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清理遗址时,一脚提出个铜疙瘩,找到了一支神秘部队的踪迹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更有灿烂辉煌的文明,先民们留下了不可计数的财富,也就成为了现代人眼中令人赞不绝口的文物。有些文物的得来,是历经了艰难困苦,有的却实在是机缘巧合,因缘际会的。比如黑龙江省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唐代渤海天门军之印就是如此。
所谓渤海,指的是建于698年,亡于926年的政权。它的控制范围,大致是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因为渤海国主要处在唐帝国的同时期,是唐朝的藩属国,后来被契丹所灭,并没有闹出太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因此也不是很出名。
渤海国的都城几次迁徙,但在上京龙泉府的时间比较长,这里就是今天的黑龙江宁安县,形制大体上是仿效唐朝长安修建,只是规模要小得多,相当于长安的五分之一。1960年时,考古工作者就前往宁安县,清理发掘上京龙泉府遗址。
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考古专家陆陆续续发掘了大量建材、丝织品和铜钱,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渤海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然而,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一位工作人员在撬开青砖后,发现了一个秘密。
当时,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青砖底下。不料,在搬动石头的时候,脚下却提出了一个青铜疙瘩。带着职业的敏感性,他迅速捡起了这个铜疙瘩。简单清理了上面的泥土后,竟然是一方印章。
要知道,印章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也很悠久,它是用于鉴定或签署文件的工具,后来也成为文人寄托闲情雅致的爱好。这方印章高4.3厘米,长为5.25厘米,宽为5.3厘米,大致是个正方形。这并不足为奇,然而工作人员当场读出印文时,却一片茫然:天门军之印。
这明显是军队的印章,但到底是什么军队,却没有人能说得清。既然是考古发掘渤海国都城,专家们都是做足了功课的。渤海国是唐朝的藩属国,典章制度,官职设定,部队编制,都是与唐朝一模一样的。比如在《旧唐书文宗本纪》就有记载:
大和六年十二月,内养王宗禹渤海使回,言渤海置左右神策军……
我们知道,唐朝就有左右神策军,渤海国也设立了左右神策军。在零星的史料中,这类记载并不少,可见渤海国处处模仿宗主国。所以,要了解天门军是什么部队,查看唐朝的军队建制就清楚了。令人遗憾的是,那些走南闯北的考古专家却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
这一点,也不能怪他们,史书之上也没有记载过这支部队。因此,有专家推论,天门军很可能是唐朝的秘密部队,执行的是特殊的使命和任务,所以并没有记载在史书之中。但当时的渤海贵族们还是了解这个情况,仿效唐朝建立了自己的天门军,这方小小的印章就是证据。
唐代天门军之印是青铜材质制成,由铜片镶嵌,极为精美。它的印文是篆书的,印背是楷书的,内容都是“天门军之印”。这种书法笔挺有力,古朴率真且又圆润活泼,实在是难得一见的佳品。这说明当时渤海国深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连文字直接使用汉字,这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方渤海国印章。
考古研究就是这样,当解开一个谜团时,又会产生新的谜团。当我们发现了一件文物时,往往只能根据蛛丝马迹破解它的含义。也许,天门军印章所隐含的秘密,只露出了冰山一角,还需要后人去研究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