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他丢掉了我的笔!”请换位:孩子的笔盒像你电脑一样重要

当我牵着儿子温软的小手送他去上学时,我不禁想起了我的校园生活,我觉得他比我要幸福多了。

因为我从初中开始,就像《少年的你》中的女主角陈念一样遭受着学校里的冷暴力,当然,比她的程度还是好一些。但给我造成的心理伤害不亚于一个永远无法闭合的窟窿,使我敏感、自卑、甚至抑郁。所幸的是,当我的孩子也遇到校园冲突时,我发现曾经的伤痕让我能更快的换位思考,更好的帮助他渡过难关。


01.

不能保护我的原生家庭

从我小学开始,我妈就一直在外地工作,从每个学期聚一次,变成后来的每周回来一次,教育我的责任自然就落在我爸的身上。但是我爸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对工作的投入远大于一切,他不喜欢也不善于沟通,所以一旦我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对我表示反感。

我上初中后就开始被男生欺负,给我起外号,藏起我的笔盒,在我没带书的时候落井下石,在我背后突然撑开湿漉漉的伞把水撒在我身上....

我越生气,他们就越高兴,我忍了又忍,终于还是回家在吃饭的时候告诉我爸:“我同学王X和元X欺负我,他们把我的笔盒藏起来了,害得我找了一节课,还被老师骂!”

我爸一边吃菜,一边不以为然的说:“他们为什么要欺负你不欺负别人?”

“我不知道,可能因为我坐在他们旁边!”我心里已经有一些不好的预感,但还是挺直了背脊,用力的抒发着我的难过。

我多希望我爸爸可以站在我这边,拉着我的手说:“走,我陪你到学校去,帮你教训一下那些混小子!”

但现实是相反的,他终于放下了筷子,正视着我,但眼睛却因为愤怒而有些发红,紧接着,他说:“你为什么不检讨一下你自己?一个巴掌拍不响!你上课是不是开小差了?”

一股酸楚之气从胸腔一直冲到了眼眶,我差点都要哭了,难过的说:“为什么出了问题你不去怪别人,反倒来怪我这个被欺负的人!”

我爸不为所动的反驳我说:“你为什么不能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如果你考第一别人还会欺负你吗?老师肯定会保护你的!”

矛盾被他成功的转移到我学习成绩上了,我感觉自己考不了第一就是被欺负的原罪。我也想跟我妈妈谈谈这件事,可是她并不在家,等到她回来时,我又感觉自己像个小太阳一样满心欢喜,完全不想提起这些事了。

我也想努力学习,可是带着那种心情,真的每天都不想去学校,尤其我也不是学习尖子的料。那种绝望变成了梦,好几个晚上,我梦见我在一座满是骷髅的、像古罗马斗兽场似的古建筑里面爬着楼梯,走上去了,便发现那就是我的教室。

这个梦持续到前几年,一旦我受到外部打击,就会梦见在学校的双楼梯环形建筑中一层一层的奔跑,空旷的楼道里一个人都没有,心情是那么的无助和迷茫。


02.

噩梦一样的高中生活

就在中考前夕,我爸因为脑血管疾病猝然去世了。

巨大的悲伤笼罩了我,抑郁、伤感、不肯接受现实,头几天我终日以泪洗面,不知道身在何处,一心希望这一切只是个梦。

虽然我爸他不会换位思考,只能用自己的话来“鼓励”我,无论如何,我彻底的失去了他,失去了家庭的支柱。

当我开完追悼会,戴着孝,捧着他的遗像回小区的时候,被几个男生看见了。

等我重回学校后,迎接我的不是嘘寒问暖,而是新的一波嘲讽:“伊伊的爸爸去世了!她没有爸爸了!哈哈哈!”

