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大器,可晚成
文徵明《浒溪草堂》局部
他一生本想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最终却放舟南下,回归苏州老家操持文墨。
他生而不慧,最终却成为了诗、文、书、画无一不精的“四绝”全才,取得了令人仰慕的艺术成就。
他言行谨慎,一生都远离是非,但却能与北京、南京、苏州的政治圈、文人圈唱和酬酢,建立良好的交情。
他是个坚定的儒者,一生坚守忠孝节义,却又能与唐伯虎、祝允明狂狷风流之士保持很好的朋友关系。
文徵明《浒溪草堂》局部
他七岁丧母,一生体弱多病,却能频繁出游,最终还得享高寿。
他和沈周、唐寅、仇英并称画史上的“明四子”;和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诗史上的“吴中四才子”;和祝允明、王宠并称书法史上的“吴中三子”。
他不偏激,不刻薄,所有看似矛盾的事情,在他那里都得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他不急躁,不冒进,一生慢慢前行,但却活的最久,人生完成度最高。
他就是文徵明。
文徵明 真赏斋图 局部
笨小孩
明成化六年十月初六日(1470年11月28日),苏州府长洲县文家诞下一个男婴,家里人根据生日对应的星宿,给他起名文壁。
这个男婴就是文徵明,对于出生于冬天的他来说,生命中的一切似乎都是缓慢成就的。
文家以武官起家,但文徵明的祖父文洪已是举人,而父亲文林和叔父文森都是进士。
到了文征明这一代,已是典型的书香门第,家庭环境很不错,但文徵明从小就发育迟缓,至少在智力和表达方面属于特例。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局部
史书中说他“生而外椎”、“幼不慧”、七岁方能站立,八九岁仍言语不清。虽然他的父亲文林坚信自己的儿子没问题,但周围的亲友们都认为这孩子有点儿天然呆。
同龄孩子已入私塾三四年了,11 岁的文徵明才刚刚开始清晰地说话,拜先生读写之外,时常随父亲官职的变化东奔西走,山东、安徽和京城,他都去过。
1485年,文征明与唐伯虎第一次见面,并成为挚友。唐寅,字伯虎,出身于苏州城一个商贾家庭,就在这一年,16 岁的唐寅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名噪一时。
三年后,慢热的文徵明终于考中秀才,成绩三等,还被老师批评字迹不佳不佳。
文征明 幽林闲居图
1498年,文徵明和唐伯虎一起到应天(南京)参加乡试。其实两年前,文徵明已经来考过一次,落榜了,而唐伯虎却是第一次赴考。
此前唐伯虎并没有拿考试当回事,后来听了老大哥祝枝山的劝说,稍稍复习了一下。结果,放榜的时候,唐伯虎高中解元。
文徵明拨开人群,凑到榜单前,找了两遍,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
春风得意的唐伯虎回家后给自己刻了一枚印章,南京解元。而这次考试给文征明留下只有苦涩和失落。
不过,远在温州做官的父亲一如既往地看好他,文林写信安慰儿子,顺便黑了一把唐伯虎: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
可谓一语成谶,对唐伯虎如此,对文征明也是。
文徵明《幽风图》局部
每个人天资禀赋不一样,这是客观事实,要承认,但每个人的路也不同,有些差距是路线造成了,急也没有用,改变了不了什么。
还不如慢慢来,把握好自己的节奏,少艳羡他人取得的辉煌,多着眼自己脚下的道路,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正如文征明的父亲所说的那样,“儿幸完成,无害也”。文征明这个“笨小孩”的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走下来,后半生将在整个苏州乃至明代的艺术星空中,拥有自己明亮的坐标系。
《松石高士图》文徵明作品
该来的,都会来
明代科考,拘文法,循章句,内容僵化,文徵明虽然每天练习应试之文,但内心却有些排斥。作时文的间隙,他常常按照自己的喜好翻阅《左传》、《史记》、《汉书》及各类古今文集,读得入迷。
1489 年,由父亲文林引荐,文徵明拜于吴门画派开创者沈周门下,初学绘画。沈周家族世代隐居苏州城,为书香名门,其曾祖父是“元四家”之一王蒙的好友,家学渊源,富于收藏。
那时,沈周 63 岁,一生家居读书,从未科举,且正值艺术创作上的成熟及巅峰期,年轻的文徵明获以亲传,荣幸万分。
《幽赏图》局部 沈周
为了读书画画,文徵明筑起书房,父亲取名为停云馆。停云,凝聚不散的云,出自陶渊明的《停云》诗: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他以此激励自己,每日晨起临写《千字文》,以写十本为起点,然后读书作画会友,数十年如一日,很是努力。
文徵明不急不躁,临帖,读书,作画,会友,远行...期间,娶昆山吴愈第三女为妻,一生从未变心。
文徵明草书《湖光披素练诗卷》(局部)
某次,唐寅邀众文士画友在苏州石湖荡舟,喝到酒酣时,让事先藏在船舱中的妓女出来为文徵明敬酒。
文大惊,忙告辞,还以跳湖相威胁,唐寅知其耿介性格,只得另雇一条小船放他先走才作罢。
觉得生活很苦,就去努力创造不苦的生活;觉得生活很累,就放慢脚步,别逼自己太紧,只要不停步,总会有改变的希望。
慢慢地努力、慢慢地改变、慢慢地成长,你会发现,人生前期的“慢”,终会变成人生后期的“快”。
该来的,始终都会来。
山庄客至图 文徵明
1504 年,唐寅早已因科场舞弊案从繁华处跌落,纵情于酒色中。而文徵明还是慢慢地向上走着,只是,三试仍不中...
