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顿笔和点的写法

1、顿笔在楷书中是一个微小的动作,但是确实一个必须的动作,忽视这个动作,那么你写出来的笔画就不是完整的,也不会“生动有力”,达成不了笔画美的目的。没有这个顿笔动作的一切用笔方法,都是不正确的。但是,顿笔这个微小的动作只在横画的末尾、竖画的末尾、撇画的开头处、转折处、横钩等一切钩的关节处。除了这些地方,其他地方的顿笔动作都是错误的。

2、点的写法:点不要一笔写出——那种把毛笔按一下,​在纸面上按出一个“点”的做法是错误的。有一种教材上说是“扭挫”,但是很多人不懂这个词语的含义。我的做法是:把点这个笔画分成两部分来写。(参考我画的图,图中A、B两处)先写A处,在A处写完后,把笔抬到B处的右上角,开始往左下角写。这样,用两笔组合成一个点的笔画。

3、钩的写法:比如:竖画接向右钩。“金字旁”的向右钩。比如写一个“销”字,你还会碰到向左钩。钩这个笔画怎么写?我的经验是:写竖画到末尾处,稍稍一抬笔,再写那个钩。不要小看这“一抬笔”的动作,这个动作就是笔法,这个用笔动作就是“窍门”,就是打开笔法宝库的钥匙。

4、篆书应该用细线写大字。具体我的经验是“格子的长诗10厘米,宽是6厘米,笔画的宽度是3毫米”。我现在写的楷书经常写小的。在3厘米*3厘米格子内,行书在4厘米*4厘米格子内,隶书在横7厘米、竖5厘米的范围内,篆书如上所说。为什么我要不厌其烦地说出数字?是不是太教条了?是不是太死板了?不是的。一些人认为,我写毛笔字,应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你管得着吗?是的,我管不着,我也不稀罕管。我经常看到一些所谓的书画名家,用四尺对开这么大的纸,写上“上善若水”、“天道酬勤”等等四个大字,我就觉得那些字没有丝毫价值。我除非万不得已我是不写这样的字的。

5、就是在互联网上我看写字的视频,也能看到很多人临摹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他临摹的这个字帖的原字有多大,我以前也不知道。比如:我临摹《曹全碑》,以前我都临摹成鹅蛋大小的。后来我查找资料,才知道,《曹全碑》的字才3厘米*4厘米(大体上说的)。这是一个什么大小的概念呢?就是比你的大母手指盖大一点。写这么大的字,能和写巴掌那么大的字用一样的笔法吗?显然不能。写大字,除非摩崖石刻,其他的都是瞎胡乱写。比如各种牌匾、各种单位的门头、各个旅游景点的题石,对联等等都是。古人不会写这么大的字,因为和他们的实际生活毫不相干。

6、写行书的时候,斜握笔。笔杆和纸面的角度大约是70°,而且要一直保持这种角度不变。这样做的目的是是运笔的时候,笔毫有一个“面”在纸面上。在运笔的时候保持角度不变,那么你写的字的笔画的粗细就会大体一致,不会出现忽粗忽细的毛病。

7、写一下就把笔在空中、在手中转一下,这个动作经常在名家的视频中出现,好像很潇洒。这么做的目的是:一是调整笔锋;二是把笔当中的有墨汁的一面​挪过来。这样做的动作是不是正确的运笔方法呢?我不敢说。我想古代人不会这么做。为什么?因为古人在“写”字,而我们看到的这些所谓的名家在画字。这些人写字吗?不,他们在画画。他们画画吗?不,他们在画字。无耻啊!误人子弟!

8、我最近仔细的读《坛经》,在学校读,在家里读。早上上班前,读上几句,上厕所,拿着书,看上几句。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9、我在读陈方既的《中国书法美学原理》。读累了,就去读《明朝那些事儿》和《万历十五年》。

10、我所坐的地方随手就能在水写布上写字。我只要有时间就写上几个字。只要我一写字,我就有体会,于是我就找旁边的小本子记下我的心得,或者是反思。这样的经验积累是我乐此不疲的,因为我所有的经验都从此中得来,这些经验是我进步的阶梯。

11、实际的书写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这些东西不是在《历代书法理论资料》上复制、转载、抄录下来的,是从我的手中、从我的心中来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