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奎 | 三十六年前的同学情【第22号征文】

作者简介

雷奎,曾用笔名,雷霆。 男,57岁。 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咸阳市语文教育学会会员,咸阳市作协会员,武功县作协会员。1997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咸阳日报》上发表诗文六十余首(篇);散文《父亲的“百宝箱”》发表在省人大报刊《民声报》;诗歌《校园神奇的土地》获《校园文苑》优秀奖;《散文《悠哉,闲哉》被评为《白桦林》优秀文学作品; 诗歌《塑造辉煌》获 武功县“迎丁酉新年,赞乡巨变”诗词大赛优秀奖。小说、散文、诗歌散见于《有邰文苑》、《宝塔山》、江山文学网等。数篇教学论文,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曾任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为学生辅导的《阳光母爱》《保护环境,创建绿色咸阳》等演讲稿,分别获得武功县中学生演讲比赛一、二等奖,现就职于普集街中学。

三十六年前的同窗情

时间的风霜,在我们含辛茹苦的头顶上,悄悄地添上缕缕银发;岁月的刻刀,在我们饱经沧桑的额头上无情地地留下了弯弯的皱纹;光阴的铧犁,在我们呕心沥血的灵魂里,播种了长长的记忆——这是成长的年轮,这是历史的印迹,这是生命的真谛,这也是人生的表白。

2016年5月的一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里翻阅一份前天的报纸,忽然我的手机响了起来。我赶忙放下手中的报纸, 拿起手机一看,是在咸阳工作的师范老同学成建全打来的。我感到有点意外,师范毕业后的三十六年中,我们虽有所联系,但最近几年,由于各自工作冗繁,加上家庭生活的托累,亦无大事要事,就很少联系。一阵寒暄之后,我们相互寻问了对方的工作生恬情况。成建全告诉我:“我们武功师范语文专业八一级二班的所有同学要建一个微信群,由在省人大报社当社长的杨讲生具体负责,你有微信吗?如果有,把你的微信号发给我。我发给讲生。”我一听:“好啊!我也正有此意。”,便很快将微信号发了过去。不一会儿,我就在微信新朋友栏目中,看到了杨讲生发过来的“对方请求添加为朋友”的讯息。我马上点了“同意”。分别三十六年的同窗好友终于通过微信联系上了。

微信就像一位法力无边神奇莫测的巨大魔仙,短短几天时间,就将我们班在全国各地、天南海北的四十多名同学召唤了回来。依依惜别三十六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在微信里见面了。
我们在微信里敞开心扉,寻觅思念,追忆往昔;我们在微信里聊工作,聊家庭,聊生活;我们在微信里晒老影集,晒新照片、晒美容颜;我们在微信里谈天文地理,谈国际国内,谈宏观微观……微信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为我们送来了一个全新多彩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为我们提供了充分展现自己才华的流动平台,为我们注入了难以寻觅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

看着同学们发在微信上颜色微黄,色彩暗淡的旧照片,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三十六年前那个亲密无间、充满激情、岁月飘香的同窗生活年代。

(一)学习生活

一九七九年十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不久,整个国家正处在复苏阶段,高考制度刚刚恢复。“教育是立国之本”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家决定,师范类院校扩招,以解当时青黄不接的燃眉之急。武功师范这个不起眼的师范学校也就应运而生。在这个远离繁华大都市的普通校院里,处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处处蕴酿着生命的真谛。一群群经历了严格选拔考试的优胜者,正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为国分忧,深造自己。

刚刚步入正轨的普通师范学校,没有城市里那些正规学校齐全的教学设备和高端的师资力量。这里的一切条件设施都与农村的初、高中无异。我们的代课老师,都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科班出身”。虽不是什么教授、讲师、研究生、博士,但每位老师都学识渊博,才高八斗,各有千秋。老师们每次走进教室,都像对待自己家人那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讲课的时候,更是精神奕奕、神釆飞扬。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语句、不同的观点通过他们抑扬顿挫的讲解、独特新颖的剖析、不拘一格的训练,我们都会深入精髓,掌握要旨。同学们都感觉眼界大开,进步神速。在老师这样的循循善诱之下,在这样特殊的氛围之中学习,我们怎能不感到轻松愉悦呢?