又过一年,文徵明看挚友渐渐失去人生目标,提笔写下“劝诫书”,只可惜,此时的唐伯虎陷入自己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他没有感激来自好友的劝解,反而学嵇康给文徵明回了封“绝交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寅顿首徵明足下。……寅束发从事,二十年矣。不能翦饰,用触尊怒,然牛顺羊逆,愿勿相异也。谨覆。
多年后,唐寅回过味来,感慨良深,又给文徵明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和好信:
昔项橐七岁而为孔子师,寅长徵明十阅月,愿例孔子,以徵明为师,非词伏也,盖心伏也。
文徵明素来为人宽厚,对好友如此,对陌生人也是如此。这一点,也许来自老师沈周的教导——师徒二人从不“打假”,只要有人带着书画上门求鉴定,他一概说真,没有钤印的还帮忙盖上,称是不好让他人生活落魄。
文徵明《千岳竞秀图》局部
慢慢来,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至 1514 年,他又经历了四、五、六试,均不中。
此年,恰逢宁王朱宸濠到苏州招揽人才,欲起大事,文徵明虽生性迟钝,但还算老成,收到邀约觉察异样后,委婉拒之。
好友唐伯虎重燃仕途梦,欣然赴约。他在《夜读》中写道:
夜来欹枕细思量,独卧残灯漏夜长。
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
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
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一场莫名其妙的科场舞弊案,断送了天才唐伯虎的一生,显然,他不甘心,他匆匆忙忙的上场,要在“生前做一场”。文征明劝其三思,未果。
几个月后,宁王露出造反倾向,唐伯虎方才察觉,想走只能装疯,“赤身裸体,露其丑秽,佯装疯癫”。不得已,宁王将其放走。
松林扬鞭图 唐寅
1523 年,唐寅走完了丰富又起伏的一生,而 54 岁的文徵明还在小步前行,但仍没中第。
工部尚书李充嗣闻知苏州城有一位才子,屡试不中,特向朝廷举荐,经过考核,文徵明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职位,参加修编《武宗实录》。
前面的路走得越踏实,后面的路才会越走越快。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用心走好每一步,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行越远。
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者众多,由此,便受到了同僚的嫉妒和排挤。
文徵明心中不快,从第二年开始上书请辞回家,三年递交多次,终获批准。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书画,不再求仕进。
57 岁的文徵明慢行慢走,重获新生。
文徵明《山居图》
再往后,年长的王鏊、周臣与祝允明死了,学生辈的王宠、陈淳和仇英也相继离世,文徵明还是淡淡的以戏墨自遣。
明代文人中,他是难得的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之人,甚至被称是“四绝”全才,特别是绘画,成就极高,受其性情温和儒雅特点的影响,他的画作多清丽雅致,又富有笔墨情趣。
晚年,购求书画者踏破门坎,他都一一应接,而对于权贵,却少了兴趣。宰相严嵩曾路过苏州,全城文人墨客皆至,唯独少了文徵明,以至于这位权臣在事后向工部尚书顾璘发牢骚说:文徵明为什么不过来拜望?
文徵明88岁小楷《跋唐人双钩万岁通天帖》
1556 年,八十有七的文徵明还没放下喜爱的丹青之事。从白天至深夜,他常常是先书《离骚》,后写《九歌》,书毕,感慨又有些得意地说:明后年将及九十,恐老眼目昏,不知尚能作否?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二月二十日,是刚过了雨水的那一天,已九十高龄的文徵明正为御史严杰的母亲写墓志。
写到一半的时候,搁下了笔,端然坐正,走完了他的一生。
而此时,与他同年出生的好友唐伯虎,已经离开人世36年了。
文徵明的一生,没有唐伯虎的才子风流,大起大落;没有祝枝山的愤世嫉俗,恣意张扬;也没有徐祯卿的年少轻狂,诗才逼人。
应该说毫无天才属性的他,靠着自己的勤勉、专注、踏实、苦功以及上天眷顾的长寿,虽然走得慢些,却取得了最大的成就。
文徵明《品茶图》
明人冯梦龙说:人有早成,也有晚达。早成者未必成,晚达者未必不达。
人生快慢不是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这样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我们往前走,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这一路的好风景;我们努力前行,不是为了尽快到达终点,而是要在终点到来前,成就自己。
所以,急不得。有时候,慢慢来,才是最快的!
文徵明《雅士闲居图》局部
绿荫草堂图
千岩竞秀图
兰竹图
墨竹图
秋葵折枝图
山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