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老师解作文题(8)

石老师解作文题(1)

石老师解作文题(2)

石老师解作文题(3)

石老师解作文题(4)

石老师解作文题(5)
石老师解作文题(6)
石老师解作文题(7)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最近,一篇题为“原来这些名言还有后半句”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文中列出了许多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名言的完整句,还原了这些名言原本的意思,颠覆了很多网友以前的认识。
比如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其实后面还有半句:“当然,没有那1%的灵感,世界上所有的汗水加在一起也只不过是汗水而已。”
又如卢梭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其实后面还有半句:“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又如《论语》中的名言“三思而后行”,其实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子认为做事不能过于谨慎多思,考虑两次就可以行动了。
……
这些曾被断章取义和被还原了本来面目的名言,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审题指导】
对于一则材料,我们分析的时候要学会分出不同的角度。
这则材料至少可以分出下面三个角度来立意:
1.基于某一段名言被断章取义或被还原本来面目,引发的思考。
2.基于名言被断章取义的现象,引发的思考。
3.基于还原名言本来面目现象,引发的思考。
明确一个角度之后,进而进行分析。分析有两种很重要的方法,一是找原因,二是谈意义和影响。
当然,我们写材料作文,一定是在对材料整体认真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延伸和升华,而不是只涉及到其中的一点,就延伸开去,脱离材料,那样基本上就是跑题了。
也就是说,你可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但还是应该回归到对材料本身的分析评价上来。
【例文分析】
人心上的羊群现象(48分)
“三思而后行”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警句,却在一夕之间成为了完全相反的意思,有谁能想到,原本警示人们做事不宜冲动的圣人之言却在多时之后被人们证实——圣人根本就不是这样说的啊!未免让人觉得哭笑不得。
除“三思”之外,卢梭、爱迪生的名言警句也被人查阅翻出,恢复了原本意思后的这些句子,颠覆了许多我们固定的认识,更将一个个深刻的问题摆在我们眼前:是谁最开始误解了名人的话语?又是谁将其广为流传?在这之中,为何久久都未曾有人发现?【对一个现象的分析要学会多问为什么,这样方能引发更深入的思考,更深入的分析。】
我想,若要回答这些问题,一个“羊群现象”或许能解释大半,但准确言之,文化上的羊群现象才是这些名言警句真面目久久未能展现的原因,常言道“三人成虎”,一人言“三思后行”,两人言“三思后行”,直至三人四人,五人六人,便真的只剩下“三思后行”。如此推论,并不能解。
然而我们将时间轴往前调看。文革十年之中,多少文学经典被毁?多少文学大家被迫害?一人言其是反动派,是走狗;二人言,三人言多人言,真想便被人为的埋葬,认为的扼杀;再往前调看,明清思想文化,多少人满心奉读理学伦常?多少人只懂诗文注解,不懂为官治世?一人只观学,二人只观学,三人多人只观学,只懂学,文化前进的双足便被人为的束缚,人为的绊住。
思极此,我倒才恍然大悟,大悟之后难抑心中的胆颤——文化上的羊群现象,历史之中重演几次?而今当下又是几次?未来之年还将几次?究竟“羊群”的是文化,还是人心?我们有五千年积淀下的传统文化,四书五经、诗书礼义,人人称颂,朗朗上口,却谈及文化创新,技术革新,冥思苦想,说不出一字半文。幸运的是,明清时期依旧有李贽、顾炎武冲破束缚,而今被断章取义的名言,也终有人为其正身,我们的文化并非一潭死水,孤芳自赏;只是需要更多的力量,再着新裳。
【相关阅读】
《误读的名言以及折射出的国人心理》
在崇尚权威的中国文化氛围中,名人名言占的地位是很重的,很多名家说的话,往往被人民当成指导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不二准则,但这些流传下来的名言中,也有一些话被人刻意或无知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意旨与初衷,迷惑了天下万千受众。略举数例,以正视听:
误读一:爱迪生: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从小到大,老师都会用爱迪生的这句话教导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现在才知道,虽然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确实说过“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话。但是,我们的老师和教材偏偏每次都漏掉爱迪生后面那关键的一句话:“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误读二:爱因斯坦:不存在一个掷色子的上帝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上帝不掷色子。”他这句话是针对量子物理而说的。量子物理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测不准原理,它彻底打破了“决定论”的物理学,而爱因斯坦恰恰是支持决定论的,这与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有关。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狂热的信徒,但他始终相信上帝的存在(不一定是某个宗教的上帝),他认为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观念就好像上帝掷色子一样不可相信。这是他的本来意思。那么,现在让我们看看,我们的教材是怎样篡改爱因斯坦的话的——绝对令你目瞪口呆。教材说:“爱因斯坦反对量子物理,是因为爱因斯坦觉得量子物理学家承认有一个掷色子的上帝存在,不是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
误读三:拿破仑: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
“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谁都知道这是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接受这句话,是因为一个伟大的外国人对中国有如此崇高的评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深感自豪。而我们也深信这只睡狮已经醒来,已经让世界感到它带来的颤抖,因为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已经当惊世界殊了。但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这句话的中间还有一句:“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
误读四:布莱德利: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我们过去知道的是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则是一举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我们是第一个让美国人在没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署了停战协定,大灭了美帝气焰,大长了人民威风,连美国人也如是说,这句话就是明证。但是,布莱德利说的这段话却是有前提的:“如果我们把战争扩大到中国,那我们就会被卷入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误读五:黑格尔:存在即合理