我们的教室不是高楼大厦,是农村常见的三间大瓦房,里面没有一点现代化的气息,只有一块长方形的黑板和二十多套双人桌凳;宿舍也是三间大瓦房改建而成的,里面用木板拼成二排长长的板床铺。班上所有的男生住在一起,我们都称之为“大通铺”;全班有二十多个男生,住在一起,不免会产生许多不愉快:有睡得晚说闲话的、有打呼噜说梦话的、有脚上散发臭味臭气熏天的…… 同学们都能互相理解,互相忍让、互相包容, 从来没有哪一个同学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别的同学发生争执 ,闹得不欢而散。直到后来搬进宿舍楼,我们的住宿条件才大有改观。

我们每天的生活,是学校供给的。没有什么佳肴美味,也是农村中一日三餐常见的饭菜。白萝卜、红萝卜是当时较为便宜的蔬菜,这便成我们的主菜。因此,当年有个风趣的高年级同学在打完饭后,看着碗里一如既往的红、白萝卜,吟诗一般的戏称:“红萝卜一碗,白萝卜一碗,红白萝卜各一碗”。同学们闻此,都一阵哈哈大笑。当然,这只是戏言。虽有所夸张,可见,我们学生当时生作的单调,朴素。一周之内,我们也有一、二次偶尔改善生活。那就是在打菜的时候,在这些平常的菜上再打上可怜巴巴的那么几小块猪肉,灌一点油汤,这便算是我们当时最“高档”的享受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却能泰然处之、认真学习、和谐团结、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努力提高 、共同进步 。

(二)、文化娱乐

图书馆,是师范学校的知识宝库,也是学生愉悦身心的地方。当时学校学生人数多,图书馆里的书籍书少,又严格规定了借阅的时间。想借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很不容易。同学们便常常利用星期天或晚饭后休息时间,成群结队地去县城里的文化馆读书、借书。在这里,我们有时为了读一本书自己喜欢的书,会忘记吃饭,忘记休息。别的同学一旦知道就会给你带来饭菜或者劝你回去休息。因此,这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我们充实生活联络感情不可或缺的新场所,也成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新天地。

图书馆的书虽然存书量大,门类齐全,但更新得较慢,不一定有自己喜欢的新书。我们便相邀一同逛街。逛街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是去新华书店,看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新书。如果看到一本喜欢的好书,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几个同学便一起商量,每人拿出一点钱 (这是同学们从自己每月二、三十元微薄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 买下这本书回到学校后,一个读完,另一个再读,最后由班上一个细心的同学保管起来,到毕业时,再分配给同学们。
当时学校正在修建完善阶段,经济也不宽裕。订的报刊杂志太少,看不过来。老师便组织我们自办校刊,定期将我们学生中优美的文章优秀的作品用毛笔抄写出来,刊登在板报上。我就是抄写者之一,在我的手下,不知抄写了多少篇精美绝伦的文章。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倍感温馨。

学校的文化娱乐生活,更是少之又少。学校规定每月在大礼堂(兼饭堂)放映电影一、二次。只有这个时候,才是我们最愉悦的时刻。天还未完全黑下来,我们便三五成群地端上小凳子,边走边聊,聊着自己的开心事,说着心里的体己话,哼着自己喜爱的歌曲……不时还会传来朗朗的笑声。不知不觉就到了大礼堂。大礼堂里,早已坐得水泄不通。平时寂寞得像一个沉默寡言的巨人一样的大礼堂,似乎突然间爆发了青春的活力,一下子充满了激情,显得格外的热闹,格外的活泼、格外的神勇。只有在这时候,我们才会觉得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们可以东张西望,看着自己心仪的人;我们可以指指点点,欣赏自己喜爱的东西;我们可以异想天开,描绘自己的宏伟蓝图。这里留下了我们的欢歌笑语,留下了我们的青春美丽,更留下了我们之间深深的情意!

