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冼均 || 母亲的麦香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嘉年华时”快速关注

老朋友】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

母亲的麦香

作者 | 汪冼均(陕西商洛)

  小满过后,很快就是芒种。

  浅夏的时节,还没有感觉到夏日骄阳太多的热烈,一片片的麦儿便黄了。

  周末的午后,虽然已经是下午六点多了,但初夏的太阳,还依然高挂在天边那一抹抹一缕缕的白色云朵之上,并不时从云缝里,洒下一道道柔和的光线,轻抚着国道旁、村子外,那一大片大片的、一望无际的麦田。麦儿们似是极为享受这初夏午后阳光的爱抚,欢快地支楞着舒展着长长的麦芒,用一穗穗饱满喜悦的笑脸,映衬得大地一片金黄。

  麦熟的季节又到了!

  驱车走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午后,一片片金色的麦田,总有一种东西在勾挠着人,让人忍不住地想停下脚步,想去闻闻那正在成熟的,麦儿的清香。

  随意地拐进路边一个村口,沿着水泥路,走到路头,停下车后,再步行走上一个缓缓的坡塬,你便己置身在这连绵的金色麦浪中了。

  迎着若有若无的风儿,深深地吸一口气,一股混合着泥土芬芳、麦草香味和阳光气息的,分明是淡淡的、但又分外强烈的清香的味道,便迅即的充盈了你的心田。

  没错,这是麦儿成熟的味道! 这是乡土的味道,这是儿时老家的味道!

  儿时的老家,这个季节,每天早上一醒来,我们便会被这样的味道所笼罩。

  而每逢这样的午后黄昏,伴随着屋后山上不时传来的“快黄快割”的布谷鸟叫声,大人们便会三三两两地站在麦田旁,唠着家常,唠着各家麦儿的长势,还会顺便地摘下一株麦穗,用手揉捻揉捻,捻出新鲜的麦粒来,用指甲掐掐,再放进嘴里嚼嚼,便会知道,还有几天,麦子就可以收割了。

  而我们,也会跟在大人后面,学着也捏几粒麦子放进嘴里,但没嚼两下,便会咧着嘴赶快地吐掉,逗得大人们一阵哄笑。因为还未成熟的麦子,完全是寡淡奇怪的味道。这时大人们会说,你多嚼一会儿,便会有甜味的,我们却说什么也不愿再尝了。大人们便哈哈大笑,安慰我们说,再过几天,等麦子收割了,便有新麦子馍馍吃了。于是,我们便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因为那个年代,麦子收了后,大部分要交公粮,一般农村人家,一年是吃不了几顿麦面的。但在新麦子收割后的日子,却是毫无例外,家家户户都会蒸一次新麦面馍馍的。

  有了新麦子,母亲便会张罗着准备蒸馍了。一大早起来,母亲便舀出大半挎篮的麦子,带上竹制的筛子和笊篱,到家门口的小河里淘麦子。把麦子倒入箩筛里,浸入水中,夹杂在麦子中的麦糠杂草等,便漂浮在水面。用笟篱将杂物搂去,反复几次,又细细挑拣掉沉淀在筛底的小石子,麦子便淘洗好了。淘好的麦子,要一筛一筛,倒在河岸上铺好的席子上晾晒。这时候,我们的任务,便是拿个竹筢子,不时的把麦子筢筢翻翻,顺便防范那些偷嘴的小鸟。而我们姐弟几个,总是在河里捉鱼玩水,而忘了母亲交待的任务。母亲也知道我们靠不住,会不时来看看,看到我们在玩耍,便会训斥几声,但多半,是交待我们不要在太阳底下暴晒的话。

  晌午过后,麦子晒干了,母亲便装了袋子,背到两三里外的钢磨坊去推麦面。有时候,也会给我们装上很小的一袋子,让我们掂着一起去磨坊。多半都是天黑时,我们才会沾着满头满脸的白灰,背着磨好的面粉回来。

