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位于吴语太湖片区域,为何会有大片官话区?
江南,这一由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的精华区,自宋以来几乎一直都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至今,江南仍然为中国人心中最美好的地缘意象之一。在地缘上,最狭义的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对应这七个府:苏州、常州、镇江、松江、杭州、嘉兴、湖州。
从文化圈来讲,这一带与吴语最大分片——太湖片,是高度重合的。至今江南七府除位置最北,大体被淮化的镇江外,其余六府均属于吴语太湖片。但这里有一个府除外,这一府在文化上毫无疑问,几乎完全属于江南(不像镇江有着浓重的江淮色彩),但在方言上却是有变化的——这里有成片的官话区,这就是湖州。
湖州地图
今天的湖州市辖境与明清时期的湖州府几乎相同,但是湖州地区的方言则是有变化的,当然,主体仍然是湖州话。湖州话属于吴语区太湖片苕溪小片;但湖州境内实际上目前存在三种方言,除了湖州话外,还有官话和闽南语。
后两者主要分布在湖州市的西部,主要是长兴、安吉西部部分地区。在吴语核心地区插入这么一个方言岛,自然和移民有关。事实上湖州出现如此的方言分布,与历史上很惨烈的一幕相关——太平天国运动。
湖州首次被太平天国波及是在咸丰年间。1860年2月,太平军为实施攻杭救京方案,命李世贤部进入湖州地区,以后几度用兵湖州。到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太平军谭绍光部经过数月围攻,终于攻破湖州,接着玕王洪仁玕召开太平天国历史上著名的湖州会议,讨论太平天国若战败撤逃路线事宜。咸丰三年(1864年)六月二十七日幼天王洪天贵福抵湖,湖州成天国最后据点。
清廷自然不会给太平天国任何喘息的机会,惨烈的湖州争夺战开始,反复争夺近5个月,洪仁玕和幼天王被迫逃离,湖州被清军收复。
双方的拉锯战给湖州府带来极为惨重的损失,根据统计,战前湖州府长兴县人口大约为47.2万,战后人口仅仅剩下7万,损失多达8成5;安吉县,战前十三万户,战后仅剩3500户,1万余人。孝丰县(后并入安吉县)在1858年人口有30万左右,战后孝丰县土著户仅存2557户,男女大小丁口7366人,损失97.5%。
武德县,1858年人口约11.6万,战后百不存一。
德清县,1858年估计人口46万余,战后剩6万。
乌程、归安两县略好,但人口损失也在60%以上。总体来说,战前湖州府人口约有285万左右,战后仅存不到70万。而且由于古代统计的局限,战前的在籍人口可能并未包括全体人口。实际人口的损失率大大高于在籍人口的损失率。
湖州战役——太平天国最后一战
“自庚申(1860年)至壬戌(1861年),贼往来不记其数。民始时死于兵戈,其饿毙者尚少。至壬戌五六月,颗粒难得,民皆食木皮青草,由是八九饿毙。往时户口十三万有奇,至甲子秋贼退,编排止六千遗人而已”——《安吉县志》
“兵燹之余,民物凋丧,其列于册者孑遗之民仅十之三焉”——《长兴县志》
这个人口损失率,即使是在重灾区中,也算是惨烈。湖州本为江南富庶之地,宋时便有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此时千里萧条,血雨腥风。
出现如此惨烈的人口损失,不仅仅是正常战事,也与大规模屠杀与战后的饥荒、瘟疫有关。由于太平军此时面临末日之战,抵抗非常激烈,清军和外国雇佣军伤亡万人以上,所以清军的报复性屠杀很多,仅在湖州城,清军在攻克后便屠杀15000人以上。至于饥荒,一方面和战事影响农业生产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天灾(蝗灾)有关。湖州西天目山庙中以前有四百和尚,战后仅三十名幸存,其余全部饿死。
战争带来的遗体无法正常处理,难民流动又造成瘟疫传播,湖州西部和南部被瘟疫席卷,湖州孝丰县,“同治元年六七月瘟疫,民遭兵戈者半,遭瘟疫者亦半” ,“利济寺中难民独多,天甚炎热,四处散居,人皆坐卧地上,各相枕藉。又均病泻痢,秽气逼人,死者日二十余人。”
战后的湖州,满目萧条,为了重振经济,同治五年(1866年),满清谕令各省招垦荒田。一批一批移民过来,到湖州的移民包括多部分,比如裁撤的湘军和淮军散兵,湖广、河南以及浙南的移民。据民国年间调查,长兴县人口,“以河南籍为最多,占百分之四十以上,本地籍占不到百分之四十,余均台、绍、温、金、湘、皖、江北等籍”。粗略估计,清末湖州府西部三县的客民人口可能达到7万,整个湖州府则应当在12万左右。
湖州出现了一片官话区
移民对于湖州本地文化造成极大冲击,最典型的就是西部官话区的形成,不过湖州毕竟算是吴语核心区,所以也有部分移民被“吴化”,至今吴语仍为强势,而与其毗邻的西吴地区(宣州、池州等皖南一带),则被彻底淮化。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