在尖叫声、调侃声中,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我。

我死死的咬住下唇,忍住眼泪,不希望让别人看到我脆弱的一面,不想让他们得逞。

回家后,我看到妈妈在默默流泪、发呆,还生了许多白发后,更不敢开口提学校的事,不希望她为我的事情操心。

渐渐的,我把所有的痛苦都沉浸在书本里,通过麻痹自己,斩断外界对我带来的干扰,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学习,还真的考了年级第一。

我想到我爸曾经说过的话,理解到了他希望我自己强大的苦心,当我想向他汇报这个好消息时,忽然发现他已经不在了,不论我如何咬紧牙关,都抑制不了泪流满面。

我变得越来越敏感、自卑、脆弱,封闭了自己,不懂如何跟人打交道。

这段经历让我发现青少年中也有恶魔,而且他们给同学带来的伤害,比懂得伪装的成年人更直接。他们不会管被伤害的人有什么后果,他们只顾发泄自己肆意妄为的青春。

我不知道这些孩子的家庭是什么样的,但绝对是有内在伤害关系的,否则,他们哪来这么多的恶意洒向人间?


03.

反弹:大学后毫无防备的人际交往

上大学后,换了一个新环境,我好像苦尽甘来了。

在这里虽然也有不好相处的同学,但我交了两个特别活泼开朗的好朋友,每天都笑眯眯的。我一点很小的事情,都被她们一通猛夸,都被捧得膨胀了。

我觉得自己像一盆被压抑在阴暗角落的小苗,开始被移到了阳光下,在赞扬的甘露下开始舒展枝叶,伸展起来。

这时,我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觉得对我友善的都是好人,所以也就发生了后来去社会做兼职被校长骗的事。(看这里:我被他骗过无数次,但还是选择了嫁给他

但是我表面阳光的背后又是自卑和敏感的,这表现在我因为怕被拒绝,所以从来不敢主动联系朋友,如果朋友对我有一点不一样的举动,我会以为自己哪里做的不好,让她们不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有讨好型人格的表现,会牺牲自己的需要去迎合大家,得到其乐融融的快乐。

我喜欢狂欢的聚会,害怕散场后的寂寞。

幸亏我一直爱阅读,也保持写作的习惯,我从大量的心理书籍中找到了自己的根源是青少年时期缺少爱和肯定,这就像一个填不完的黑洞,如果我自己不生出安全感,我永远都会处于诚恐诚惶的境地。

尽管我现在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一个孩子的妈妈,但我还是偶尔会察觉内心的空洞,但我学会小心翼翼的去肯定自己修补空隙,尽量耐心的去对待孩子,关心他的细微变化,肯定他的感受。

终于,有天早上,他赖在床上不起来,说什么都不去上学,在我的耐心开导下,他才告诉我:“小明拿我的橡皮好几次了!我昨天问他要橡皮,他不给!我再也不去学校了!”


04.

换位思考:我作为家长来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

听完孩子的描述,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觉得:这么小的事情,他就气的不上学了呀?

这时,我突然理解了当年,我在饭桌上跟爸爸提到学校里被人藏起笔盒的时候,他的那种云淡风轻的表现。原来在成年人负重前行的每一天中,孩子之间因为文具而来的争执看起来就像蚂蚁搬家一样渺小可笑。

幸亏我曾经有过被家长漠视过,也曾经被同龄人欺凌过,我完全能明白文具对孩子的意义,不亚于一部手提电脑对家长办公的意义。试想一下,如果你在工作时,同事藏起了你的电脑,或者丢掉了你的鼠标,你会如何?

何嘉文在《“换位思考”在教育工作的作用》里提到:

在教育教学中常常需要处在学生的位置去反思问题,把自己的心理状态放到学生的生活中,亲身去体验他们的感受,这就是'换位思考'。这种反思方式,帮助教师找到教育教学的障碍,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我同时体悟了孩子和我父亲当年的感觉,所以我认为,真正的换位思考,必须建立在这种完全的理解和代入上。

我回忆起年少的我,当时不过是希望家人能站在我这边,作为我背后的参天大树支持我、爱我、给我面对困难的勇气。

接下来,我采用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中,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的办法,来处理这个问题。

1.如何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很简单,承认并接纳他们的感受

2.我们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的感受替代孩子的感受。

3.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感受都可以被接纳,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4.当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他们才会鼓起勇气自己去面对问题。

第一步,我先认可了他的情绪。

“他还对你做什么了呢?”

“他还丢掉过我的铅笔!还撕破过我的书!”孩子脸色涨红、愤怒的说着。

我抱着他说:“别担心,妈妈永远都站在你这边的。我完全可以理解你的心情,妈妈小的时候,连笔盒都被同学藏起来了呢!”

