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夸女排都不过分,但媒体可否少说几句“女排精神”
这几天,剧情反转的新闻太多。
比如刚传出贾跃亭与罗永浩看对了眼,乐视要举起这把锤子的消息,大家还没太来得及缅怀情怀,老罗就已经在微博上淡定地说“假的”。不过按照乐视的一贯调性,这个事情到底是“假的”还是“贾的”,还有待继续反转。
再比如已经炸了锅的宝宝,那剧情转的都不是反转了,而是天天来回翻转,像张快要烙糊了的饼。
而最振奋的反转,当然还是今天中国女排的反转。
赛前,没有多少人真心相信中国会赢巴西。
凭战绩?在过去的八年里,我们曾连续18次负于对手,巴西这块骨头对我们来说比巴铁都硬。
凭状态?我们小组赛仅胜两场,以小组第四的身份勉强晋级八强,巴西却是五战全胜一局未失,士气旺得要上天。
而且这还是在人家主场,更别提人家上来就先赢了一局!从哪个角度看,我们崩盘的可能都要远大于取胜。
但剧情就在此时开始反转,中国女排最终赢了,赢了看似不可战胜的对手。我们的幸福与看台上巴西小男孩的悲伤一样,来得猝不及防。这其实也就是竞技体育的魅力:喜也好悲也罢,反正不按剧本走。
但是女排可以反转,我们看女排的视角却似乎转不过来,一直陷入在定式中。这个定式就是“精神”。比赛一结束,新华社与人民日报都很快发文,前者说又见女排精神女排魂,后者说女排精神依旧闪亮。可以想见,还不知道有多少媒体的标题中、评述中,会频繁出现“女排精神”。
的确,从历史意义上说,女排精神是一种图腾般的存在。特别是在今天,在最受瞩目的三大球项目里,女排是我们身上穿着的最后一件衣服。所以很多人看来,这个“精神”一定不能丢。
但是这对女排的姑娘们来说公平吗?赢球就是传承了精神,输球就是丢弃了精神,好像女排一直是靠精神来比赛似的。这是否也算一种无形的枷锁呢?
就好比,我们都很喜欢傅园慧自带表情包地说“我已经很满意了”。但如果女排姑娘们勉强小组出线时也说“我已经很满意了”,我们还能施以同样的宽容吗?如果她们在比赛中输给了巴西——这其实是个大概率事件——我们又会以怎样的眼光来看待她们的表现?
在极具技术含量的现代体育中,精神不能说没有作用,但很难说是决定比赛的胜负手。中国男足的某位教练言犹在耳:“与外国人比什么?比技术?免了!比战术?差了!只有比这疯狗的精神!你看他们会不会怕?”结果呢?人家怕了吗?
上帝永远是站在最强的队伍一边。女排能赢,是因为她们今天的准备更充分,战术更有针对性,状态更好,表现比对手更强!
主帅郎平在赛后也说:“我们的队员训练非常刻苦,不能单谈女排精神,还要看努力的过程,也可能非常努力,还不赢球,那我们也有女排精神。”
从很多方面看,本届奥运会都是一届给运动员“卸包袱”的快乐奥运。那么,媒体舆论是不是也能就此少提几句精神?让女排姑娘们放松一下精神,可能会更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