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人文之旅——天水伏羲庙
天水伏羲庙,又称“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专门祭祀伏羲氏的宗庙建筑群。伏羲作为中国上古时期的第一代帝王,他始画八卦,造书契代结绳记事,结网罟促渔猎生产,制嫁娶变原始婚姻,作历法定节气,以龙纪官,分部治理,尝百草,作乐章,立占筮之法,肇启了中华文明,被尊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作为羲皇故里,天水千百年来延续着对伏羲氏的祭祀和对伏羲文化的传承。
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由地方官员奏请朝廷批准,在秦州小西关城创立伏羲庙,之后这里便成了全国祭祀伏羲的中心之一。历经五百多年的不断修建,目前伏羲庙已形成了形制规整的建筑群落。庙区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整体形制为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依照南北中轴线,四进四院,自南向北依次排列有戏楼、牌坊、宫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见易亭和后山门。朝房、配殿、钟鼓亭、碑廊围绕主体建筑先天殿东西相对。前院两侧东有乐善院,西有忠义祠,先天殿西侧有来鹤轩,太极殿后面有后花园、见易亭、泮池等园林景观。
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由地方官员奏请朝廷批准,在秦州小西关城创立伏羲庙,之后这里便成了全国祭祀伏羲的中心之一。历经五百多年的不断修建,目前伏羲庙已形成了形制规整的建筑群落。庙区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整体形制为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依照南北中轴线,四进四院,自南向北依次排列有戏楼、牌坊、宫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见易亭和后山门。朝房、配殿、钟鼓亭、碑廊围绕主体建筑先天殿东西相对。前院两侧东有乐善院,西有忠义祠,先天殿西侧有来鹤轩,太极殿后面有后花园、见易亭、泮池等园林景观。
早上8点从汉中出发,中午12点到伏羲庙广场前伏羲庙前有一大的广场,两侧有步行街通往广场,虽然进步行街前的老街道显得拥挤脏乱,但广场和广场两侧新建的步行街却整洁清净。用中餐后,前往参观。
首先来到伏羲庙南端为伏羲祭祀广场。广场南北长100米,东西长90米,占地总面积10000多平方米。广场沿伏羲庙轴线布置,由碑亭、祭坛、祭台、牌坊和东西两侧的诗文碑廊等组成。
P02▲
伏羲庙大门前有三座牌坊,东为“继天立极”坊,西为“开物成务”坊,中横“开天明道”坊。平面布局形成两纵一横的“品”字形结构。三重牌坊形制基本相同,“开天明道”坊创建时间较早,其它两座牌坊创建时间约晚10年。
P03▲
与戏楼相对的“开天明道”牌坊建在青石勾栏的平基台座上。台座明间和两侧面分别配有青石雕花陡板扶手垂带踏步。该牌坊创建于明嘉靖元年至三年(1522-1524年)。坐北朝南,三楼四柱形制。明间庑殿顶,黄绿琉璃鸱吻兽头,有正脊、垂脊和戗脊,绿琉璃筒瓦覆压灰布瓦。十三出踩练条斗栱,繁密华美。四根通天柱前后施以戗柱,各柱间小额坊下镶嵌垂帘式高浮雕云龙纹雀替,并施丹彩绘。牌坊明间走马板正中悬清乾隆六年(1741年)湟中观察使右都御史杨应琚所题“开天明道”行书巨匾,匾书圆润遒劲,洒脱飘逸。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王赐均主持大修伏羲庙时,在匾上补刻了“大清嘉庆十二年丁卯年五月,中宪大夫宁夏知府候补道知秦州事王立重建”。这座牌坊是留存下来的明代木质牌坊中的精品。
P04▲
宫门又称大门、正门、前门,创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榜曰“太昊宫”,紧依“开天明道”牌坊,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与“开天明道”牌坊建在同一个台明上,大木为五檩中柱悬山结构,绿色琉璃瓦覆顶,黄绿琉璃龙吻花脊。
P05▲
P05▲
P06▲
立于二进院前端的仪门又称二门、重门、过厅、穿堂、午门,为伏羲庙第二道门,其地平面高出一院1.06米,以示重门森列、庄严肃穆,有启发崇敬之意。
仪门的形制和用途与大门一样,明间仅供羲皇和代天子祭祀伏羲的官员出入,平时关闭,遇有重大祭祀活动时才开启。次间为祭拜始祖时官员整冠、盥洗之所,尽间是各级官员和一般民众出入的通道。
仪门创建于明嘉靖元年至嘉靖三年(1522-1524年),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明间檐下悬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社会活动家、书法家楚图南先生所题“伏羲庙”黑底沥金巨匾。其书体厚实凝重,结构古拙沉稳,尽显金石之气。
P07▲
先天殿又称大殿、正殿,端坐于月台正北,是伏羲庙建筑群中创建年代最早、最主要的建筑。因伏羲创画先天八卦得名“先天殿”。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创建,明弘治三年(1490年)落成,之后历年有修缮。