(三)、地震事件

一年后,在上级领导部门的亲切关怀下,一座崭新的宿舍楼在学校北面拔地而起,我们便“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大瓦房中的“大通铺”,搬进了八人间的“架子床”。人少了,地方宽敞,安静舒适多了。但我们之间的情谊却没有改变。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们大家都睡得迷迷糊糊的。不知谁高喊了一声:“地震了!”。整个宿舍楼顿时像作开了锅:尖叫声、询问声、撞击声、脚步声、践踏声、跳楼声、哀鸣声、救援声、安抚声……各种交错混杂的声音汇聚成了一种恐怖可怕的信息,传入了我们懵懂的耳鼓,我们宿舍的八名同学虽然恐惧害怕,但我们没有惊慌失措。我们互相鼓励着,提醒着,牵引着,沿着漆黑的楼梯,走出似乎摇摇晃晃的大楼,走进了宿舍大楼前穿着短衣短裤惊魂未定的人群。在人群中站定之后,我们才听到其他同学说了事情的原委:原来有一个晚上熬夜奋战的同学,睡得太晚,睡下后不久,便做起了恶梦。梦见自己被坏人推下了山沟,便不由自主地大叫一声。同宿舍的另一同学听到喊声,以为是地震(唐山地震与松潘地震的惨景还历历在目),也就高声喊叫“地震了!”。这样就惊动了整个宿舍里的人。一阵波动骚乱之后,我们又听说,当时情况紧急,楼道狭窄,大家都急着往外跑,有几个走得慢的同学被后面来的同学拥倒,来不及起身,被踩伤;还有一个高年级的男同学,一看楼道人多,干脆从二楼窗口跳了下来,也摔伤了。但伤者已被同学们及时送到县医院治疗了。第二天我们才知道,好在有惊无险,几个受伤的同学都是擦破皮的皮外伤,没有什么大碍。在这次所谓的“地震事件”中,我们班的所有同学都团结友爱,共同协作,没有一个受伤的同学。

(四)、实习风波

将近两年单调而又多彩的师范学习生活即将结束,我们的实习生活就要开始了。1981年5月的仲夏,我们语文专业班十名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去眉县实习的汽车。一路阳光, 一路歌声;一路美景,一路芬芳;一路愉悦,一路欢畅。在汽车的一阵快速行驶之后,我们被安排在一个叫做“清湫”的小学实习。

学校的校长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为我们安排了安静舒适的宿舍,为我们提供了比他们平时还要好的饭食,为我们选择了学校里最优秀的老师。

指导我们实习的老师都是有多年教学经验,且教学能力极强的优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教我们如何备课、教我们如何上课、教我们如何评改作业。我们努力学习,虚心请教,潜心积累,学到了许多以前课本中难以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在教学之余,指导老师又和我们聊天谈心,联络感情。校园中有一座古老的大殿,年久失修。外观构造奇特、古朴典雅,内部却阴暗潮湿、墙壁斑驳。自从这里建校以来,这个大殿就成了老师们的宿舍。一批一批的老师住在这里,给这里留下了不少的奇闻轶事。聊天中,指导老师谨慎地提醒我们:“大殿中的宿舍因为潮湿,常常会有蛇类出没,大家一定要格外小心。听说十多年前,这里有一位女老师,上完课回到宿舍,想喝水,就去拿电壶,当她的手将要抓住电壶手把的一刹那间,发现一条青花长蛇像一根蜿蜒而上的螺旋一样缠在电壶身上,她吓得大叫一声,便晕了过去。幸好别的老师听到叫声赶过来,与其他老师将她及时送到县医院里,才抢救过来。她在医院里住了大半个月,再也不想回到这里来了。近几年天气干燥,在宿舍里虽然没有发现蛇的出没,但大家还是要多加小心。“小心驶得万年船”啊!”老师的话让我们颇受感动,也让我们心里忐忑不安。老师离开后,我们几个同学便相互宽心,相互说着鼓励的话语,让这个萦绕心头的阴影,终于化为乌有。在以后的实习生活中,我们心情愉快,轻装上阵,为精彩的实习生活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1981年5月24日实习生活彻底结束了,我们在眉县实习的十名同学在学校亭台旁的柳树下留下了一张永久性的纪念。这十名同学是:别中栋、张乃孟、张志宏(前排左起)、毛福海、杜树斌、成建全、王碎文(中排左起)、赵省娃、赵宗林、雷奎(后排左起)。

