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后生疮,大师五味常用药巧治

脑后生疮,在中医也叫脑疽。这个中医病名出自《集验背疽方》。

脑疽又叫对口、对口发、对口疮、对口疽、对口疔、对口痈、脑漯、落头疽、项疽、项中疽、脑后发、脑痈、大疽。它是指生于脑后发际正中的有头疽。民间俗称为疮,广东也有的地方叫“硬头节”。

多数医家认为,这个病是因为膀胱经湿热邪毒上壅或阴虚火炽、热邪上乘所致。

因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脑后疮发之后,毒邪内陷,易伤脑髓,致神志昏愦而成险证。

因为这种观点,导致很多医家大多清热疏风,解毒活血的药方来治疗。但事实上,应当对经方来说,有是证用是方,辩证论治方为上策。

曹颖甫就碰到了一个脑疽病人,是当时上海闸北的一个老妇人,他儿子在邮局上班。当时这个老妇的脑疽已经周围蔓延,疮的直径差不多有一尺。约相当于现在3.5厘米。

这个人当时疮口上盖着膏药,显然是一些民间土法或祖传秘方之类的膏药。折腾了没效果才找曹颖甫看。曹颖甫揭开膏药,时热气蒸蒸上冒,头项不能转侧。

曹颖甫当时与余鸿孙先生一同对他会诊,估计当时他俩也使用了传统治脑疽病的方法。如清热解毒之类的方剂,但三日也不见大效。

到第四天的时候再诊时,天色已晚,见病人伏卧被中,不肯出来。问什么情况,照顾她的人讲,每日这个时候她就恶寒发热汗出。

曹颖甫机灵一闪,这个就是伤寒论所讲的“啬啬恶寒,翕翕发热”桂枝汤证。随即用桂枝五分,芍药一钱,加姜、草、枣轻剂投之。次日,病大减。遂逐日增加药量,至桂枝三钱,芍药五钱,余三味亦如之,不曾加他药。数日后,效果惊人了,竟告全愈。

曹颖甫能想起使用桂枝汤的原因除了辩证辩准桂枝汤证外,还与他的经历有关,据说他小时候在江阴东乡的时候,认识一个叫蒋鲲田的中医。这人也得了脑疽,家居不出三日。后来曹颖甫父亲在市上碰到他,问他病好了没有,这中医说好了。一问用什么治的,竟然是用桂枝汤治好的。

上述医案让人拍案惊奇,投一个桂枝汤,用桂枝不过五分,芍药不过一钱,姜、草、枣又皆和平之品,效果竟然这么好,当时曹颖甫“功出望外之惊奇。且用独方而竞全12功”,十分感叹只要能识证才能治病。

这个医案说明了二点:一是病一定要辩证,辩六经之证。二是伤寒方剂是可以活用的,桂枝汤及其加减法的应用告诉了我们这样的道理。如果能活用经方,很多奇形怪状的病也不在话下。这就是脉证治法的价值。

脑疽属太阳,发背属太阳合少阴。这二经病证最忌寒凉,妄投凉药必误治。即使没这么严重,也很难有效。特别是本案中的老妇,身体老弱必虚,乱投凉药会很糟糕。

后来,姜佐景将曹颖甫的医案写进了《经方实验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