“存在即合理”,黑格尔的这句“至理名言”几乎连小学生都耳熟能详。许多人为之困惑,却不求甚解,认为黑格尔这句话意思是说:凡是存在的事物就天然具有合理性,“存在”是“合理”(价值判断)的必要充分条件。殊不知,这种误解大概来自旧版本黑格尔著作翻译者的谬误。如果没记错的话,《小逻辑》以及《法哲学》里,译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误读六: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查《论语·秦伯》原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我们都知道古文是没有标点的,朗诵时要分句读。恰恰是在这个上面,统治者作了手脚。前面的句读没有问题,关键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确的句读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样一来,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不好,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另一种断句的意思是说:诗礼乐这些教化,可以让老百姓自由发挥吗?这是不可以的,还是要我们来教化他们,使他们知道和明白。
这才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一代圣人风范啊。
误读七: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平常的理解是:孔夫子告诉我们,别人欺负我了,打我了,但我们依然要感恩别人,报答别人,让别人羞愧死。但如果别人不羞愧,而且还继续打我们,又该如何呢?所有这一切老夫子又语焉不详。
其实儒家的精神以积极康健为主,明知不可而为之,何等的昂扬向上?何等的激越慷慨?如何会这样窝囊废呢?
原来我们又被断章取义了。《论语宪问》原句为“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回答很清楚,旗帜鲜明,决不和稀泥。先是反问:如果别人欺负我们,我们还要报之以恩德,那么,如果别人给我们恩惠,我们又该如何报答呢?这岂不是是否颠倒,恩怨不分?接着,很少直接把答案和盘托出的孔子,忍不住又说:“对施暴于我们的,我们要狠狠回击,对有恩于我们的,我们要好好报答。”
误读八: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民间谚语对联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的话中最搞笑的一个例子之一,就算是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生,也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不妥之处,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我们认识的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
原来,这句来自民间的谚语本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句子,里边充分运用了对仗。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就跃然于纸上,可惜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这一句话,到了朝廷上那些所谓的学高八斗的“君子”嘴里就变了个味。为什么呢?这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性说起,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那些对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学者们某天吃饱了没事儿干,便发挥他们的专长自做主张,把这句改为“无毒不丈夫”了,于是这句话,终于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的笔下的又一个牺牲品,“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话里一个君子对一个丈夫,一个度对另一个量,本来是很完美的一个句子,可经过上千年的以讹传讹,竟成了“无毒不丈夫”这句现在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这句话的整个演变过程,我宁可相信是无意的,否则也太缺德了,这不故意往咱男人身上抹黑么?但就是这无意的一个讹传,却也给我们带来了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先入为主,潜移默化。无毒不丈夫,我们天天在耳濡目染这个被篡改了的男人形象之际,心里的价值观人生观,难免也会受到些不良影响,天天看着电视里奸人怂恿主角干坏事的时候都用这句:“干吧!无毒不丈夫!”然后主角想想也对,于是五指并拢手掌上举,狠狠地做一个切的动作:“无毒不丈夫,干!”你能说同样作为一个男人,这东西看久了你的思维能不收到一丁点儿的影响么?关于这种语言的影响力量,我再举个例子,比如隔壁顶撞了我一下,这时候我朋友张三来了:用的是原版的好话劝我:“老话说,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你是个男人,就别跟他一般计较了。”张三这样说,我这个大丈夫当然再拉不下面子去计较这种小事,可如果另一种情况,张三来和我这么说:“这老话怎么说的?无毒不丈夫!你是男人,不能怂啊!给你刀,去做了他!”看看,我听到他这话,除了接过刀速度冲出去乱砍以证明自己是个男人之外,还真没什么好办法,你说对不对?
误读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现今女权主义抬头,孔老夫子的这一句话便立时变成了女权精英批判者们群起而攻之的绝好靶子,看看,这就是你们中国男人歧视咱女性的最初起源,孔夫子这老混蛋啊!害我们女性被压迫了几千年,好不容易翻身做主人哪,我们要顶上半边天再抢他们的半边天!一时间,群情激愤,凶狠异常,热闹非凡。但各位姐姐们阿姨们姑奶奶们,你们把这罪过都推到孔老人家身上,却是大大地冤枉了他了。
先根据当年老孔的处境,提出一个疑问:“孔老先生当时为什么要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的话?任何人说话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当然,除了疯子,而我们的孔老先生应该不是疯子吧?而且这位孔老先生受《诗经》的影响很深,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他认为《诗经》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而我们再来看看这部孔子都很推崇的巨著,里边倒有很大一部分歌颂了女子的活泼美丽,大方善良,歌颂了当时男女平等的浪漫爱情氛围,事实也是这样,在春秋时代,男女间是相当平等的,而孔夫子本人更是曾反复多次以诗经里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来表达了自己对婚姻和女子的平等看待观点。所以,说孔子歧视妇女,不仅和孔子的思想不符,更与当时的民间社会整个大环境对不上号,因此这个说法,实在是大大地有待商榷。
所以我们就要看看,孔子当初是在什么一种环境下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的?这话又是对谁说的?他一宗师级别的身份,不可能在路边想着想着突然心情烦躁就开骂一八杆子打不着的妇女同志吧?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卫国之行,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我来大致翻译一下这段话,当代全国教育劳模孔老先生受卫国国君的邀请,来到了卫国参观学习休养,但在这期间,孔老先生突然发现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来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支持他来这教化卫国民众的,尤其是那个卫灵公的老婆,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开炫耀,贬低了孔子,孔老先生那个郁闷啊,你卫灵公到底是喜欢德才多些,还是喜欢女色多些?在你心里我和你老婆哪个重要?干醋自己吃完,依然没人鸟他,孔子怒了,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丢!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收拾行李就离开了卫国,离开之后,心情平复了,想起卫国公老婆那种仗着得宠,骄横跋扈乱政扰民的烂事儿,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你看,知道了这些历史背景和人生经历,孔子这话就很好理解了。我们知道,他骂的人是那种“被养”的女人和小人,女子还好说,可想想什么人才能养小人?君主啊!再看看孔子的卫国之行,一切都明白了,他这话断不是发神经突然开骂起包括自己老妈在内的所有女人,而是有一个特指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卫灵公那位老婆南子,就是那些“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宫廷女权,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后一句话怎么解释呢?就是说你作为一个君主,对那些后宫的女人和没什么本事的拍马小人太亲近了,她们就会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开始用你的权力胡做非为,而你疏远她们吧,她们又要埋怨,总之是非常麻烦。此前没见过什么宫廷里女人之间的斗争的孔子说出这话是可以理解的,他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孔子之前,妲己误国,烽火戏诸侯,这些事例还少吗?孔子之后,宦官小人当道,皇后外戚乱政的桥段更是屡屡上演,不可枚举。所以我们的女性同胞们,你们要清楚,孔子当时没发神经把你们全天下的女人不分青红皂白地乱骂一通,别再憋屈他老人家了。
