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杜立特空袭日本,为珍珠港报一箭之仇
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震惊了整个美国,日本不宣而战的做法让美国自上而下都处于一种悲愤之中。次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了著名的《国耻演说》,宣布美国因日本对珍珠港的袭击,而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之中。罗斯福的演讲鼓舞了美国军民的士气,美国强大的工业力量开始转化为战争机器,誓言要在战场上报仇雪恨,彻底击败日本这个卑鄙的对手。
与此同时,罗斯福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他希望能够立刻对日本展开反击,最好是对日本本土下手,这样才能达成对等报复。但是,这可行吗?在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损失惨重的前提下,这一想法真的能够变成现实吗?
一、目标,日本!
别说,还真的可行,因为美国海军已经有了一个针对于日本本土的反击方案。美国海军参谋次长的弗兰西斯·罗尔上校在视察诺福克海军基地时注意到,该基地的机场跑道被绘制成了航空母舰甲板的样子,原本这是用于训练舰载机飞行员的。
但是罗尔上校突发奇想,似乎也可以用这里训练陆军轰炸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飞,这样就可以让航空母舰在远离日本本土的位置,起飞轰炸机对日本本土进行空袭。
罗尔上校将这一计划递交给了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兼美国海军舰队总司令的海军上将欧内斯特·金。这位在海军内部有着“全能上帝”之称将军立刻洞悉了这个计划的要点,在短暂评估了计划的可行性之后,欧内斯特·金同意了这一计划,并任命美国陆军航空兵中校,詹姆斯·哈罗德·杜立特全权负责此计划的策划和实施。
陆军航空兵的军官执行海军的计划,虽然听上去不合常理,但考虑到空袭要使用陆军轰炸机,所以倒也合情合理。杜立特是美国陆军航空兵里不可多得的航空专家,原本早已退伍就职于民间企业,在战争爆发前的1940年因紧张的国际局势而重新入伍。
对于空袭东京的计划,杜立特本人是支持的,因为他深知这一危险计划的重要性。为了完成这一计划,杜立特考察了美国陆军现有的轰炸机,最后选定了双引擎的B-25中型轰炸机。这种轰炸机刚刚装备美国陆军航空兵,杜立特对于它的性能有绝对的信心。
不过,要完成如此凶险的计划,B-25中型轰炸机必须再做出一些改良才行,否则它的航程可能完全不足以支持这项任务。因此,参与任务的24架B-25中型轰炸机都做了减重改造,飞机的无线电和尾部机枪等不必要设备都被拆除,省下来的重量都用装额外的副油箱,并且在投弹仓也加装了橡皮油箱。投弹仓则改良了挂弹挂钩,以保证再加装了橡皮油箱后还能塞进去两枚227公斤的高爆弹和一枚454公斤的燃烧弹。
另外尚属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尾部炮塔被拆掉了机枪,所以杜立特让人在装了两根涂成黑色的木棍,冒充尾部机枪来吓唬试图攻击的日本战斗机。当时尚属高科技的诺登投弹瞄准器也被拆掉了,防止飞机迫降后这东西会落在日本人手上,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性能极差的代用瞄准器。而且飞机的照明弹也基本都卸掉了,目的是降低飞机的起火率,只保留了两枚照明弹用于迫降。
飞机方面的改造已然结束,剩下的就是考虑如何让飞机飞上天了。换句话说,训练一批合适的飞行员出来。杜立特的人选是陆军的第17轰炸机大队,该大队是第一个接收B-25中型轰炸机的部队,有丰富的B-25中型轰炸机飞行经验,想来能够完成接下来的训练。
接下来的三周时间里,第17轰炸机大队的飞行员们将接受最为严酷的训练,以期能够让他们驾驶B-25中型轰炸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飞。
二、空袭!空袭!
实话实说,第17轰炸机大队在三周的训练里状况频发,不是遇到阴雨天气就是飞机故障,但是第17轰炸机大队的飞行员们还是克服了所有困难,完成了所有的训练科目。直至训练结束前,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参加什么任务,而当训练结束时,他们才知道自己将成为第一批攻击日本的飞行员。
这一消息让第17轰炸机大队的飞行员们兴奋无比,他们渴望为自己死难的同胞报仇,为此他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按照计划,第17轰炸机大队将在1942年4月2日和以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为首的第18机动舰队一起出发。第17轰炸机大队在任务开始时有16个机组可以完成在航空母舰上起飞的任务,因此参加任务的有16架B-25中型轰炸。
舰队在经过数日航行后,在海上和以企业号航空母舰为核心的第16机动舰队组成特混舰队,全舰队下辖企业号、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三艘重型巡洋舰、一艘轻型巡洋舰、八艘驱逐舰和两艘燃油补给船。
4月17日下午,补给舰完成补给后和驱逐舰一起脱离了编队回航,剩余战舰继续向西航行前往日本海域。但突发情况在18日清晨出现,舰队不幸在距离日本还有650海里处遭遇了日本巡逻船日东丸23号,虽然特混舰队里的巡洋舰击沉了日东丸23号,可日东丸23号还是通过无线电对日本国内发出了预警。
也就是说,美军的突袭计划现在可能已经暴露,而舰队距离预定位置还有一段距离。
此时情况万分危急,杜立特决定放弃原定计划,第17轰炸机大队现在就升空飞往日本。这是个疯狂的决定,因为如此一来他们的油料会在回航时更加紧张,很有可能无法按照原计划飞往预定降落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第17轰炸机大队的全体飞行员,包括杜立特在内都是在用生命做一次豪赌——哪怕他们会摔在大海里,他们也要把炸弹扔到日本人的头上,替珍珠港的死难者报一箭之仇。
第17轰炸机大队在9点19分全部起飞成功,16架B-25中型轰炸机向日本本土飞去,杜立特本人亦在其中,他要和自己的小伙子们同生共死。16架轰炸机以2架至4架飞机分为了数个小队,采取低空飞行的方式接近日本本土。
在经过6小时的飞行后,轰炸机群抵达日本上空,分别轰炸了日本的东京、名古屋、横须贺、大阪、神户。而后第17轰炸机大队开始脱离日本上空,15架飞往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余下一架因为油料即将耗尽而不得不飞往苏联降落。
事实上,杜立特的决死空袭对于当时的日本并未造成严重损失,毕竟投入的轰炸机数量有限,携带的航弹也不多,本身不能取得理想战果。但是,这次空袭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日本还沉浸在之前的胜利之中,根本没有对美军的空袭做出什么防范,自然也就被杜立特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国民士气也因此锐减。
因此从战争全局上讲,这次空袭是十分成功的,让日本知道了自己并非是什么无敌的存在,更宣告了美军的反击即将展开。
结语
但对于第17轰炸机大队的全体成员而言,脱离日本只是第一步,他们必须在油料短缺的情况下飞往中国,并要在迫降或跳伞后逃脱日军的追捕。整个过程的艰险程度自然不必说,飞行员们为此蒙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他们不知道其它机组的下落,更不知道自己的行动是否成功,甚至杜立特本人都认为行动已经失败,各机组不是被击落就是被迫在日本上空跳伞。
而有关于他们的逃脱过程,那则是另外的故事了,一个战争中的悲壮故事。
参考文献:《太平洋战争》《东京大轰炸:1942年杜立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