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深远,多数人都忽视了
本文包括:
“我只喝白米粥”的“小”姑娘
为什么孩子这么讨厌吃五谷呢?
孩子是不是也有“味觉敏感期”?
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康“好味觉”
儿童时期的健康习惯影响一生的身体
-心脏病的源头在儿童时期
-中风的危险因子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积累
-哮喘,过敏,湿疹等多种儿童慢病的根治都在于健康的饮食习惯
-生完孩子就“胖”,源头在这里
“我只喝白米粥”的“小”姑娘
女儿的一位同龄朋友,身高发育一直不达标(瘦瘦小小),妈妈很担心,我就习惯性的问起饮食状况,全谷和豆类如我所料吃的很少,说是不爱吃,所以我就建议她们主食多吃全谷和豆类如八宝粥,最养人(为什么五谷最养人,最长个,可以参阅本公众号文章:孩子健康长个的秘密——拔苗助长“后患多”)。
某日放学一起跳完绳,我就拉着她们到我家,说让她们看看我们家姑娘吃的是啥——结果孩子一路上讲“我只喝白米粥”,并且到我们家,看到桌子上的杂粮面包(30%黑麦全麦+红糖+核桃南瓜籽芝麻-女儿的最爱),这姑娘就有点“敬而远之”了,没看我们家女儿的放学后小餐啥样就吵着要回家吃东西(并非不喜欢我们家,之前经常在我们家玩)。
到过我们家的女儿的同学(通常都很少吃杂粮)都吃过我做的大杂烩饭菜(主食通常含全谷或者豆,每个菜至少搭配3种以上),通常都不会拒绝我做的食物-当然也无法拒绝我做的面包,有几个在家有点挑食的姑娘在我们家吃的也很好。我每次都担心她们不喜欢吃,但每次都出乎我的意料,她们都很喜欢。我想,大概是因为我的做法比较独特,或者更多的可能是他们的大脑里还残留的些许对五谷的味觉记忆被我激发了。
为什么孩子这么讨厌吃五谷呢?
而我们这位姑娘似乎对五谷没啥好感。我一直在想,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的女儿对杂豆全谷粥这么热爱(早上不在家吃早饭,下午放学回来还要补一碗。我的粥从来不加糖,只偶尔加枣,略有甜味)?为什么我的女儿对黑乎乎的杂粮面包这么热爱?回顾女儿小时候喂养她的经历,我似乎突然明白了。没错,应该是从小的饮食习惯使然。
孩子是不是也有“味觉敏感期”?
当然有。女儿一两岁的时候吃饭真的很差,但是当时她吃的最多的就是我做的各种杂菜大米粥,不吃啥就喂啥。后来渐渐长大,就几乎每日会接触杂粮,一开始她也并不爱吃(幼儿园小班),但是我知道她是觉得没味道,就买少添加或无添加的蓝莓和蔓越莓、葡萄干之类的给她粥里调味,喂她吃(这些果干通常还会被切成小丁,每勺粥一点点,这样也不至于养成“重口味”,破坏味觉,现在想来真是明智)。慢慢的到了小学就逐渐摆脱了这些健康的“添加剂”。
小时候的饮食习惯培养了她敏感的味觉,品得了天然食物的味道,长大了自然不挑食,出门求学你也完全不用担心她的健康。这反过来也培养了她对零食的意志力。
关于这个主题,可以参阅本公众号相关文章:食育——会吃的孩子运气都不会太差,三招提高儿童自控力。还有哈佛的棒棒糖研究(幼儿时能抵制棒棒糖的及时诱惑的孩子,长大有成就的概率更高),想必大家都有印象吧?!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味觉”
进一步的思考,孩子是不是也有味觉敏感期呢?我认为孩子开始学吃饭到幼儿园期间就应该是孩子的味觉敏感期。为了培养孩子对味觉的敏感,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要特别注意:
①一岁后就逐步给孩子引入多种谷物和豆类,多种蔬菜。
最开始可以是小米,小米刚开始添加辅食的时候就可以。我的哥哥出生在物质极其贫乏的1976年,出生时老妈差点命就没了,因此没奶吃,只吃过一点点炼乳,妈妈出院后就把小米“七蒸七晒”磨成米糊给他吃(关于这个小米的做法,一直不清楚什么道理),长大了胃一直都很好。