最后一个问题,那么是谁误传了这句话,让我们可爱的女性同胞被压迫了几千年之久呢?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自然有一个真正的罪魁祸首:西汉的时候有一位所谓的“大儒”董仲舒,此人大力主张“夫为妻纲”,就是这个家伙,借孔子的一句话断章取义,给广大的中华妇女头上戴上了千年的枷锁。看看这家伙在《基义》一书里提出的“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他这东西就是一为讨好历任统治者的马屁之作。“君为臣纲”,为历代皇帝所接受,渐渐形成了封建统治的一套准则,而“夫为妻纲”,则为历代男人所推崇。这“纲”是什么意思?君为臣纲,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知道这个“纲”的厉害了吧?你想想,各位苦命的女子没嫁人前都一可人的窈窕淑女,本来身份平等,嫁了人,就得时刻提心吊胆地按着老公的这个“纲”过日子,这三纲五常,束缚了中国多少年,害了多少代人啊!
误读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我们一刀下去,后半句被阉割了,于是庄子面目模糊,像雾像雨又像风。
庄子本来是想说:知识是浩瀚无边的,而人类的生命和认知能力却是有限的。当知识的探求超出极限范围以外,便应适可而止,对于我们能力所不能达到的事物,亦应安于无知。所以庄子说:“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这才是庄子的本意。
当然,庄子的这句被人误解的话,其实并没有以上那些例子引起的反面作用那么大,读书是必须的,掌握一定的知识也是必须的,但咱们要记得自己把握好,有个度。你就算用半辈子武装得自己学富五车,却发现很多知识你根本用不上,这不浪费了么?庄子从来都不认为一个人能比自然更大,这是他所有的话中唯一的主题思想,实际上,就算我们拿现在的世界观来衡量一部《庄子》,仍能发现他的学说里,有许多是符合辩正唯物主义思想的。可叹的是,就是这么一位崇尚自然的思想家,他一句劝解读书人适可而止循序渐进的话却被一些叫嚷着“人定胜天”的人当成了激励年轻人拼命读书的名言来供着,科举改成了高考,八股改成了应试教育,于是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可素质却一年比一年低下,最后整黄了吧?你看现在大学文凭都和废纸没什么两样了,这帮人还不醒悟,还是继续读,读完大学读硕士,读完硕士读博士,读完博士读博士后……读完出来一看,嘿,好像我已经老了,很多知识也用不着,这不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么?
误读十一:相濡以沫
原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沿着伟大的思想家庄老爷子的足迹,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条咱们耳熟能详的名句:“相濡以沫”。
说起这句话,其实大有来头,我想大家都听过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吧?江湖,这个“江湖”是从哪儿出来的呢?很多人以为最初是古龙小说里的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不然,江湖这个词最早的出处,便是在庄子说“相濡以沫”的这句话中。在《大宗师》篇中,庄子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他说的是有一天,一眼泉水干了,两条小鱼被困在了一个小水洼,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彼此从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湿气来湿润对方的身体,互相扶持,互相依赖。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找到一条水路,开开心心地回到广阔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
我们口口声声说的“江湖”就是这么来的,没想到吧?为什么明明外边有更大的江湖,更宽广的天地,为什么明明知道知道自己有更好的未来,却要把双方都绑在一起,不开心地继续过下去呢?我们都身处一个传统思维占据非常强势地位的社会,一句相濡以沫,不知道让多少爱情做了这种传统思维的牺牲品。其实想一想,如果自己都不开心,别人的称赞又能怎么样?如果自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天地,别人的指责又能怎么样?唉,说大了,有点没边没际,父母也教育过劝合不劝分的道理,这话题也到此为止吧,劝合不劝分,相濡以沫啊!
误读十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要说起这句话,大半的愤青都会告诉你,这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标准的无政府主义宣言,标准的对社会不满。这句话在各种愤青的文章中,在当前下三流的网络小说里那是随处可见,主角通常是弱小无助,饱受压迫和不公,于是有一天突然醒悟,大喊一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立时或悟道飞升,或肉身成佛,或从一个人人可以欺负的小瘪三变成一方霸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基本上,这些孩子的思维都可以总结为一种抑郁太久的被压迫感大爆发,就好像连老天都欠了他们个十万八万似的。可是呢?另一方面这帮无政府主义的家伙又没胆子喊出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类更牛气的话,更不敢扯出个大旗子大叫“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最后,只好喊一喊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表达一种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憋屈。说实话,其实挺同情这些人的,无政府主义没什么了不起,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没有经历过无政府主义的阶段,基本上可以被认为没有青春,很多人也经历过那种思想特别冲动觉得这世界上谁都跟自己过不去的时代,不同的是现在知道了怨天尤人一点用都没有,社会是不公平,社会就是这么不公平,如果你觉得社会不公平,你只有自己努力去改变这一切。
但就算非常理解他们的青春年少,还是有必要得跟这些后辈们说一句,你们这句话,其实恰好用错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根本不是你们从字面上理解的,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世间万物都看成猪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猪狗,也根本不是你们想的那样说所谓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把百姓看得低微卑贱。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你们推崇的这句话,它的原意中根本没有你们所需要的压迫与歧视,却恰恰相反,它说的是一个公平的道理,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为什么现在你啃着干面包,别人却吃着海鲜大餐?孩子,在大叫不公平之前,为什么你不想想你是否和他流过一样的汗水?如果想不通,也行,那就别想了,为什么你不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稍微扭转一下这样的“不公”?只是大叫着不公平大叫着没天理大叫着等着天上掉个馅饼下来补偿你的委屈你的遗憾你正损失着的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年华,有用吗?
