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三首同名诗,不同的境遇和感情,相同的是千年来无人超越

唐朝是诗歌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引领这个盛况的是李白杜甫等风流人物。到底是李白第一还是杜甫第一,后世曾经为之争论不已。然而在当时,杜甫的名气却远远不及李白。李白是全民偶像,走到哪里都被奉为上宾,杜甫的大半生活,却在困顿中蹉跎,直到去世几十年后,他的价值才被元稹、白居易等人发现。

尽管生活不尽如意,但杜甫依然心怀天下,保留对于朝廷的赤子之心,对于百姓的怜悯之意。比如这三首《望岳》,就正好展现出他在青年、中年和晚年对于人生的感悟。

第一首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也是被选入语文教科书的常客,它是在杜甫青年时期所写。当时的杜甫虽然科举考试落第,过着不羁的漫游生活,但因为年轻,国家也出于开元盛世,所以没有什么悲伤之心,反而在游历泰山时,语出惊人发出感叹: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从自问开始,诗人感叹泰山美景如何?马上又自答走出齐鲁,依然历历在目。泰山风格绮丽,汇聚千种风情,山南山北,以巍峨姿态分出了清晨黄昏。白云缭绕,不仅在泰山之巅,更在诗人的胸中形成万千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诗人的眼帘。在这种雄浑气魄的景象下,诗人不禁感慨,一定要登上巅峰,纵览群山环抱的豪情。

这首诗,我们一看就与杜甫中晚年的深沉完全不同。它散发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蓬勃,借着讴歌泰山的大气磅礴,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更是表达杜甫不畏艰难,敢于登攀,敢于接受挑战的壮志豪情。因此,有人认为,这是歌咏泰山的第一名篇,千载之下,无人能及。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人到中年,杜甫历经了种种不得志,他的才华仅仅被极少数人所欣赏,并没有像青年时设想的那样大红大紫。即使到了朝廷之后,也被人恶意中伤,不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这段失落时期,他眺望西岳华山,写下了另一首《望岳》: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这首诗中,杜甫展开了奇特的想象,并且融入了神话,营造了一个特殊的艺术境界:华山最高峰如同一位老者,其它山峰像儿孙一样环绕在他的收为。怎样才能得到传说中仙人的九节杖,拄着它飞到玉女的洗头盆前?车厢进入险峻的峡谷就没有回头路,只能像一支箭杆直入南天门。等到秋风送爽时,我再登高去寻访白帝,找寻仙道本源。

如果说那首关于泰山的《望岳》是充满蓬勃的朝气,这首关于华山的《望岳》却带着彷徨和苦闷,甚至寄托于神仙方术,才能找寻出路。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有失望,但不绝望,他相信必然能够探寻到真理的。但是,在杜甫晚年的一首《望岳》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洎吾隘世网, 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紫盖独不朝, 争长嶫相望。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中国有五岳,杜甫已经以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为题,这一首则是关于南岳衡山的。倒不是因为年老之后,话越来越多,所以诗越写越长,实在是因为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国家动荡不安和自身的颠沛流离,让杜甫的感触越来越多。

在这首诗中,杜甫反复描述了衡山奇异的景色,并阐发自己对于祭祀之礼的议论。后人评价此诗是雍容肃穆,情思婉约,与以往的望岳诗大不一样。诗人起于祭祀,终于祭祀,但意思却不在祭祀,而是感叹时世凋敝,国家的衰亡。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转折点,对于经历了开元盛世的杜甫来说,感触是极深的。他一心致力于匡扶社稷,却终生不得重用。在晚年,他只能发出“神其思降祥”的祈求,别说和第一篇,就是和第二篇望岳诗主动去寻求真理都已经想去甚远了。

这三首望岳诗,看起来并没有多大联系,但要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中,细细体会作者在剧烈社会动荡之中,依然心忧天下的感情。杜甫对于天下苍生,国家社稷的热爱,是从来没有改变的,这种感情倾注在诗歌之中,才成就了“诗圣”的不朽之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