(五)、毕业留念

两年的师范学习生活像一杯陈年老酒,看似平淡无奇,细品却余味无穷。毕业前夕,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紧张。同学之间,白天一丝不苟地坚持上课,整理学习笔记,抽空结伴拜访一下辛勤劳累传授知识的任课老师;晚上便成群结队地去县城游玩,很想再多看一看这个两年来一直留给自己欢乐和愉悦的地方:有时去看一场电影;有时去小餐馆吃一点廉价的饭菜;有时到商店买一些小文具、小书籍送给要好的同学。

为了留下永久性的纪念,离校的前一天,我们班所有的同学和任课老师人人兴高采烈、个个欢欣鼓舞地来到学校宿舍楼前的广场上,列队成行,面含微笑、目光欣然、直视前方,拍下了一张颇为宏大的照片,这张照片让时间永远定格在了“1981年7月10日”这一天;永久地存储下了我们武功师范语文81级2班全体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随后,我们武功县的十二名男女同学也拍了一张合影:成建全、黄丽英、宁普花、吕满宁、张乃孟(前排左起)、别中栋、杜树斌、刘永茂、雷奎、戴泰源、杨选社、杨讲生(后排左起)。记录下了我们在一起两年的同窗之谊。

11日上午,在班委会的精心策划下,全班同学在班级内合理地布置了教室,安排了注意事项:教台当作舞台、黑板当作屏幕、桌凳当作看台,老师当作评委、同学当作观众,要在这里举行一场场面不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义深远、人人参与的送别诗会。在会上同学们激情澎湃、神采飞扬、提前准备、一一登场。或诗歌、或散文、或小说、或笑话、或故事、或童话。情节曲折、紧扣心弦;波澜起伏、错综蜿蜒;说学逗唱、惟妙惟肖;诙谐幽默、笑语连连;抑扬顿挫、音韵婉转;高潮迭起、掌声绵延;依依惜别、情何以堪。

告别诗会在一阵大合唱中迎来了高潮,全班学生列队演唱了当时最流行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 ,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啊,亲爱的朋友们,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高亢激昂的歌曲响彻整个校园,像汩汩奔腾的溪流般的流进我们的心田。这是我们的声音,是我们的誓言,也是我们的梦想。

直到十二点多这场别具一格的送别诗会才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宣告结束。

午饭是学校特意为我们准备的诀别宴。比起平时的饭菜来要丰富得多,美味得多:有鸡、有鱼、有酒、有肉、有菜、有汤。色味俱全,香味扑鼻。我们八人一席,就地而围。再美味的宴席,也难掩我们的惜别之情。我们相互夹菜、敬酒、安慰、挽留;我们努力编织前途理想之梦;我们默默压抑着别离之后的相思之情;在一阵音乐般的“叮叮当当”地收拾碗碟声中,我们离开了杯盘狼藉的宴席;离开了曾经让我们心神愉悦的礼堂;离开了伴随我们一起两年的校园;离开了情意绵绵,难分难舍的同学们。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三十六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在生命的长河中只不过是一朵微不足道的浪花,但在我们短暂的人生中,却是一段历经风雨沧桑、饱尝酸甜苦辣的漫漫传奇。三十六年中,我们同学之间虽各奔东西、诸事冗繁,少有联系,但“心有灵犀一点通” ,我们诚挚的心如同一缕缕看不见的情丝维系着我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二十年前的承诺 ,二十年前的梦想,终于在二十年后的2001年变成现实。我们武功师范81级语文2班的三十多位同学们旧貌换新、神采奕奕 、风尘仆仆、天南地北,齐集工业重城宝鸡, 大家敞开心扉、聊表衷情、 把酒言欢,重叙旧谊。二十年的相思之情在一颦一笑中化为和暖的春风;二十年的相思之情在一酒一饭中化为醇美的甘露;二十年的相思之情在一言一行中化为芬芳的心津。可惜当年我因身体有痒,未能如愿。这也算我一生中最大的一个遗憾吧!