误读十三:牛顿: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上小学时教室里挂着很多名人名言,什么书山有路勤为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成功的桂冠用荆蕀编成,等等。其中有一幅是牛顿的,“如果说我能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意思是做人要谦虚。那时还不知道牛顿何许人也,但印象确实很深。后来惊讶的发现牛顿说这句话时从来就没有谦虚过,相反,这位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从来都是骄傲的很。
事情还得从牛顿寄给英国皇家科学院的一篇论文说起。在这篇光学专著中,牛顿报告了他在光学研究中的实验结果,并提出了著名的光的粒子说。这篇文章引起了当时科学院负责审理论文的一位科学家虎克的强烈质疑。这位虎克大家不会陌生,就是那个发明了显微镜,提出了弹簧拉力和伸长成正比的虎克。这个人也是个天才,和牛顿不同的是此公博而不专,什么天文学,地质学,光学,植物学,解剖学都有涉猎,而他在自已的专著中认为光是波,再加上好胜心强,他对牛顿的粒子说自然是恨之入骨,从此两人相识并交恶,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掐架。这是 1672的事。最初的战斗两个人互有胜负,因为光的粒子说和波动说在当时只能是一种假设,不同的是牛顿更重视用实验去验证,而其它的科学家只是沉浸在猜想中。到1975年,牛顿完善了他的光粒子假设,他的论文激起了虎克极大愤慨,他认为牛顿是从他的文章中得到了灵感,更不可原谅的是,他认为牛顿在用他的想法去解释和波动说水火不容的粒子说!而对牛顿来说,他对虎克的工作是很清楚的,一些想法来源于别人的文章是不可避免的,但他的个性决定不可能去公开赞扬虎克,因为在牛顿看来,任何一种假说必需要有实验证明正确了才能成为理论,而不是靠猜想,但17世纪的科学家们把猜想看成是科学的本源,而虎克正是这种思想的拥护者,列出一堆猜想来不加验证地解释现象,这是牛顿极其鄙夷的。
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虎克提笔给牛顿写信。在当时的欧洲,绅士们在私人信件中不论多么愤怒,都要表现出大度和礼貌,明明很讨厌对方却仍写些很肉麻的话,不满只能在字里行间显示出来。于是有了虎克这样的信,“我绝对欣赏您精彩的论文,并极其高兴看到您拓展了我因没时间只开了个头的工作。我可以肯定您已经超出了我所做的工作,而我相信可能在任何领域里都找不到能和您相提并论的人物了。您已经事实上完成并修正了我粗陋的工作,而这些本该是我来完成的……”虎克在这里很客气,但意思很清楚:牛顿是在他的启发下开始工作的。
牛顿的回信同样有趣,“在哲学领域里我最不愿看到的就是争论,更别说是在纸面上的争论了……朋友之间的私人信件往来与其说是争论,不如说是互相指导,相信我们就是个例子。”然后下面就是这句流传了几百年的名言,[关于光学]笛卡尔往前迈了不错的一步,您在很多方面又对其做了丰富,特别是把对薄板颜色的思考引入哲学。如果我能看的更远的话,那也是因为我站在您这样的巨人的肩上。
牛顿这里表面上称赞虎克是“巨人”,其实是在讽刺虎克。不仅因为虎克在光学的成就还称不上巨人,而且因为大家都知道虎克这个人身材矮小,可能还有些驼背。原来,这位刚刚有些名气的剑桥大学教授根本没有谦虚的意思,他也不会想到这句揶揄自己老对手的话会被后世小学生挂在教室里成为座右铭。
其实要想找到虎克这样博学多才又无孔不入的对手还真不容易,而虎克与牛顿的论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激发了牛顿的热情和骄傲,最终成就了一位前无古人也应该是后无来者的科学巨匠。
中国人是最讲究正统的人种,老祖宗告诉我们“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野孩子找父亲,暴发户造谱牒,总要找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才可以光明正大,义正词严。谁都害怕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半路上杀出的程咬金,是中国人很不喜欢的。
历史就这样鲜活的挂在眼前:卖草鞋的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的后代;小混混刘邦自称小时候斩杀过一条龙蛇,所以最有资格坐龙椅……
反正吹牛是不上税的,一张虎照就可以给你鼓捣出一个活蹦乱跳的华南虎来,现在正在开掘的“曹操墓”也让人疑窦丛生,一方面言之凿凿说是曹操无疑,另一方面又拒绝做DNA检测;还有的地方据说发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墓地,人家不早就“两只蝴蝶”了嘛!而孙悟空的花果山干脆就在连云港,而且还是老人家亲自考证出来的,花果山瓜果遍地,水帘洞别有洞天。当地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得很傻,很天真。可是孙悟空不是神话人物么,怎么真的出现了呢?
正是这些诸多纠葛,锅碗瓢盆一起上,一些俗语和名言在中国屡遭误读,也就一点不奇怪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
第一种:教育意义
中国人对子女的教育,可谓煞费苦心,甚至不问青红皂白。不管什么名言,也不论什么警句,只要哄得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大笔一挥,照改不误。
比如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款款道来,发人深省,犹如一支催人奋进的号角,激励人抓紧时间,刻苦学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没有穷尽的”。时不我待,我们如何能不珍惜时间,头悬梁、锥刺骨,发奋苦读?
被这句话毒害最严重的就是雷锋叔叔,雷叔叔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然而,我们都被骗了。庄子从来没有这么装过,庄子其实是被高尚了。
善于学习的老祖宗,还把洋人拉来垫背,以满足中国人崇洋媚外的优良传统。比如,我们就把美国的发明大王爱迪生抓过来,搞起了家教。
我们唾沫纷飞的教育学生:“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啊,连鲁迅都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上了。”
其实,我们也不想想,普通人喝一个鸟咖啡啊,也就是说,普通人都把不喝咖啡的时间节省下来了,那么,如果用来学习,是不是他们都能成为天才呢?这不是太荒唐了吗?
伟大的爱迪生也被我们临时性“处理”了。所有的人不约而同漏掉了爱迪生最后的那句话。“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后句话是无论如何也不该出现的,这样一说,所有的孩子都要去寻找灵感,哪个孩子还愿意付出汗水呢?而只有付出汗水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才适合于父母和老师的教育需要。中国所有吃苦教育的传统,概莫能外。
第二种:以讹传讹
可能在流传的过程中,也没有什么刻意加工,只是口耳相传,难免有出入。中国又不是一个刨根究底的民族,错就错,对就对,凡是不可认真,如胡适所言“差不多”。但总是“差不多”下去,差得就多了,以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比如谚语:“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来自于山区方言,“孩子”乃“鞋子”的谐音。“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为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古语中就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之说。如果是用孩子去套狼,这也太不符合生活常理了,何况用孩子如何去套狼,这也难以想象。
还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者,“副将”也。原意是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在流传的过程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否则,修鞋子的皮匠和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何关?皮匠倒是和那个大耳朵的刘备有点关系,刘皇叔曾经卖过草鞋呢。