  回来后,母亲仍会一直忙着,一边将新磨的麦面,倒岀来晾着,害怕捂着发热;一边又忙着用水化开酵面,再去和面揉面起面。总是在母亲的忙碌声中,我们沉沉的睡去。

  次日早上,我们也总会在诱人的馍香中醒来。闻着香味,我们不约而同,会迫不及待地冲进厨房。灶台上,蒸笼正冒着充满馍香的浓浓热气,而灶台后,是母亲被灶火映得发红的,忙碌的脸庞。也不知母亲晚上是什么时候睡的,早上又是什么时间起来。而母亲,也总催促着,让我们赶快去洗手洗脸。

  “来吃馍喽”。随着母亲的一声呼喊,我们便会争先恐后地抢着冲进厨房。母亲掀开笼盖,香气便“腾”地一下,充满了整个厨房。还没等母亲将蒸好的馍馍放到案板上,我们的口水,便已经流出多长了。母亲会给我们每人发一只粗瓷的小黑碗,给每人碗里捡个馍馍,并交待我们,慢点吃,别烫着了。而我们,似乎从没感觉被烫着,却是常常被噎着。因为总是迫不及待,吃得太快,而且是吃了一个,又要一个!

  除了圆或长方体状常规蒸馍的样子外,母亲还会用菜刀或剪刀,将馍馍做成花、做成鱼、做成鸟等好几种形状,而且,还会用葱花和鲜嫩的花椒叶子,做成奇香无比的花卷。而最让我们期待的,是包成鱼的形状的糖包子了,里面会有白糖和核桃仁做成的馅。可惜的是,在当时物资仍然有些匮乏的年代,似乎糖包总是很少,一个人每次能吃上一个,就已经很不错了,有时,还要两个人分一个。

  一个人站在这麦塬上,站在这无边无际的麦浪间,鼻息里是麦儿成熟的清香,心绪却回到了很远很远,回到了儿时。

  抢着吃新麦子面馍馍的时候。

  回想起来,那时的新面馍馍,怎么会那么香,那么好吃呢?那时的馍馍,面粉远不如现在精加工的那么白,甚至是带些麦子原色或巧克力色的。但是只要你咬上一口刚岀笼的新面馍馍,新鲜小麦的原香味道,便会浸入你每个味蕾,让你真切的感受到,这就是麦子的味道,这就是新麦面蒸岀的新麦子馍馍的真实味道。

  这味道,会深深的,融入你的血液,沉入你的心底,渗入你对儿时的,每一个最真切的记忆!

  因为这是属于母亲的,最真实温暖的麦香味道!

         随笔于2015年5月

(注: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END
作者简介

  汪冼均,本名汪晓军,1971年9月生,陕西柞水人,现供职于商洛市一企业。业余时间,喜欢爬山涉水和骑着自行车走走看看,边走边拍,并写下些散碎文字。著有《冼均影话》一书。

关于评奖

  2016年11月份开始,〈嘉年华时光〉面向全国文学爱好者开展“一人一城一故事”征文大赛,每个月,经过编委会初评、读者参与和网络微信投票,会在〈嘉年华时光〉公众号里公布获奖名单,共评出:

  一等奖一名,奖励价值128元的核桃酱大礼盒一个、价值49元简装核桃酱一提、陕西中烟延安(红韵)两条(每条260元)、胡锋先生书法作品一幅。

  二等奖两名,奖励价值49元的简装核桃酱两提、陕西中烟价值260元延安(红韵)一条。

  三等奖三名,奖励价值49元的简装核桃酱一提、陕西中烟延安(红韵)礼盒两个(每个价值60元)。

  优秀奖若干名,奖励陕西中烟价值60元延安(红韵)礼盒一个。

  一二三等奖获奖作者将颁发荣誉证书。

投稿邮箱:408440374@qq.com

  〈嘉年华时光〉平台实行赞赏即稿酬。即所有入选的各类原创稿件发表时全部打开“赞赏”功能,读者赞赏的70%为作者稿费,每月8号左右统计并发给原创作者本人!30%留作平台运营、宣传及编辑、校对、制作等费用!无赞赏则无稿酬。

主编微信:408440374(嘉年华)

关注原创公众号,请扫描下方的二维码:

关注方式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免费关注★

欢迎点击右下角蓝色字「写留言」参与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