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上的今天 西班牙作家皮奥·巴罗哈逝世64周年
皮奥·巴罗哈,西班牙著名小说家,“98年一代”代表作家,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院士。
“98年一代”
在走近作家本人之前,小编先向大家介绍他所属的“98年一代”。这是西班牙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名称与1898年爆发的美西战争有关。1898年,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被新兴强国美国打败,失去了最后几块海外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西班牙国民从梦中惊醒,意识到昔日的辉煌已然远去。重击之后,一群年轻作家痛定思痛,寻找出路,或向发达国家借鉴经验,或在民族文化里提炼精华,希望改变衰颓的社会现状(《西班牙文学》,董燕生著)。这批文人因为爱国之心被联系在一起,加上在文学审美方面也很契合,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团体——“98年一代”。
“98年一代”部分作家合影
弃医从文
皮奥·巴罗哈1872年出生于西班牙北部的圣塞巴斯蒂安。他的家族人文气息浓厚。父亲是一位热爱文艺的矿业工程师,哥哥是一名画家,妹妹是一名作家和民族学家,两位外甥分别是杰出的人类学家和电影导演。
巴罗哈和家人
考入大学后,巴罗哈选择了医学专业,但很快他就对乏味的课程和迂腐的教授感到厌倦,为自己的选择后悔不已。与鲁迅“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感悟契合,巴罗哈也更看重人的精神世界,“我关心病人的思想感情和关心病症一样多,甚至更多”。毕业之后,他在巴斯克地区做了一年多的乡镇医生,又到马德里的家族面包店工作,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巴罗哈画像 毕金·索罗利亚绘
巴罗哈画像 毕加索绘
笔耕不辍
巴罗哈是一位勤奋而高产的作家,他保持着一年两本书的创作速度,在50多年间写了上百本书,其中大部分为长篇小说。这些作品或着眼个人生活,或描绘历史事件,或聚焦无序心理,或充满深刻哲思,题材丰富多变。但总的来说,他的作品悲观色彩较浓;结构上松散随意,喜欢使用“三部曲”的格式;语言上不加雕琢,简洁自然。
巴罗哈的代表作之一是《种族》三部曲中的《知善恶树》(1911),这部自传色彩鲜明的小说体现了作家本人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主人公安德烈斯·乌尔塔多是一个内向孤独的悲观者。医科大学的怪状让他对科学界失去了信心,与患者的相处又使他目睹了贫困对生命的蚕食,弟弟病逝,妻子难产而死,失去了人生意义的主人公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人由于不知道怎样生活,没有规划,缺乏目标,无所适从,就会感到苦恼和绝望”(《20世纪西班牙小说》,王军著)。
《知善恶树》原文封面
巴罗哈在短篇小说方面也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对鲁迅、海明威等作家都产生过影响。鲁迅曾译介过这位西班牙小说家的短篇集《山民牧唱》,并借鉴了他“通过叠句达到诗歌化效果”的技巧。海明威则吸收了巴罗哈用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和力求文风简洁平易这两个特点。(《巴罗哈小说散文选》译者前言,戴永沪译)
1956年,在巴哈罗去世前几天,海明威终于有机会造访这位文学大师,并告诉他“您比我更配得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与巴罗哈
西班牙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塞拉曾这样评论巴罗哈:“他的哲学简单而具体,他的两项式——真理/独立一直陪他到死。”这位孤单内向而又敏感固执的作家,一生都在追求个人自由、思想独立,勇于撕开一切虚伪和掩饰。文如其人,他的作品也因坦率犀利的特质受到读者的喜爱,为西班牙文学添了一抹色彩。
选段
“我这就讲给您听。性的本能使男女互相吸引。但人是有想象力的,一个男人会说:我喜欢那个女人。那个女人也会说:我看中这个男人,这就是寻找偶像的本能在起作用了。也就是说,在偶然选定的对象身上想象出一个更美好的形象,并加以美化、修饰,而且深信这个想象中的偶像是真实的。爱恋着一个女人的男人,实际上在心里改变了这个女人的本来面目;而爱恋着一个男人的女人,同样也在心目中改变了这个男人的形象。相爱着的男女总是透过虚幻的彩云来看对方,可是魔鬼却在暗处窃笑,这个魔鬼不是别的,正是物种。”
......
“就是说,爱情实际上是一种欺骗咯?”
“是的,爱情就像人生一样是一种欺骗。所以有人说:女人就是女人,没有什么好不好;男人也一样,谁也不比谁强。这话是有道理的。”
“对于没有爱情的人来讲是这样。”
“应该说是对于那些不抱幻想、不易被迷惑的人来讲是这样......因此,有爱情的婚姻往往比只有利害关系的婚姻产生更大的痛苦和失望。”
选自《知善恶树》,江禾、林光译
撰稿人:E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