最有趣的是“王八蛋”,这句骂人话很有特点,而且形象生动,本来“王八”就不好了,何况是“王八的蛋”,那就更加等而下之了,因为连王八还没有长周全嘛。
很偶然的一次在鲁迅的《阿 Q正传》中,看到的居然是“王八端”,这才弄明白“王八蛋”的前世今生。“八端”原意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乃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失去了做人的根本,简直是“非我族类”,所以“忘八端”是很严重的批评,这种严重的批评本来是对君子而言,但沦落到民间,作为很严重的批评和辱骂,自然而然就讹变成“王八蛋”了。
第三种:有意愚弄
孔夫子可谓圣人矣。但所谓的圣人也不过是工具,好用的工具而已。孔夫子成为木偶人,他的话被统治者篡改了很多,何曾把他看成是“上大人孔乙己”?
有人曾经问过老人家,如果鲁迅还在新中国,会有怎样的命运?老人家先是笑而不答,问得紧了,老人家就说,那要看他听不听话。此言非虚,鲁迅的得意门生们在新中国的可都是放在砧板上的。
其中影响最恶劣的就是“以德报怨”。恩怨分明,有恩的报恩,有仇的报仇,圣人说得如此明白,何以还会弄错?这背后肯定有见不得人的勾当。
统治者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享尽荣华富贵,这一切都来自于剥削所得,两个阶层的对立非常严重,矛盾异常突出。那么,统治者是希望到处是大批“以德报怨”的老百姓,还是希望到处是“以直报怨”的老百姓。答案不言而喻。统治者害怕人民反抗,就抬出孔老夫子,循循善诱的教导百姓,要以德报怨,打碎牙齿往肚子咽。
但是统治者忘记了一个事实,一旦一个习惯积久了,就会形成一种民族心理。这种民族心理和气质,使得我们在近百年来对外的历史上,缺少了阳刚之气和铁血风范。只能被动,只能挨打,只能做顺民,只能做奴才,做汉奸,因为我们要以德报怨,不但要学会做奴才,还要从奴才中寻找出美来,用阿Q精神狠狠的麻醉自己,权当被儿子打了,或者是被狗咬了,然后就会欣欣然,飘飘然,不知所以然了。
还有一句话也被挂在孔夫子的头上,那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可以驱使他们做事情,无需告诉他们这么做的原因。”这句话一直历代被统治者视为至宝,一直到今天小百姓还没有知情权,活得浑浑噩噩,真理和创造性都被抹杀得一干二净。
孔子就这样成了愚民教育的最大代表,何其冤枉也!
其实孔子作为社会底层,一个提倡教化的伟大教育家。虽然有忠君思想,但同样有要求国君行仁政的思想因子,不大可能做愚民的急先锋,这一定又是统治者的颠倒黑白的伎俩。
第四种:无意识改写
这种错误毫无理由,只是无意识的改写,但久而久之,反而从字面上改变了原来的含义。
比如民间有俗语“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很奇怪,难道大丈夫就一定要心狠手辣,歹毒无比吗?这也太不符合大丈夫的定义了。关于大丈夫,我们常常这样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才是掷地有声、敢作敢为的大丈夫的英雄本色嘛。
原来这个谚语本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气量小的难称君子,没有度量的不是大丈夫。
可能是受到了坏人行事的肆无忌惮影响,也有可能是李宗吾《厚黑学》的喧嚣尘上,这个俗语不知不觉的被改写。
还有,中国人常常劝告女孩子要安于结婚的现状,有一句名言一定要说的,那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很奇怪,一个鲜活鲜艳的女人,怎么可能嫁给鸡,嫁给狗呢?难道是隐喻。但那也不对啊,要说嫁给鸭子,还有一点像。
原来,这句话本意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一个乞丐或者是老头子,哪怕是杨老令公——杨振宁,你也要跟着他一辈子,从一而终。
第五种:民族情结
中国人少有爱国之心,但却不乏民族意识。可是,这些民族意识又是狭隘的民族意识,总喜欢沉浸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夜郎自大。为此,我们不惜在浩如烟海的外国人话语中,寻找对我们有利的一星半点的评价,斩头去尾,拿来给我们的脸拼命贴金。
很多年前,我们就听说过一句让我们自豪了很久的话:人类在外太空中,看到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啊,中国长城。
其实这根本就是一个谎言。杨利伟去了外太空,看到我们长城了吗?还有消息说,联合国给周总理去世降半旗致哀。一开始遭到了很多国家元首的反对。结果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的奎利亚尔反问到:“请问,哪个大国的总理终生只有一个夫人?哪个大国的总理在国外银行没有一分钱存款?哪个国家的总理最受人民的爱戴?”现场鸦雀无声,于是,联合国总部大楼前缓缓降下了半旗。
这个故事波澜曲折,意味无穷。后来才知道:联合国为国家重要领导人降半旗只是一种惯例,不值得大惊小怪,也不可能有人站出来反对,那太没有外交礼仪了,必然要引起外交风波的。所以,这个消息极有可能又是一个谎言。其实,生而无子,死不留灰的周总理,何须要这个谎言来支撑伟大?
还有,我们最喜欢讲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利在朝鲜战争后说:“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小布的话说得好有哲理哦!这场战争确实大长了中国人的威风,大灭了美国佬的志气,连人家小布也主动承认错误,中国好厉害哦。
可是,布莱德利的前半句玩失踪了,也就是前提条件不在了。人家说的是:“如果我们把战争扩大到中国,那我们就会被卷入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条件一加,小布何曾承认过错误?这简直是一个国家的意淫。
有时候,我们还要借助大人物来佐证,比如大名鼎鼎的拿破仑就被我们拿来,做了一回爱国主义宣传的道具。
拿破仑说:“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她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
从此,我们经常把自己想像成睡狮,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叫龙。因为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神拿破仑对我们的评价。在《霍元甲》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中,就用“这睡狮猛已醒”的句子来结尾,让人提气,振奋,高亢,世界正在颤抖,中国正在崛起,睡狮已经高昂起了头。
但拿破仑还有下一句,我们就把它遮蔽了:“睡狮还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她睡下去吧。”
这是拿破仑式的幽默,睡狮等于死尸(死狮),聪明不干,等于笨蛋。老是夸自己地大物博是没有用的,鲁迅说,如果是狮子老虎,夸自己地大物博还不妨,倘是一头大肥猪,老是夸自己膘肥体壮,那就只好等着挨宰了。
第五种:集体无意识
最后是来自我们民族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连我们自己也意识不到对名言进行了改写,但实际上已经被改写或正在被改写。
伟大的哲学家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
正是因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很多名言被我们潜在的意识所筛选,所认同,所提倡,所呈现。
比如“相濡以沫”。我们常常用来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夫妻面临困难,能够互相濡湿,生死不离。这就是人们内心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没有谁平白无辜的希望人家夫妻,大难到来各自飞。
其实这句话,大有来头。在《大宗师》篇中,庄子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有一天,一眼泉水干了,两条小鱼被困在了一个小水洼,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彼此从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湿气来湿润对方的嘴巴,互相扶持,彼此依赖。但,与其在死亡边缘这样扶持,不如大家各自找到一条水路,回到广阔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自然而然,无为而治,逍遥任性。既然“天下滔滔,所在皆是也。”不如抛却一切,在自然中逍遥游。
