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郑板桥“难得糊涂”究竟是什么意思?
作者:许平
▼
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郑板桥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
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尚有许多空白,板桥说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
“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报也。”
郑板桥上来说聪明难,这个好理解,聪明人一般记忆力强,学习领悟知识、技能的能力优异,日后,可以是好学生、学者、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政绩不错的官员、成功的商人等等。
当然,能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本来就不易,因为人有天生的禀赋差异,加之后天的勤奋程度也千差万别,所以,能成为一个聪明的人,离不开天赋加上勤奋刻苦,这些人大多都能成材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建树,这本来已是十分可喜的事了。
那么,郑板桥为什么接下来又讲糊涂呢?更让人费解的是还讲糊涂更难呢?
本人觉得,他这里讲的糊涂不是装糊涂,不是迷惑、迷茫,不是笨,不是迟钝,更不是一无所知,而是远远超出聪明之外的智慧,是对人生、世界的彻悟。
郑板桥读书求取功名之路非一帆风顺,历时三代皇帝,才考上秀才、举人,最后考上进士。而那个自命“糊涂老人”的儒者,是考秀才第一名,考举人第二名,考进士第三名(探花)。山间茅舍里住着自得其乐的探花郎。想必郑板桥一见此人也会肃然起敬吧!由此他所有官场上的“不得志”的郁闷会一扫而空吧!“难得糊涂”,是大彻大悟后的板桥之叹!也是郑板桥对“糊涂老人”人生智慧的折服。
无独有偶,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老师)认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是无知的。有这么一则故事。
在古代雅典城里,有座德尔斐神庙,供奉着雅典的主神阿波罗。相传那里的神谕非常灵验。当时的雅典人遇到重大的或疑难问题,便到庙里求谶。有一回,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求了一个谶:“神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人?”得到的答复是:“没有”。苏格拉底听说了,感到非常奇怪。他一向认为世界这么大,人生这么短促,自己知道的东西实在太可怜了。既然如此,神为什么说他是最智慧的人呢?可是神谶是不容怀疑的。
为了弄清神谶的真意,他遍访了雅典城里以智慧著称的人,包括著名政治家、学者、诗人和工艺大师。结果他发现,所有这些人都只是具备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才能,却个个都自以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他终于明白了神谶的意思,即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有多少学问才华和技艺,而在于懂得面对无限的世界,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我们实际上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他懂得这一点,而那些聪明人却不懂,所以神谶说他是最智慧的人。
那么,什么是智慧呢?简单地说,智慧就是解决最根本问题的方法论。
如果说聪明是一种生存的能力,而智慧则是生存的一种境界;
聪明人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智者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
聪明人能把握机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而智者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因此,拿得起来的是聪明,放得下的才是智慧。
聪明人给人的感觉就是“有”,有才华、有知识、有学问、有成绩,他们总是乐于把自己最闪光的一面表现出来;
而智者给人的印象则是“无”,无所长、无所欲、无所建树,空空如也,更多的时候,他们总是在虔诚地观赏、认真地品味,让别人把闪光的一面表现出来。
聪明人注重细节,而智者注重整体;
聪明能获得更多知识,而智慧让人更有文化(或者说知识越多的人越聪明,而文化越多的人越智慧);
聪明靠耳朵、靠眼睛,所谓耳聪目明;
而智慧靠心灵,靠悟性,即所谓慧由心生、智从悟来;
聪明能给人带来财富和权力,智慧则能给人带来快乐。
聪明多数是天生,得益于遗传;而智慧更多靠修炼、修为。
智慧是什么?智慧是天,可以洞察风雨雷电;
智慧是地,可以承载世间万物;智慧是山,能够聚集沙石泥土;
智慧是海,能够包容江河小溪。智慧是对四季轮回的坦然,智慧是对人生无常的淡泊。
智慧是一树春花,笑迎春风;智慧是西岭白雪,映照夕阳;智慧是一株与世无争的小草,智慧是一把能泡岁月的茶壶……
这个世界上聪明人不多,估计十中有一;而智者就更罕见,估计百里无一。所以,成功者常见,伟大者可数!
智配于德。凡大智者必有大德。只有那些善于为别人着想、心地善良的人才配拥有智慧。
智慧并不神秘,智慧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扪心自问,你到底想要什么?!慢慢的,你就会变得越来越有智慧了。
【作者简介】许平,江苏靖江人。曾从军20年。爱读书、爱思考、爱生活。曾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