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敏:“怀才不遇”与“无人可用”的症结何在?

声明
  • 作者:孙健敏,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人才测评专家

  • 来源:管理之声(ID:guanlizhisheng2015)

  • 管理之声为华夏基石《洞察》杂志读者服务号

  • 欢迎转载,请通过向公众号后台或者加微信(syling130、qslihaiyan)申请并获得授权

  • 管理咨询及其他合作事宜请联系市场部:010-58752828转863,编辑部:010-58752828转801

听杨勇(被称为“中国式众筹第一人”,《中国式众筹》作者之一——编者注)介绍了人才众筹,即人才IPO的概念,虽然还没完全弄明白,但我觉得这种提法在理念和观念上都是相当有颠覆性的。

跟人力资本价值结合起来,我想谈三点。

第一,人力资本严格来说是经济学的概念,不是管理学的概念。

价值不仅是有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意义,还有伦理的意义在里面。从伦理的意义来讲,人生来就有价值,天赋人权,这是勿庸置疑的。不能因为你知识更多、能力更强,就说谁的价值更大。

人的这种价值怎么样去定位、定价或者说衡量?目前,心理学更多的是受到社会需求和管理的影响,这是从“你能干什么?你能创造多大的价?即从经济的角度来给人定价。但人的价值又是很难评价或者说衡量的,尤其是对潜能的评价。表现出来的东西也许我可以用某种标准去确定它的相对价值,但是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潜在的东西要去发现它、开发它,就有相当大的难度,杨勇说人一生可以被IPO三次,不管哪一次,相当程度上都是建立在对未来的预期、基于对潜在价值的评价去做投入。

一个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他有他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完全用经济价值来评价或者衡量。作为个人,他又有他独特的追求或需求,而且可能并不是金钱能满足的东西。

最近我总在讲,移动互联网手段如微信这么便捷,但它可能也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见了面的握握手、拥抱一下,我觉得可能还是人性的问题,技术永远替代不了人性。从这种角度来说,人才IPO更多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对于传统的企业经营运营思路可能是一个颠覆,这种颠覆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最终满足人的终极价值追求,就决定了“人才IPO”能够走多远、做多大。这个还不包括刚才说的在操作层面上的各种风险。

第二,人的价值一定是相对而言的。

就算是从经济角度来衡量,在一个圈子里有核心人才、骨干人才、普通人才,还有通用人才,每个人都是人才;都是教授,还分一本、二本的教授,但三本的教授也有三本教授的价值,人的价值和相对性实际上一定是离不开环境的。比如说华为“人大六君子”,为什么是彭剑锋而不是别人组织起来的?为什么是这六个人而不是另六个人?为什么是在华为成功了而不是在其他企业成功了?这其实是想说,在一定的基础条件上一定是有必要条件,比如有一个有组织力、凝集力的人物,有任正非的慧眼识才。但还有更多的是偶然条件,是可遇而不求的机缘。

除了人的机缘,还有环境的机缘,我们赶上了华为、华为赶上了中国电信行业的大发展。就像刚才彭老师所说的,比我们优越的、才华比我们出众的学者多的是,为什么成就了我们人民大学的这六个人?这里边还是有一个机遇的问题,当时国内还没有本土的咨询顾问公司,管理咨询相对来说是婴儿期,但现在全球咨询公司都在这儿、全球的顶尖教授都在这儿,就不一定是我们了。

还有,人才IPO,或者是众筹咖啡馆,能不能长久走下去并不是利益的问题。因为众筹的实质是参与的人成为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杨勇刚才补充说,不一定指望每个股东都出力,有的就可以出钱后坐享其成,但前提是建立在我对你这个人、对你这个事业特别信任的基础上,我坚信你不会破产或倒闭,即便破产或倒闭了我也不会吃亏。不破产倒闭更好,但最后能不能长久其实并不是利益的问题,是命运共同体的问题。

如果只是利益共同体,那就有钱分多分少、机会给多给少的种种冲突矛盾在,就有抱怨了,就很难持久下去。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华为高明之处就在这个地方,就过通利益分享机制使企业和员工建立起超越利益关系命运共同体,真正的把利益共同体转换成了命运共同体。这个并不是人为的转换,而是一种潜在的、默认的东西,所谓共同的默契。所以我觉得众筹的人也好、众筹商业项目也好,从长远来讲,还是要强调组织文化的作用,解决价值认同的问题,建立起超越利益关系的共同体,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

第三,个人的定位和别人的评价怎么统一起来。

我经常说,走遍中国所有的组织都会看到一个现象:员工觉得怀才不遇,领导觉得无人可用。

依据个人对人性粗浅的理解,以及对于心理学的理解,我认为个人定位的价值和别人评价的价值两者之间很难平衡、统一起来。自己对自己的定位不一定准,不能说你觉得你能干什么,是别人认为你能干什么。IPO可能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机会,就是,你觉得你能干啥,你可以来。但是人还是有社会属性的,单枪匹马、个人英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领域和阶段性。我自己的看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阶段靠个人一定不长久、不可持续,还是要靠团队、靠组织。

(本文为作者在《洞察》杂志组织的“人才IPO与人力资本价值论坛”上的讲话整理,刊登于总第36期《洞察》,编辑尚艳玲)


索要《洞察》双月刊,请发邮件至shangyl@chnstone.com.cn,或加微信(syling130、qslihaiyan)注明公司、职务、地址、联系电话,审核通过后将惠赠一年期洞察杂志。管理咨询及其他合作事宜请联系市场部:010-58752828转863,编辑部:010-58752828转80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