很多年之后,女权思想的继承者舒婷才唱出了“与其在山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
“存在既合理”,黑格尔的这句“至理名言”简直家喻户晓。虽然很多人感到大惑不解,但也并没有深究。伟大的严密的黑格尔,能够说出:凡是存在的事物就天然具有合理性,“存在”是“合理”的必要充分条件。如此说来,那么那些存在的恶性犯罪,难道也是合理的吗?
中国人的本性中,就有安于现状,抱残守缺的思想元素,对于黑格尔的这句话,尤其入耳。
实质上,黑格尔的原话翻译过来应该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当然误读最大的还是老子。就算在今天的中国,老子依然是一个被误读最多的人。
于是,当我们读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时候,那些生活得牛马不如的人,自然就发自内心的感慨:天地不仁不义,万物活得如刍狗一样渺小卑微。然而,这样理解虽然击中了现实中人的内心,但却并不是老子的本意。
其实老子的真正意思是说,“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
这是多么温暖的一句话,如那个伟大的简·爱说:“有一天,在伟大坟墓前面,在上帝面前,我们才是平等的,平等的。”
被阉割的名人名言
1、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灵感
原句:“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爱迪生想强调的是后面。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句话出自庄子的“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一向被尊为金科玉律。
原句:“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以有崖求无崖,殆哉矣。”
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的。也就是说,庄子真正想表达的是:生命有限,不该没完没了地去追无限的知识。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一直被翻译为: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句话被认为是孔子提倡愚民的理论根据。
实际上,这句话是这样断句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如果人民的素质高,就给他们自由宽松的环境;如果人民的素质不高,就要教化他们。这和孔子是倡导“有教无类”的思想相吻合。
不同的断句,大相径庭的意思。断章取义害死人啊。
4、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原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意思是:战士之间的约定,说要一起死。后面的两句是说,现在和我约定的人都走了,我怎么活啊?现在变成写夫妻关系的了。
5、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意思是:有人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说:“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也就是说,孔子反对“以德抱怨”。但是,由于被人曲解,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6、对牛弹琴
一般认为是指那个音乐家非常愚蠢。
但其实,故事是这样说的:古代的琴师对牛弹奏美妙的音乐时,牛只顾吃草。然而当他模仿苍蝇、牛蝇、小牛的叫声演奏时,那牛不由左右观望。这故事其实表明了古人的机变,说的是和“因人而异”相似的道理。(这不是断章取义和曲解)
7、网开一面
一般认为是捕鸟时,把网围三面开一面。
其实真正的意思是这样的:就开一面网等鸟钻进来。当然,这个典故的主旨没有被曲解。(这不是断章取义和曲解)
8、人尽可夫
一般认为是指“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她的丈夫。说明女子的作风问题。”
但实际上,这只是字面解释,“人尽可夫”本身根本没有奇淫的意思。是后来的夫子理学断章取义,用以戕害女子。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原文:(郑)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婿雍纠欲杀祭仲。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戮之於市。厉公无柰祭仲何,怒纠曰:“谋及妇人,死固宜哉!”
春秋时期,郑厉公深恨相国祭足专政,暗命祭足的女婿雍纠去把其老丈人干掉,就可接任相国的位子。雍纠对老丈人不好,可夫妻感情倒不错。回家后面对老婆有点心虚,被老婆雍姬看出问题,一番逼问,就坦白交待了。
雍姬回家问母亲:“父与夫孰亲?母亲说:“父一而已,人尽夫也。”父亲只有一个,而丈夫选择的范围就是天下男子了。雍姬随将事情原委告知父亲,祭足反杀雍纠,厉公逃往别国,祭足又拥立了郑昭公。
可见,“人尽可夫”现在的意思,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断章取义和曲解。
9、金屋藏娇
一般认为是给小三弄个格外幽会地点。
实际上,这个典故出自汉武帝刘彻当初娶陈阿娇(比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要早)时说的句话:“若得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贮之。”所以,金屋藏娇的“娇”实际指的是大老婆啊!(这不是断章取义和曲解)
10、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优”字时常被认为是“优秀”的意思,于是就解释成: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去当官。
实际上,“优”的正确意思是“有余力”,学者将这句译为:“做好了官,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曲解: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
正确解释: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12、刑不上大夫
曲解:古时中国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制不够公正,所以在高官犯法之后可以不受惩罚,不受刑罚。
实际上,孔子说这句话的原意是,提醒士大夫们要洁身自爱,千万不要触犯法律。而一旦犯法,将有刑具加身,则应赶紧自杀,不能受辱。
13、知识越多越反动
原句:“如果路线错误,知识越多越反动。”主席老人家都不能幸免啊……
1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这句话被政治教材曲解为:你不看花,花就不存在。
事实上,王阳明并没有否认花存在这一事实,他的意思是:当你没看到花的时候,花对你也没什么意义;只有你看到花的时候,花的颜色进入你的眼睛,传入你的大脑,你才知道这里有朵花,是这样的颜色。
15、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
原句:“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拿破仑想强调的是后面。
16、存在即合理
黑格尔的真正意思是:存在的就是合乎理性的。我们一般会把“合理”理解为“合乎人情事理的”,意思大相径庭。
17、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心
曲解:指人心灵的广阔和博大。
其实在《悲惨世界》里结合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心的神秘,深邃和可怕。
18、如果我能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很多人以为牛顿说这句是谦虚,实际上当时牛顿一直在和胡克争夺胡克定律是谁发现的。这句话是牛顿给胡克的信里提到的。当时是讽刺胡克身高太矮。
19、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这句话是美国首任参联会主席、五星上将布莱德利在朝鲜战争结束后说的。我们过去知道的是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则是一举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我们是第一个让美国人在没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署了停战协定,大灭了美帝气焰,大长了人民威风,连美国人也如是说,这句话就是明证。
