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说:这是父皇用过的桌子不能换,太后听说非常心惊

公元1085年4月1日,正是元丰八年,北宋开封宫廷之中再一次响起了丧钟,锐意改革的宋神宗驾崩,年仅三十八岁。说来也奇怪,宋神宗的儿子虽然很多,一共有十四个,但不知道怎么的,前面的一大批都夭折了。前十名皇子之中,只有六子赵煦和九子赵佖存活,而赵佖是个盲人,皇位自然没有太大争议的传给了赵煦。

赵煦继位时,成为北宋的第七个皇帝,即宋哲宗皇帝,当时才九岁。按理来说,皇帝年幼,一般是由母亲垂帘听政。但是,宋哲宗却是例外。他的母亲朱氏地位低贱,只不过是一个宫嫔,直到给宋神宗生了三个儿子之后才封为德妃。而且,德妃为人较为老实,对高太后和向皇后都毕恭毕敬。

更为要紧的是,宋神宗驾崩之前,就将国事尽数交付于母亲高太后。所以,哲宗亲政之前,完全由太皇太后高氏把控朝政。

高太后表面上推说自己喜欢清静,并无意干预朝政,但实际上却将权力牢牢把控在手中。她垂帘听政的时候,皇帝根本没有插话的权力,都是听任高太后与朝中大臣决断。

北宋的垂帘听政和后来清朝的不一样,太后并不是坐在皇帝的后面,而是与皇帝相对而坐。哲宗亲政前,群臣奏事,都是背对着皇帝,毕恭毕敬的向太后弯腰。所以,在哲宗后来谈论这段往事,不由感慨道:当年我只能看到大臣的屁股和后背!(数与臣僚论昔垂帘事,曰:“朕只见臀背。”)

随着哲宗年纪大了,高太后也有心问询他的朝政上的意见。但是,哲宗已经起了逆反心理,总是不言不语,直到问烦了之后,才回道:“娘娘已经全权处理了,还用问我干嘛?”(娘娘已处分,俾臣道何语)

虽然对于朝政之事,高太后不太注意哲宗,但是对于哲宗的私生活,高太后却非常重视。她为了怕哲宗沉溺于女色,派出了二十个年长色衰的宫女照顾哲宗的生活,晚上更是要求哲宗在自己榻前阁楼中就寝。这种管束,目的是为了哲宗的身心健康,但实际上却压抑了哲宗,让他逆反心理加深。

更令宋哲宗不满意的是,高太后出于提高自己威望的目的,处处打压他的生母朱氏。当神宗皇帝驾崩的时候,朱氏护送灵柩去永裕陵,河南知府韩绛跪拜迎接。这本来是很正常礼数,高太后听说后却怒斥朱氏:“韩绛是先朝老臣,你怎么受得起他的跪拜?”吓得朱氏连连磕头谢罪。

不仅如此,在名分上,作为皇帝生母的朱氏,却只是封了个太妃。在排场上,朱氏的舆盖、仪卫、服冠一直都低于向太后,更低于高太后。这一切,让年幼的哲宗皇帝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哲宗对于太皇太后高滔滔日益反感,便加深了对于父亲神宗皇帝的怀念。他经常要求老臣子谈谈神宗的音容笑貌,甚至在谈论神宗的病情时,不由失声痛哭。

正是如此,少年老成的哲宗皇帝嘴里虽然不说,心里却对高太后的执政方针产生了对抗。神宗是极力变法的,他任命的王安石,展开了北宋轰轰烈烈的大变革,而高太后垂帘听政后,为了维护旧贵族的利益,将成法基本废除。这一切,高太后以为哲宗年纪小,不会知情。

然而有一件事,让高太后感觉苗头不对。那是宫中在清理旧物,高太后特意命人将皇帝的寝殿和书房里的家具进行更换。哲宗回来后,发现自己的书桌已经更换,大发雷霆,逼着宫人将旧的书桌换回来。

高太后非常不理解,亲自问哲宗皇帝,天子富有四海,小小一张书桌算什么,换张新的不是更好吗?

哲宗只是淡淡的说:“那是父皇曾经使用过的。”

高太后这才了解他的心意,也更加担心起来。随着高太后年迈,哲宗的长大,这种新党崛起的政治空气日渐浓厚。直到高太后临终前,她知道哲宗将进行大清洗,便对范纯仁和吕大防袒露心扉:

老身殁后,必多有调戏官家者,宜勿听之,公等宜早求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

事实证明,高太后去世后,哲宗亲政,立即将高太后重用的保守派清理出朝堂之上,重用章惇、曾布等,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更为厉害的是,他年轻气盛,停止了和西夏的谈判,多次武力征讨西夏,逼迫其向北宋称臣。

不过,哲宗皇帝还没有来得及留下成年的儿子就突然驾崩了,年仅二十五岁。他不仅留下了朝堂之中的党争,更让皇帝的宝座传到了自己的弟弟,最不能君天下之人——宋徽宗。

参考资料:《宋史》、《东都事略》、《铁围山从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