三十六年后的今天,微信开启了一个新纪元。我们虽相距遥远,无暇会面,但我们三十六年前的相思之苦,追忆之情、相见之梦,在神奇的微信里都变甜了、变深了、变圆了。在微信里我看到了同学们帅气靓丽成熟发福的容颜;在微信里我看到同学们尽情享受天伦之乐的甘甜;在微里我看到了同学们之间热情洋溢的情意绵绵!

感谢微信为我们之间的交流开辟的欢乐家园!

感谢微信为我们之间的会面牵引的缕缕鸿线!

感谢微信让我们三十六年前的情谊永恒久远!

(0)

相关推荐

  • 散文||我的同学,我的班

    我的同学,我的班 高中是我学生时期印象最深刻的时光,也是最难以忘怀的时光. 我的高中是在老家--虎什哈中学就读的.其实,那个时候,凭中考的成绩,我完全可以到县城,或者市里的重点中学就读,但是,因为家里 ...

  • 七律.师范同学四十四年后聚会

    联翩意绪念同窗, 毕业音容两渺茫. 古镇习修年正少, 绸城聚会鬓如霜. 韶华易逝嗟时短, 盛世欣逢斗话长. 别去依依随雁断, 归来余兴尚彷徨.① 注①彷徨:盘旋,回转.

  • 王书奎 || ​聚会

    聚  会 楚楚 (1)随风的日子,(2)胡先生(3)不忘初心,邀洛宁一高中842班(4)郭慧.(5)贺彦军.(6)罗保国等同学拜恩师(7)山野闲人孔令智于(8)养心斋. 师生沐浴着(9)冬日阳光,正各 ...

  • 【诗歌】永远不散的同学情 --写在同学聚会前 | 星空豪博

    永远不散的同学情 ----写在同学聚会前 2020年9月21日晚 收到同学聚会邀请函 我们的梦就要被实现 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四十七年的记忆在过滤沉淀 这些年每一次聚会前 我的心中都会升起 七三级旗帜 ...

  • 同学情的句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吧,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有一定的语调,表示不同的语气,句未有一个较大停顿的语言单位.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句子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 ...

  • 描写同学情的经典句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吧,句子由词或词组部分和语调所表示的语气部分组成.你所见过的句子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描写同学情的经典句子(精选25句),欢迎大家 ...

  • 人间最美同学情!

    人间最美同学情!

  • 【简心诗苑】同学情长聚会成诗——陌上朝歌三侠又一村诗三首

    同学情长聚会成诗 --陌上朝歌三侠又一村诗三首 (一)同学聚会得诗   佳宴因聚归来晚, 午睡不醒鸟啼眠. 才道昨天浮云意, 又话今日游子欢. 明窗艳阳华光照, 净几珍馔银杯传. 相对欢笑情如旧, 只 ...

  • 同学情

    编者语: 世间情有多种,有亲情,友情,爱情,当然还有一种情,叫同学情.这份来自于大家在相同的年纪,相聚在相同的教室里学习知识的情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愈久地愈加醇厚.下面请欣赏汝城转松群群主一挥而就的 ...

  • 同学情|回家乡时,他说带我去看看她吧!

    他回到家乡喝酒 因为是同学的儿子结婚 坐在一席的 也都是同学 酒酣正热时 他说总觉得少了一种 还有同学没来的气氛 美女同学说某某没来时 他说 嗯,正是她 记得上初三时 他就坐在教室的中排位置 而她就坐 ...

  • 沁园春.同学情

    沁园春.同学情 半世回眸,思绪如烟,母校柘中.德智体美劳,胸怀大志:人生美景,势必馨香.历尽沧桑,灵魂犹沽,梦里同窗情不忘.留惊叹幸根基铸就,阅尽风光.如今再聚华堂,谈往事,今生皆乐章.纵七情千曲,雄 ...

  • 【张中兴专栏】同学情

    同学情 文/张中兴 同学为何亲?友谊忒纯真. 未夹名及利,不关屈与伸. 求知共研讨,学识暗比拼. 毕业纷飞去,互存彼在心. <酸枣花>(文学社) 往期链接欣赏  [张中兴专栏]打油诗  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