但事实上,原话是:“如果我们把战争扩大到中国,那我们就会被卷入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20、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渡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之时,他就能够说:我所有的生命和一切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话,多么慷慨激昂啊。但事实上,紧接其后的是:“因此,必须赶紧生活,因为不幸的疾病或什么悲惨的意外随时都可以让生命突然结束。”如果你不信,可以翻一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原文。
21、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的原句是:“知识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很明显,他也是想强调后面。
22、不存在一个掷色子的上帝
现在的教材说:“爱因斯坦反对量子物理学,是因为爱因斯坦认为量子物理学家承认有一个掷色子的上帝存在,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
实际上,这句话是针对量子物理说的。量子物理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测不准”原理,它彻底打破了“决定论”的物理学原理。但爱因斯坦恰恰是支持“决定论”的,这与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有关。虽然爱因斯坦不是一个狂热的信徒,但他始终相信上帝的存在,他信这个上帝不限于*** 的,而是一个万能的造物主。他认为量子力学的“不确定论”就好像是上帝掷色子一样不可相信。
23、只要我闭上眼睛,世界就没有什么悬崖
因为这句话,英国著名哲学家贝克莱被中国人拿来当作信口开河的笑料,成为了西方哲学愚蠢一派的代表。
实际上,原句是:“只要我闭上眼睛,世界就没有什么悬崖。但上帝能够感知。”至少能说明,贝克莱不是个白痴。
《沟通心理学》中的先关资料
第四章  同一说法,不同反应
 传递衰减――话一出口,意思大变
  感知错觉――有时候,感觉也会犯错
  选择性记忆――断章取义的心理根源
  首因效应――有时,沟通效果只需要三分钟
  近因效应――最近的一切能影响以往的所有评价
  刻板印象――戴眼镜的人都聪明吗?
  自利性偏差――他人总是我们不幸的原因?
  过度合理化――与最初大相径庭的结果
  情境影响――交流的情境依赖
  焦点效应――把自己当作沟通中心的错误
如:选择性记忆【定义】
人们往往只能记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只记自己愿意记的信息,而其余信息往往和会被遗忘。这种记忆上的取舍,就叫选择性记忆。选择性记忆:是传播学中受众选择性理论中的一点,它是指受众总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已被注意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
再如:选择性定律【定义】
选择性定律是传播学中的一个著名的定律。选择性定律主要是就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和贮存而言的,它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层含义。
这条定律的基本思想是说: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都势必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和意愿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甚至有所曲解,以便使所接受的信息同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和既定的思维方式尽量地协调一致。正是这些选择性因素,使得对同一信息的译解常常因人而异。这就好比运来一车货,什么东西都有,人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各取所需,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并把它卸下车来。
选择性接触又叫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这么一种本能倾向。即俗话说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总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而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正如鲁迅先生说过,同样是在解读《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闻秘事。”
选择性记忆,就是指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之中。如果说选择性接触和选择性理解都是有意识的行为的话,那么选择性记忆往往属于无意识的行为。一般来说,人们并非由于某类信息合乎自己的口味,因而将它存入记忆中,而是人们记住某类信息正表明它能投其所好。
选择性接触理论含义
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之际,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和内容,而是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内容加以接触,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媒介或内容。
受众的群体背景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统计学意义的群体,包括性别、年龄、籍贯、民族、职业、学历等等;二是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如家庭、单位、团体、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归属阶层,宗教信仰群体等等。受众个人的群体属性不同,意味着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地位、价值和信念、对事物的立场观点和看法、心理特点和文化背景都有很大差异,对大众传媒信息的需求、接触和反应方式也是千差万别。
传播学研究表明,受众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动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有时甚至超过大众传播的影响。早在20世纪40年代,P. F.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IPP指数分析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IPP指数分析的结果表明,选民的投票立场与他们的既有政治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这一结果,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
既有政治倾向不但决定着人民的政治选择,而且也制约着人们对大众传媒内容的接触,这是IPP指数分析的另一个重要的发现。功能键这个结果,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受众的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他们把这个结论称为“选择性接触假说”(hypothesis of selective exposure)。
后来的大量研究表明,“选择性接触”并不仅仅存在于政治领域,在消费、文化和娱乐信息领域,这种机制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作为选择之依据的,除了兴趣或爱好等个人因素以外,他们的群体价值和群体规范起着重要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0)