先天殿为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面阔七间,长26.4米,进深五间,宽17.3米,高15.1米。先天殿外檐装修精美,木刻精细繁复。前檐垫栱板、斗拱、平板枋的雕刻、彩绘取材广泛,主要内容有神兽瑞草、八宝博古、伏羲八卦、天宫仙境,寓意深刻,反映了伏羲文化的内涵,也表现出人祖伏羲氏恩泽万民,期望子孙后代福禄寿喜、满堂生辉。
P11▲
P12▲
下檐明间悬“一画开天”巨匾,集赵孟頫之书,书法宛转雍容。
P16▲
P17▲
东尽间悬清乾隆四年(1739年)甘肃都察院佥都御史元展成书“开天立极”巨匾,楷法端严。
P18▲
西尽间悬原中国书协副主席李铎“道啓鸿蒙”大匾,书法大气磅礴,势贯江河。
P19▲
檐柱上分别悬挂抱柱瓦面楹联三对,文辞、书法、篆刻皆为佳品。明间悬挂清巨国栋联:“间推象数先天探始,欲访龙图后世问津。”东尽间联:“八卦成图,华夏仰胜地;六分始肇,炎黄歌传人。”西尽间联:““桑梓千秋崇圣祀,衣冠万国拜神州。”
P20▲
P20▲
P21▲
先天殿内当心间后部建有神龛。额悬清代嘉庆十年秦州知州王赐均题“文明肇启”绿地贴金巨匾,书法沉雄庄重。神龛额楣上透雕双龙戏珠装饰,构图古拙,雕刻生动。柱悬黑底金字抱柱瓦对,其字集王羲之行草书,为明胡缵宗题联:“卦列先天乾坤立极生奇偶,理涵太极水火移宫用坎离。”神龛内端坐明代彩塑伏羲圣像,像高3米,身着桑叶,体高魁梧,手托八卦盘,目光如炬,饱含智慧,威仪轩昂,灵气逼人,凡往参拜者无不肃然起敬。
P22▲
伏羲氏手托的先天八卦太极图又称阴阳鱼,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黑色代表阴,白色代表阳。白中有黑为阳,中有阴;黑中有白为阴,中有阳。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体现了阴阳消长、生生不息。太极图是中华文化中特有的以图案的方式阐释阴阳哲学的图形,也是研究周易原理的一个重要图像,更是探索宇宙与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图式。
太极周围是伏羲所创的先天八卦。先天八卦由阴阳两个符号组合而成,每个卦有三爻,其中上爻代表天,下爻代表地,中爻代表人,以此来反映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规律。先天八卦用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构成观测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要素。先天八卦卦位非常奇特,古人总结为:天南地北,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相薄,水火不相射。
P23▲
P26▲
龙马是伏羲时期图腾融合的一种体现。伏羲出生于古成纪,葬于河南淮阳,是一个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首领,故而在我国很多地区伏羲女娲常常是人首蛇身的模样。原始社会后期,随着部落走向联盟,图腾融合,龙图腾诞生,而龙马就是龙图腾和龙文化的具体体现。
P28▲
P28▲
P30▲
太极殿又称后殿、退殿、寝殿或寝宫,依前殿后寝之惯例而建造,创建于明嘉靖元年至三年(1522-1524年)。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大式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
P32▲
P32▲
屋面覆龙莲捏花脊、吻兽和孔雀蓝琉璃简板瓦,檐下五踩双昂斗拱环绕四周。斗拱雕刻珍禽瑞兽,造型生动。垫栱板、额坊彩绘青龙、各种花卉,色调沉着素淡,气息高雅不俗。
P33▲
P34▲
太极殿明间檐下悬“太极殿”巨匾,此匾是中国现代书法大家沙孟海在九十高龄时所书,书法苍劲浑厚,大气磅礴。
P35▲
P36▲
东侧槛窗上图案为团龙图,乃云龙赐福之意,为明代木雕,但有砖雕的质感,虽为十多块松木板拼接而成,但历经400多年的风雨依然保存完好。这扇团龙槛窗结合浮雕和透雕的雕刻技法,圆转处线条流畅似水,方折处线条遒劲有力。长线婀娜多姿,短线简洁大气,表现了龙的动势和雄姿。龙头神灵活现,龙爪曲张有力,龙身盘曲成“s”形。槛窗四角四只浮雕蝙蝠造型夸张、线条流畅、构图完美、灵动自然。
P37▲
西侧槛窗图案为团凤图,也是明代木雕。木雕中丹凤昂首,立于山石云气之上,凤爪力度和骨感兼备,长尾飘逸,凤翅简洁生动,龟背寓意长寿,极富华贵与妩媚。这扇槛窗如同工笔彩画,构图饱满,造型生动。团龙团凤木雕寓意龙凤呈祥,阴阳和合。龙凤造型独特,精美绝伦,古代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令人惊叹。
P38▲
殿内木架结构简练,仅留八根硕大的金柱,上托五架梁。两尽间以角梁承踩步金,托歇山檩。横卧着的五架梁通绘巨龙,增添了殿内威严的气氛。殿内两侧以十四幅图画呈现了伏羲功德。
P39▲
P40▲
殿内明间后部设置神龛,塑伏羲圣象,与先天殿造型相似,但尺寸略小。
伏羲庙内原有古侧柏64棵,按64卦方位栽植,故有“卦柏”之称。侧柏为中国特产,除青海、新疆外,全国均有分布。寿命很长,常有数百年和千年以上的古树,属常绿乔木,树冠广卵形,小枝扁平,排列成一个平面。
侧柏是我国栽植最广泛的园林绿化树种之一,自古以来常种于寺庙、陵墓和庭园中。院内古侧柏现存35棵,树龄在300-1000岁之间。森森古柏给庙内营造出了肃静、清幽的氛围,充分突出了先天殿、太极殿的神圣、庄严。
侧柏是我国栽植最广泛的园林绿化树种之一,自古以来常种于寺庙、陵墓和庭园中。院内古侧柏现存35棵,树龄在300-1000岁之间。森森古柏给庙内营造出了肃静、清幽的氛围,充分突出了先天殿、太极殿的神圣、庄严。
P42▲
P43▲
P44▲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