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传承,到底传递了什么?

Oct.

23.2020

中国有句古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小时候只看了前半句,觉得真有道理,长大后才明白,原来后半句才是精髓。

其实生育后代并不一定意味着传递了人类群体的生命价值,但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传承下去的精神和使命,却使一代人的集体文明得以延续。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传承,带着个人的光环和集体的荣誉,既有祖孙同脉的目标感,又秉承着思想的统一。

然而,放眼望向我们的家庭传承,却以贫富为界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富人的传承无门,另一种则是普通人的宿命局限。

放眼西方,洛克菲勒家族已繁盛六代,罗斯柴尔德家族、摩根家族兴旺超过九代,世界五百强杜邦公司更是通过家族能量,成功传承了近三百年。然而,在中国却流传着“富不过三代”的古训。

我想,这或许和我们对待子女的方式有关,毕竟我们从古至今对后代的疼爱也从未停止。不可否认,中国式教育永远带着一种包庇和偏爱。我们希望子女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顺风顺水、畅通无阻的,相信没有一对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会故意设下屏障,让他们经历比别人更多的磨难。

然而正是这种庇佑式的养育,使越是在富足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越缺乏责任感和承受力。这也就意味着,上层社会的家庭传承存在核心偏移。

至于传承,其实不止是接管一家企业、继承一份财产、接手一些人脉,而是传承一种精神,延续一种使命。其中,传承的核心是突破。一成不变的思想和理念,是无法在时代的更替中实现久存的。

存在于上层社会的人,传承的应该是成功的方法,而不是成功本身。虽然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但真正落实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又很难坚持原则了。

相比“龙生龙,凤生凤”的传而未继,普通人的传承却很有延续性。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时不止是思想层面的。尤其是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继承更多的其实是生存方面的技能。

商人的孩子从小就很有买卖头脑;教师的孩子成绩也不会差;警察的孩子崇拜英雄主义;工人子弟走不出工厂的圈子。在这一层面上,其实也有种不言而喻的悲凉。

日本曾做过一项对社会阶级分析的调查,他们在普通家庭中挑选了三位学生,他们分别是成绩最优异的、能力最突出的、长相最出众的。实验者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秘密跟踪,直到他们成年后参加工作,无一例外,他们都从事着和父母一样普通的工作。尽管他们年少时也有着各自伟大的梦想,但在现实面前,社会的稳固化发展也使他们这一层次的人很难走出现状。

朱元璋从农民的儿子成为开国皇帝,几百年来,这种跨越了阶级的成功仍被人们侃侃而谈。然而这种小概率事件,却只能存在于下层社会的教育指南里,在上层社会中,成功依然是需要环境辅佐的大概率事件。

对于我们的家庭传承,其实在封建王朝时期还算鼎盛。我们也曾有着以家庭为单位的精神内核,不管是土楼文明还是族谱家规,我们都曾坚持过自己一脉的传承方式。但或许是因为封建政府的倒台,使我们的精神信仰也随着长发马褂彻底崩塌了。

如今,很少听到谁的家里还有族谱家规。我们像是游离在社会夜空中的星星点点,无法在三观的重叠中寻觅血缘和辈分。今天的家庭传承,我想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氛围,是我们在家庭中感受到的温暖和力量。虽然很少有伟大的精神信仰,也很难谈及时代的荣辱,不过,能传承家庭的温度也是一种延续,毕竟星星之火,也能照亮广袤的大地。

雨萌小站

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