.0版关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里程碑规划,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答案:
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
2020年5.0升/百公里
2025年4.0升/百公里
2030年3.2升/百公里
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占比:
2020年销量超过总销量7%
2025年销量超过总销量15%
2030年销量超过总销量40%
节能车年销量占比:
2020年销量占比超过30%
2025年销量占比达到40%
2030年销量占比50%
2020年6月30日,四部委发布的《 2019年度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情况公告》显示,截至2019年,144家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实际值为5.56升/百公里。
根据中汽协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73.4万辆,同比下降17.7%,仅占国内汽车总销量1711.6万辆的4%,远不及7%的目标。
至于节能汽车,2019年HEV(混合动力汽车)累计销售28.5万辆,劲增33%,尽管增速亮眼,但其销量只不过占乘用车市场1.3%。
可以说,路线图1.0对202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预期基本落空。于是在2.0版路线图里,有趣的变化发生了。

2.0路线图,“主力”大换血

路线图2.0以未来5年、10年和15年为节点,对汽车产业未来做出规划,与路线图1.0有重合的时间段,仔细对比同一时间点的不同表述,会发现两大明显变化:
一是在节能汽车路线上,混合动力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强调;二是新版技术路线图并不看好插电混动的前景。
“15年后,乘用车市场将全面转化为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将成为主流。”
2.0版路线图指出,至2035年,我国混合动力新车占传统能源乘用车的100%,新能源汽车占总销量50%以上。
尽管新能源汽车当前的销量不及预期,但新的路线图还是制定了一个比之前数值更高的预期销量比例。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称,“这是一个比较大胆的估计”。
机动车交强险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插电混合动力汽车交付20.5万辆,同比下滑7.33%。
而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中,纯电动车(BEV)又占了95%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新版路线图已经“放弃”了插电混动(PHEV)这个扶不起的“阿斗”。
另一方面,节能效果更加突出的混合动力技术路线,又重新被重视了起来。
2.0版路线图表示,“至2035年,混合动力车与新能源汽车销量各占一半”,这意味着,经过10多年的实践,混合动力车将回到主流车型中。

春风吹又生,HEV迎历史机遇

混动技术在国内的发展过程,可谓千回百转。其实早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就有规定,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
遗憾的是,此后不断有新的政策出台,干扰了这份文件的执行。
譬如2010年10月财政部发布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规定混合动力车享受3000元国家补贴,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却享受国家补贴最高达6万和5万元。
要知道,这还不包括与国家补贴差不多对等的试点城市补贴。如此情况下,技术难度更高、补贴较少的混合动力,命运可想而知了。
令人费解的是,随后工信部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又清清楚楚地写上了,“2020年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占乘用车年产销量的50%以上……”
路线图2.0重新启用了当年的目标,只是把混动车占乘用车年销50%以上,改成了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各占一半。
试想一下,明明都是同一个爸妈,为啥就混合动力的补贴比别人少一大截?规划与财政补贴如此不配套,它的心理阴影面积该有多大?
到了2012年,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出台,普通混合动力车被剔除出了新能源汽车范畴,放在桌面上的理由是“普通混合动力车使用的仍然是一次能源”。
显然,这是一份不及格的答卷。
如今,8年时间过去,“有关方面”终于迷途知返。相信在政策的利好下,国内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不久便会创造历史新高。

以技为器,国情所需

过去20多年的经验已经证明,相比传统汽车提高内燃机效率的方式,混合动力车的节能减排效果更加突出。
传统内燃机技术虽已精益求精,但即便走到尽头,依然不能彻底解决日趋严苛的节能排放问题,尤其是在国内越来越多SUV的趋势下。
国际能源署的资料显示,SUV的能耗通常要比轿车高25%。乘联会预测,到2040年,即使电动车保有量达到1.5亿辆,也只能拉平SUV的排放量。这对于近期中国对世界的承诺——碳排放在2030年达到峰值,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现阶段,提电动车环保的声音也越来越少了,因为在制造/回收层面,大型锂电池组并不环保,用电亦是将污染层面转移到发电厂。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大部分依然是火电,污染不低。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9年电力生产平稳增长,全部发电量7503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火力发电占比近7成。
相较而言,混合动力车在制造、回收层面不仅不会增加太多污染,在使用层面更是通过自身技术节能减排。换言之,混动技术是从根本上减少CO2排放最优的技术手段之一。
据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国家工程实验室对东风本田i-MMD混合动力系统的测试报告,混动CR-V SUV的综合工况与燃油版相同车型比较,节油提升41.78%;混动Inspire综合工况同比节油提升43.77%。
专家评价:工况越恶劣,i-MMD表现越优异,“越堵越省油”。
不夸张地说,如今最节能的汽车,非混合动力车莫属。在环保压力、碳排驱动下,路线图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支持,确实是国情所需,当然,更重要的是时代所需、人民所需。