“那你怎么办?”他果然停止了控诉,专注的听我说话。

“我没有办法,我也找不到,结果那节课我没有办法写字,被老师批评了。”我叙述着当时的情形,突然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我没有勇气跟老师辩解,所以才觉得憋屈。

“妈妈,那你后来怎么办?”他好奇的看着我,开始起床去刷牙,穿衣。

“我只能用心听课,尽量记在心里,然后下课了,我就去找到了我的笔盒。”我努力回忆着当时的场景,用记忆碎片拼出了剩下的情节,我发现我一直沉浸在情绪当中,对最气恼的瞬间记得最清楚,对前后阶段则较为模糊。

“那你有没有告诉你爸爸妈妈?”他的眼睛黑漆漆的看着我,好像在担心那个小时候的我。

第二步,我逐步带他走出情绪。

“我有啊,结果却被我爸爸说我一个巴掌拍不响,让我好好学习。这让我更难过了。”我牵着他的手,领着他走到客厅的餐桌上。

他很自然的一边吃饭,一边问我:“妈妈,那你现在还难过吗?”这时,他已经忘记了自己的事情,反倒关心起我来了。

“我早就不难过了,不过前不久我去参加同学会遇到那个同学了,我跟他说了这件事。我说了我特别的生气,我以前过的很难过,都是因为你欺负我。”我看他背上书包,继续聊着,就像在谈论别人的事情,悲伤很浅更多的却是释然。

“他怎么说呢?”

“他说他喜欢我,所以想逗我玩,被我骂了一顿!但我们已经和好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就在前不久,我跟最讨厌的男生因为同学会重聚,我聊起了这件横跨多年的旧事,他不但真诚的向我道歉,还跟吐露了自己当时的私心。

跟儿子说完后,我感觉心头的阴霾已经消失了。

第三步,帮助孩子找到解决的方法

他用手抓住书包问我说:“妈妈,那我今天回去以后要怎么对小明说呢?我真想打他一顿!”

“你可以告诉他铅笔、橡皮、书都是你很爱惜的东西,被丢掉或者弄坏会让你很不开心的。如果他还是对你乱发脾气,你就大声告诉他:你非常不开心!不许这样了!”我用自己的理解一点点的梳理着。

“如果他还是那样呢?”孩子还是有点担心、敏感。

“那就只能跟老师说了,你说我都已经这样了,小明还是要这么对我,我非常难过,请老师来帮忙。妈妈相信老师会处理好的。”

他如释重负的点点头,终于背起书包说:“走吧!去上学!”

“如果再遇到问题,你一定要告诉我,我们一起想办法!”我拉着他的手走在路上,感受到树叶缝隙洒下的阳光,这是多么晴朗的一天。

没想到一场难以化解的抵触情绪,就这样被我们的谈话解决了。

但如果家长只顾自己的事情,藐视孩子的烦恼,再不耐烦的打断几下,这条联结亲情的纽带也就被打断了,尤其到了青春期后,隔阂一旦产生,孩子跟父母更难沟通。

我因为写作经常会去采访别人搜集资料,在了解中我发现,我们的父母几乎都是工作狂。

我一个好朋友告诉我,她妈在她3岁时就让她一个人从医院走路回家,小学时都是姥姥姥爷管吃住,她12岁就被送去寄宿学校读初中,童年里几乎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过。虽然父母给我们带来了物质基础,让我们可以上学读书、吃好穿好,但我们的内心是很缺爱的。

这种缺乏感给了我们一种渴望陪伴孩子,不让他们再像我们一样寂寞、无助的恐惧感。

我们具有父母辈所没有的,对孩子的耐心和同理心,所以可以更好的换位思考。

这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更好的改变,以广东省为例,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下降。

2018年广东省检察机关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与2017年、2016年相比降幅分别为9.93%、11.30%,逐年下降。

最后,我希望每一位父母都真心的去爱和保护孩子不受欺凌,

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会孩子的喜怒哀乐,

以合理科学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孩子走过花季雨季!


参考资料:

《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下降》-广州日报

《博弈论的轨迹》,王春永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

《“换位思考”在教育工作的作用》,何嘉文


我是李伊,文能业余时间写十本书,武能算账打咏春拳的斜杠青年,希望用我的才智助你上青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