相关推荐

  • 【论语】为政18 :孔子的职场经

    <论语·为政>第18章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第18章,子张学干禄,是孔子的一个弟 ...

  • 一句“假”名言

    牛顿最为人所熟知的一句名言是:"如果说我能看的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人家牛顿那么大的科学家都这么谦虚,你们有什么资格骄傲.但如果真叫起真儿了, ...

  • “睡狮渐已醒”

    冯少协的油画作品<中国,崛起!>--"睡狮渐已醒"

  • 石老师解作文题(7)

    石老师解作文题(1) 石老师解作文题(2) 石老师解作文题(3) 石老师解作文题(4) 石老师解作文题(5) 石老师解作文题(6) [作文题目] 一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 ...

  • 石老师解作文题(6)

    石老师解作文题(1) 石老师解作文题(2) 石老师解作文题(3) 石老师解作文题(4) [作文题目]--观点辨析型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郎朗的父亲在<我和朗朗30年> ...

  • 石老师解作文题(5)

    石老师解作文题(1) 石老师解作文题(2) 石老师解作文题(3) 石老师解作文题(4) [作文题目]--话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磨"既有磨擦.磨合的意思 ...

  • 石老师解作文题(4)

    石老师解作文题(1) 石老师解作文题(2) 石老师解作文题(3) [作文题目]--格言哲理类 有人说:"想要走得快,就单独上路: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

  • 石老师解作文题(3)

    [作文题目] 2013年10月,某省高考文科状元放弃72万元奖学金,从香港大学退学,回乡复读.她说,而当初报志愿时,大家建议她趁着年轻出去闯一闯,多考虑就业一类的现实问题,她选择了港大.但她一直认为当 ...

  • 石老师解作文题(2)

    石老师解作文题(1) [作文题目](单一话题矛盾对立关系) 近日,有作家提议,我国应设立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李太白文学奖",要把它做成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用我们的眼光和标准来评 ...

  • 石老师解作文题(1)

    (2018年海淀二模) 题目:1995年,研究电池的王传福教授意识到,手机的发展对充电电池的需求会与日俱增,于是成立了比亚迪公司,自主研发充电电池.2003年,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的比亚迪, ...

  • 石老师写作文《免疫力》

    [我的创作]后浪,后浪! 2020年暑假各科小班课课程安排(欢迎大家咨询详细情况) 回忆我的一段班主任经历 故乡风景梦里长 珍惜青春--写给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三毕业生 2019,什么缠绕我? 坚硬在骨, ...

  • 第18期《王老师说压轴题》公益讲堂《借助弦图 巧解面积》

    标题:借助弦图 巧解面积 原 题 呈 现 视 频 展 示 友情提醒:点击屏幕右下角全屏效果会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