消费升级所趋,市场真正需要

就算当初混合动力被排除在新能源汽车的范畴之外,不享受补贴,亦没有停止其蓬勃发展的步伐。十余年来,随着更多消费者有机会体验、有时间验证混动技术的优越性后,市场正被逐渐打开。
放眼世界,2019年HEV全球销量约307万辆,同比增长18%,远远跑赢大盘的-3.95%;国内HEV销量33.8万辆,同比增长33%,同样超越乘用车整体的-7.5%。
国内HEV市场没有补贴,全靠市场需求推动。
事实上,由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推出的新能源政策较早,仅在2012年,全球混动汽车销量即达到162万辆,其中日本售出86.15万辆,中国售出1.2万辆。
同期,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为12万辆,这份数据表明,8年前的人们就更加看好混动汽车。
作为混动汽车市场的先驱,日本于2010年推出了“新一代汽车计划”并贯彻至今,对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高达2万元(RMB),对纯电动汽车的补贴与中国一样,为6万元(RMB)。
通过对比会发现,日本的纯电动汽车补贴力度与中国相似,而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就比中国重视的多。
这或许源于日本在混动技术的先发制人和市场优势,但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混合动力汽车均被认为是未来节能环保车型的主力;无论从民众的消费认知还是目前的环保效果来看,混合动力汽车都是不二选择。
眼下,日本的混动车型堪称无处不在,不单主流的轿车、SUV和MPV有混动车型,连原本油耗很低的K-car也有混动系列,HEV占据汽车市场半壁江山。
什么混合动力在日本这么受欢迎呢?离不开3个关键词:用车成本、平顺性、便利性。

01

用车成本

对于混动车型来说,用车成本是极大优势。以同等配置的凯美瑞为例,双擎版比燃油版贵2万,但是开10万公里油费能节约1万元,考虑到二手残值,开10万公里就能收回成本。
在维护保养上,混动车型不需要特殊保养,甚至比传统内燃机的保养时间更长,而电动车锂电池的衰减与更换一直是消费者的痛点。

02

平顺性

除了使用成本外,混动车型还能带来更高级的驾驶体验。得益于结构的先天优势,平顺性和响应性是混动车的最大亮点之一,在系统的高耦合率下,基本做到了一踩就有的境界;在自动启停、怠速停车等工况下,电机和电池性能也能发挥很大作用。

03

便利性

混动汽车虽然需要电能,但实际使用只需加油,没有里程焦虑,不用改变生活习惯,时间成本低。在便利性和出行自由度方面,电动车还差得多。
综上不难理解,混合动力汽车为何能在多个国家成为主流。其实中国的交通环境与日本相似,城市人口密集,交通堵塞,驾驶环境也需要不断超车、并线、加速。所以,混动技术是适合中国市场、并蕴含巨大增长潜力的。

车市潜力股,看得见的增长空间

高工锂电预测,2025年HEV市场需求将超1000万辆,年复合增长率25%。可以预见,HEV将是未来车市需求重要增长点。
以欧洲最大的两个市场——德国和英国为代表,2020年欧洲在HEV(含48V)战线上展示出很强的战斗力。
▲德国BEV、PHEV和HEV的月度比例关系
▲英国BEV、PHEV和HEV的月度比例关系
在中国,HEV市场目前掌握在“两田”手里,市占率过半。自2005年普锐斯引入国内至今,丰田在华HEV累计销量已突破100万台。
此外,通用、现代起亚、福特等国际车企加速HEV车型布局及市场规划,吉利、东风等自主品牌也挤入赛道。
最近,丰田还决定向中国品牌免费开放混合动力技术系统,这是丰田首次向外国公司提供其核心混合动力技术,相信其它自主品牌将很快跟进。
随着混动车销售规模的扩大、成本日益摊薄,也将为实现2035年与新能源汽车各占半壁江山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过去20年,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极其快速的发展,中国消费者也在这个过程中迅速成长。
今天的年轻一代消费者,更愿意多花一点钱,选择一台既好看又个性,既环保又动力强劲的车,这就是汽车市场的消费升级。而混动技术本身,正是一次超越人们预期的产品升级。
文 | 葫鹿娃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earAuto立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