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近期的国内化工品市场,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涨”。山东雨雪天气——“涨”,日本某化工厂着火——“涨”,韩国某工厂检修——“涨”
走过“金九银十”,11月和12月原本是化工品销售的传统淡季,价格缘何再度集中上涨,化工品淡季不淡的行情能否持续,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经济密码?数据显示,根据监测的64个重要化工产品中,11月上涨产品55个,占85.9%。其中环氧树脂大涨8300元/吨,双酚A暴涨5900元/吨,让环氧树脂产业链一飞冲天。“11月以来,我们公司的苯乙烯价格一度从每吨6000多元涨到9000多元,目前价格虽有回落,但也在8000多元的水平。”山东某化工企业销售负责人告诉有料网,“我们的化工产品涨价主要是下游化工品带动,我们下游化工品的价格都在上涨。”本轮化工品价格上涨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乙烯、丙烯、丁二烯等为代表的烯烃类产品上涨较猛;二是距离终端位置较近的产品涨幅,大于距离原料位置较近的产品涨幅,也就是说,越偏向产业链下游的产品涨幅越高。以苯乙烯为例,其上游产品是乙烯和苯,下游产品主要为保温材料、塑料制品等。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和卓创联合发布的数据,同样被纳入监测范围的纯苯价格涨幅,仅相当于同期苯乙烯涨幅的一半,为16.54%。在苯乙烯的下游环节,塑料制品归属于轻工类。有料网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了解到,今年前9个月,塑料行业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9%,利润则正增长17.3%。目前塑料制品价格确实仍处于上游“水涨”,下游“船更高”的阶段。此轮化工市场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的统一性,产业链上下游普涨现象较为明显,这说明价格传导较为顺畅。探究此次涨价潮背后的动因,上游大宗原材料价格走高是其中之一。
这一轮化工品价格的上涨,跟市场对油价相对稳定的预期有关。国际油价目前已升至每桶40美元以上,这对石化产品形成了基本稳定的支撑,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来自供需层面。
从供给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始终处于0以下,数月处于通缩区间。此前很多重要化工产品的价格持续徘徊在较低水平,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意愿。国内部分化工品依然需要进口。
此外,为了规范化工产业发展的基础,提高产业集中度,多地都在推进“化工企业入园”。这也可能对企业的生产带来一定影响。据业内人士介绍,企业搬迁,入驻化工园区有时可能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从需求看,自6月份以后,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基本得到控制,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带动需求逐步恢复。6-9月这四个月,化工产品价格指数缓慢回升,10月和11月上升加快。由于国外疫情蔓延,国内疫情时有反复,企业经营和市场需求虽在恢复,但是此前四个月大家普遍看淡经营,多数企业都是“量出为入”,拿到订单才去采购,低库存操作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