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有没有落到日军手中?日军看后反应如何?有何评价?

一、泰山崩而面不改色,黄河奔而泰然自若

正是有着这种不怕困难、不怕艰苦、不怕敌人的精神,主席才带领着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主席不止是一名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名诗人,军人的傲骨里透露着的更是一种文人的洒脱。

二、定海神针

主席一生著作无数,很多人都能随口来上那么几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带当空舞?”

他的作品都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如同一颗定海神针一般,使人身处危难时刻依然能够气定神闲,这一特点在他的演讲稿《论持久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语言方面,这部作品既接地气也不太俗套且言简意赅。

三、《论持久战》

在说这部作品之前,首先得说一下它的背景。1937年日本军队发动的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正式打响。由于日军来的太过突然,中国军队根本来不及反应,以至于在短时间内北平城瞬间失守,进而天津也跟着沦陷。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华北大部分的地区都被日军占领,一时间,社会各界舆论哗然。

有的人显得极度自信,认为日本一个弹丸小国,无论是人口还是资源的储备都经不起消耗,所以这场战争最后胜利的天平一定会向中国这边倾斜的;也有极度悲观的人,认为日本的攻势这么快,过不了多久中国就会被日本人占领,倒不如早早的投降或者向国际请求援助。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理性的人,他们认为虽然日本打不起消耗,但还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卢沟桥事变后不久的南京大屠杀可以说是震惊中外,然而看到许多身居高位的官员还在想着明哲保身,有的甚至大发国难财,他们痛心不已。

无数个不眠的夜里,主席不停地在想:究竟要怎么样才能挽救中华,救四万万同胞于水火之中。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通过一场演讲来鼓舞群众的士气。在卢沟桥事变一年后的延安抗战讨论会上,他发表了《论持久战》的演讲稿,一时间,群众的抗日激情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可以说,这篇《论持久战》犹如一颗定海神针般稳定了军心,使得全军上下不再害怕日本军国主义。

四、抗日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事

《论持久战》这本书好就好在它所提出的并不是“假大空”的想法,而是从各个方面将中国的优势与日本的劣势进行对比,从而得出“这场战争,中国必胜”的结论。

本书首先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态度,同时批判了那些不正当的言论。主席认为,这些不正当言论的存在只会干扰中国人民抗战,使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当中。而眼下应该认清现实,多研究研究对手,因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而当时,主席的政敌蒋介石看了之后,也直言太好了,对身边的人说道:“正愁怎么稳定军心,激励全国人民抗战的士气呢!没想到他一篇文章就给解决了”。国母宋庆龄看到之后也同样激动不已,立马找人把这篇文章给翻译成英文版。

文章中写道:抗日战争不仅仅只是中国人的事,也是全世界的事。因为中国一旦失守,中国周围的其它国家也会开始遭殃,如果再向西蔓延,当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汇合时,世界将陷入被法西斯支配的恐惧之中。

五、看似暴露战术,实则也是制胜法宝

这么一篇文章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日本方面自然不可能不知道,这篇文章中有一点直击要害: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也很少,一旦战线拉得过长,就会不战而败。

这非常的符合日本的国情,侵华日军总指挥官岗村宁次在看了这本书之后对手下说道:“这本书很好,让我们发现了很多自身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于是乎,日军采取了“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的方式妄图粉碎我军的“持久战”战术。可殊不知,这只不过是愚者自愚罢了!

既然这篇《论持久战》能够发表出来,那么日军的一切战术我军自然早就有了应对的方针了,甚至根本不需要怎么应对,只需要“以不变应万变”就行了。

比如说“以华制华”的方针,无非就是许诺以高官厚禄以此来收编一批伪军为他们做事罢了,可是泱泱中华民族,又怎么会被这点“蝇头小利”所诱惑呢?汉奸自然会有,可那毕竟是少数的,当《论持久战》发表出去以后,就无疑是在向全世界宣誓: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而至于“以战养战”就显得更加的愚蠢了,日本本国的兵力本就禁不起几场强大的战争,以战养战最终亏的不过是日本自己。

当然,这本书对内自然是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而对外也引起了日本皇室的反战心理。可以说,这本书把本来“内忧外患”的中国给变成了“内忧外患”的日本,都说文人的笔像一把刀,而主席的《论持久战》就像一把坚不可摧的利剑,刺破黑暗,使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