我的外甥则是另一种情况,姐姐生她时奶少,添加辅食早,大概一开始吃面食较多(会存在不耐受的情况,具体请参考本公众号文章:慢性食物过敏:你吃的健康食物也可能成为“毒药”! ),长大了胃就不太好,经常生病。老妈一直说,孩子刚学会吃饭的时候,他什么都想吃,你反而不能让她吃太多,否则会伤了胃,所以女儿到了七个月,她才给女儿吃辅食。可惜,她没把这一点教给姐姐。
②为了培养孩子对五谷和蔬菜的热爱,可以逐步少量添加天然调味料(天然香料也是很好的抗氧化食物),及通过食物之间的搭配增味。
我认识的多数挑食或食量比较小的孩子,几乎都是从小白米饭+炒菜(菜里还只放盐,并且一种蔬菜一盘菜)饮食模式的家庭。这种饮食模式非常挑战部分孩子的味觉,孩子对美食的渴望没法满足就只能寻求从零食中得到满足。
③通过水果、果干、红薯、南瓜、枣等天然甜食给孩子的谷物主食调味,绝对不要加糖。并且还要管住吃“糖”的嘴-免得养成“重口味”。
女儿的发小,小时候吃饭简直甩女儿几条街,但是因为不知道保护孩子的“好胃口”,小时候爷爷经常给她买棒棒糖,大一点上学了,妈妈又不知道经常在粥里加糖(为了让孩子吃点杂粮),而且小时候奶奶喂养粗糙经常大吃大喝,结果,几年不见,再碰面一起吃饭的时候,情况翻转了,当然还有身高。小时候什么都吃的“好胃口”变得开始挑食了。
小时的健康习惯影响一生的身体
心脏病的源头在儿童时期
1953年发表在《美国医学协会期刊》的一项研究,完全改变了我们对心脏病发展的认识。研究人员对朝鲜战争中阵亡的300具美军遗体进行了一系列的解剖,这些阵亡士兵平均年龄大约为22岁。令人震惊的是,有77%的土兵身上,已经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明显证据;其中,甚至有些人90%以上的动脉都已经阻塞。这个研究明确指出,“早在冠心病出现临床症状的数年前,甚至是数十年前, 冠状动脉就已经出现粥样硬化的病变了。
不久后,一项针对3 ~ 26岁意外死亡罹难者的研究发现,几乎在所有美国小孩的体内,都能找到脂肪斑纹(fatty streak) ,这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第一阶段。等到了二三十岁时,这些脂肪斑纹可能就会全部变为成熟的斑块,就像在那些年轻美国大兵体内所见到的一样。而到了四五十岁时,这些斑块就会开始“追杀”我们了。
中风的危险因子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积累
最近刚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花了24年追踪数百名儿童的状况,从初中时期一直到成年。研究人员发现,早期的低膳食纤维摄取(主要来源于全谷、豆类和果蔬)与后来大脑的动脉硬化有关,而动脉硬化正是中风的关键危险因子。这些被追踪的人在14岁的青少年时期,从日常饮食中摄取的纤维量多寡,对动脉健康造成了明显的差异。
哮喘,过敏,湿疹等多种儿童慢病的根治都在于健康的饮食习惯
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患病率逐年增加。在美国,有2500万人患有哮喘,其中有700万是儿童。最近,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显示,哮喘的发生率在世界各地有显著的差异:在偏重淀粉类、谷类、蔬菜及坚果等食物的地区,青少年较少出现呼吸有喘鸣声、过敏性结膜炎,以及过敏性湿疹等慢性症状。而偏重肉类的美国则正好相反。
生完孩子就“胖”,源头可能在这里
很多人应该都有印象,身边一些朋友,生完孩子前后真的是差异巨大,能一下子从“瘦子”变成“胖子”,而且还很难减下来。我观察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多数是主食几乎不吃杂粮的。当然,这种饮食习惯还使得人很容易在压力下变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