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走过思南路
思南路原名马斯南路(Rue Massenet),始筑于1914年。就在1912年8月13日,法国一位著名音乐家Massener在巴黎去世。为纪念他,法租界公董局就将此路命名为Rue Massenet ——即马斯南路。周边包括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南有天主教圣伯多禄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和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东有法国学堂(今科学会堂)等著名标志。
马路两侧满是阴翳的法国梧桐和精美的洋房。思南路除了拥有当年法租界上小马路的共同特征外,还有着不同于其它马路的独特吸引力:二十几幢花园式洋房,集中了老上海近乎全部的民居样式——是城市历史的活话本。
作为上海11个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思南路记录着当年花园洋房的“原生态”:过了皋兰路开始,一直到建国路,走在这一段的思南路上,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月。
思南路上,藏在梧桐树下的一栋二层小洋房,闹中取静。看惯了北欧风奢靡风地中海网红风的咖啡馆,不妨来古董花园感受下复古餐厅的魅力。清末民初和老西洋的风格交相辉映,复古又摩登的布局风格,处处散发着上海独有的情怀。
🎷夏日的午后落座于充满神秘故事的古董花园一角。偶然得知,之前很火的“亲爱的,热爱的”也在这处取过景。想到方才推门而入,布鲁斯风格的音乐悠扬在屋中,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古董花园了! 一秒进入博物馆奇妙夜的梦幻旅程中,屋内大大小小,不管是西洋的、东瀛的、还是本土物件儿,乱乱糟糟却不失设计感的放在各处。玲琅满目。有些是可以出售的,仿佛是个万花筒。
思南路8号上海老弄堂馄饨铺
老上海味道。环境不错,古香古色的感觉。整洁干净利落。红灯笼🏮很喜气。各色菜品质量不错。和家人,和朋友聚会都很合适的。各色馄饨都可以。
圣 尼 古 拉 斯 教 堂
在马斯南路(现思南路)转过弯,不消几步就上了高乃依路(现皋兰路)。路口有家专门的法国餐厅,它还被好事者评为上海最好的法国餐厅,叫作Ashanti。餐厅本来是一座东正教的小教堂,,名字叫“圣尼古拉斯”,它是当时漂泊在上海的俄国建筑师亚·伊·亚龙的手笔。
大约在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法租界里俄国侨民越来越多。十月革命后大量旧官僚和资产阶级分子纷纷来到上海,他们大多都信东正教,所以需在上海建造东正教堂。当时,高乃依路地处法租界,近马斯南路。这里林木葱郁、环境清幽,教堂体积不大,小巧玲珑、造型也很别致,算是一座比较典型的俄罗斯东正教建筑。
这座建筑在空间布局上遵循拜占庭建筑形式,用集中式及相互垂直的两条中轴线来处理建筑形象。在外形上,正中最高以一个圆顶统帅整个形象,然后对称地向前、后、左、右降低下来,形成美丽的图案式的形象。在墙面处理上,多处用圆尖顶式的形象作为墙顶,分不同的大小、高低,装饰其间,很有个性。每个墙面多是中间设垂直形窗,窗顶用半圆拱作为结束,窗框、窗格多用铸铁花、彩色玻璃,很有宗教感。这座教堂在“文革”期间被毁掉上部的圆尖顶,改为一家工厂。20世纪末,这座教堂作了大修,面目一新,修复了上部的圆尖顶。
思南路36号,原杨森府邸。
原为杨森(抗日爱国将领)府邸,后转手黄金荣,其两个小妾金素琴、金素文(梅兰芳挂名弟子)居于此。1953~1956年为卢湾区区委房产,后与民政局对换。现为普通住宅,现居民多为民政局退休干部。曾是卢湾区首届区委所在地,而杨森本人1977年5月逝世于台湾,享年96岁。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上海市香山路7号,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展示面积1100平方米,主要有孙中山故居和孙中山文物馆两个展示场所组成。
孙中山故居是孙中山和宋庆龄唯一共同的住所,是一幢欧洲乡村式小洋房,由当时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赠送给孙中山的。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于1918年入住于此,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庆龄移居香港、重庆,1945年底,宋庆龄回到上海将此寓所移赠给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馆由一幢欧式洋房改建而成,共有三层、八个展区,展览面积七百多平方米,共展出文物、手迹、资料三百余件。
1961年3月上海孙中山故居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3月故居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故居被列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上海文史馆 思南路39--41 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砖混结构,20世纪20年代建造。水泥拉毛墙面,缓坡瓦顶,檐下有券齿带饰。西立面有单层高的红瓦穹顶,顶端叠有玻璃小穹顶;窗口设螺旋形小柱,墙上饰有绿釉花饰。